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5岁老头赵亦军:花17年绣一幅画,价值千万,如今手艺面临失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9 16:50: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5岁老头赵亦军:花17年绣一幅画,价值千万,如今手艺面临失传                                                                  2024-12-18 17:15                                        

发布于:天津市
   
                                    

自中国古代开始便一直崇尚着男耕女织的风俗,“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这一诗词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在刺绣织布的场景。
而刺绣从古至今也已经传承了近千年,更是分为了湘绣,苏绣等不同的流派,而传承下这门技艺的大多为心灵手巧的女子,可着其中也有着一个特殊的人。
而他便是刺绣手艺中唯一的一名男性--赵亦军。刺绣陪伴了他一生,而赵亦军也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刺绣当中去。
在普遍都是女性的刺绣传统下,赵亦军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他刺绣的本事却远不输于女人,甚至花费十七年时间完成一幅价值千万的作品。但是现如今却找不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人了。
一九四六年赵亦军出生在浙江行这周一个小康家庭,从小家庭条件不错的赵亦军,一闲下来便喜欢呆在家中的一个小角落里看书,因此从小赵亦军便对知识就感到十分好奇。等赵亦军上了小学之后,美术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赵亦军被艺术世界中那些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深深的吸引住了,从此之后,赵亦军经常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主动学习绘画,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因为学校的学业较重,因此赵亦军因此学完艺术之后便已经到了深夜。
等到了赵亦军考入到了杭州工艺美术学院的时候,赵亦军才发现在这个学校中几乎所有有关于艺术的专业都是关于雕刻的。
但是,这个时候的杭州政府正在大力扶持刺绣事业,因此也在大学中开设了这个专业,赵亦军听闻之后对其感到十分好奇,便加入到了木雕以及刺绣俩个专业,从此以后刺绣便和赵亦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亦军首次上刺绣的专业课就发现这个专业的男生十分的少,三十多人的班级里,男生却只有六个。但是他们的老师却依旧很认真的传授他们刺绣知识,一针一线地引导着学生完成刺绣作。

但是杭绣的技艺十分复杂,杭绣以金银彩为主,图案和风格更是变化多端,一幅优秀完整的杭绣作品更是要经过设计构图,配制丝线,描绘草稿等一系列的手法和过程。
而这一过程没有捷径缺一不可,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但是就是这样绚丽多彩的杭绣深深的吸引了赵亦军,赵亦军开始了自己刺绣的一生。
各种技法让学生的手无时无刻地被细细的针扎伤。有很多学生都被劝退换了专业,只有赵亦军坚守初心,耐心的学了下去。

赵亦军不仅耐心认真还十分的刻苦,每当课程结束了,赵亦军都还在教室里单独留下来练习刺绣,就这样的勤学苦练,也让赵亦军的刺绣成绩成为了班级里第一,也引起了老师的重视。
而老师不仅看到赵亦军对于刺绣的热爱也看到了赵亦军的天赋,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授给了赵亦军,而赵亦军也可以在后来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将老师所传授给他的知识不断的消化运用到了自己的刺绣作品上去。
等到大学毕业之后,那些和赵亦军一起学习刺绣的人都放弃了这一专业,唯有赵亦军一直坚守着杭绣。虽然一开始赵亦军选择杭绣只是单纯的兴趣爱好,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却对杭绣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让赵亦军彻底的爱上了杭绣。

赵亦军毕业之后深受到老师的影响,把刺绣当成了自己的信仰,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几年来,赵亦军一直将杭绣作为职业的一个原因,而赵亦军的杭绣作品都是自己设计构图的。从构图到完成作品,短则个把月,长则需要花费上几年的时间。
赵亦军五十一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导致他躺在病床上休养整整一年时间,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赵亦军也没有闲下来过,他一直在研究着杭绣的技法,机缘巧合下赵亦军了解到了佛学典故,至此又为赵亦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从那时候起,赵亦军便将刺绣的作品着重放到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上,甚至赵亦军花了整整十七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一幅刺绣作品名为《观经图》,而也就是这副传世佳作,曾有人开出千万天价,但是被赵亦军拒绝了。
随着赵亦军年龄的增长,刺绣对于他来说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于是赵亦军开始寻找自己的继承人,但这就让赵亦军泛起了愁。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刺绣完全不感兴趣,就算是自己的女儿对于刺绣这项传统手艺也丝毫不感兴趣,去学习更符合时代了设计专业,年过半百的赵亦军始终没有找到传承人。

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设专属的工作室,加大了对刺绣继承人的寻找。赵亦军甚至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了工艺品展览会,开展了演讲活动,但是收效甚微,始终寻找不到传承人。
在这个社会节奏紧凑的今天,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学习一门古老技法的人真的是太少了。很少人愿意去学习这种蕴含着无数意义的传统手艺了,时代在发展,接过传统手艺的人却越来愈少了。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在这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一辈对于中国传统手艺的感受也越发的不重视了,更别提上传承,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够愿意主动去学习传统技法,愿意扛起宣传传统的大旗的人也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
最后,世人面对种种传统手艺的消失,一群人在想着如何拯救,一群人却又都视而不见,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呢。
直到现在只剩下一批批的老人依旧坚守在他们的岗位上,将传统手艺牢记于心,付出于行动,等待着下一代人的出现,接过他们手中的重担。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充满民族自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7:41 , Processed in 0.0078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