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6-9
- 最后登录
- 2025-1-7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59849
- 精华
- 0
- 帖子
- 18775
|
毛主席说: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2024-12-22 17:15
发布于:天津市
《恰同学少年》是讲述毛主席青年时代故事的一部电视剧,里面很多桥段都令人记忆犹新。其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
杨开慧去毛主席家做客,从他的书架上随便翻出了几本书,又随便翻开几页。杨开慧说上句,毛主席立即接下句,不仅对答如流,还能给她讲出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青年毛主席的知识储备量,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读书是毛主席这一生最为持久、深沉的爱好。
早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如果十年后死了,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学以致用才能成为优秀的革命家
这句话出自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确切时间是在1939年。
在前一年,也就是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的第二年,毛主席刚刚完成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深入分析了中日双方所面对的战争形势,以及战争发展的走向。
要知道,毛主席是中央五大常委里唯一一个没有过留洋经历的人,却真正掌握了世界范围内革命活动的精髓,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战争的胜利。丰富的知识量是毛主席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础。
他这一生读过的书,指引了他所走的路。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用在毛主席身上再合适不过。从少年时期开始他就酷爱读书,在田间劳作的时候有时间就看书,晚上回到家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依然要看书。而且什么书都读,什么书都能读懂。
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小说,到《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这样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后来是《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与革命有关的马列主义书籍......
毛主席一生读过多少本书?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加以统计,只有一些零星的数据来加以佐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住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这里面存放着毛主席从战争年代开始收集的藏书。
这里的书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买的,也有别人赠送的,或者是作为战利品得到的。据毛主席的几任警卫员以及机要秘书统计,里面的书籍种类超过一万种,总数达到了10万多册!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还有后来访华的前法国总统蓬皮杜等外国元首或政客,在拜访毛主席的住所时,都被他住所里铺天盖地的藏书震住了。
读书多很重要,但想要做成大事,决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从古至今,很多人读书都容易陷入一个怪圈:过于迷信所谓“圣贤之书”当中的道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结果成为了穷酸迂腐的书生。毛主席可不是这样的人。
在他看来,不仅要读书,更要将书本里的内容学以致用,绝对不能做书呆子。
毛主席读书从来都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读书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目的性”这个词绝非贬义,而是会读书、掌握读书方法的意思,有能力从所读的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习惯去书中寻找自己对很多问题想要的答案。
举个小例子。比如说他看《水浒传》,并不只是单纯地去看里面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以图个热闹。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这一部分的内容写得非常精彩,梁山军队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拆散了祝家庄、李家庄和扈家庄的联盟,而后向各个庄园施加压力,最终大获全胜,缴获钱粮无数,还收了多达8名头领上梁山。
毛主席对此的评价是:
“三大祝家庄解决了三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道路问题,由石秀去探路,探清楚了盘陀路,扫清道路障碍;
第二个矛盾是分化敌人,将三个庄的松散联盟拆散,形成统一战线,各个击破;
第三个矛盾是从内部击破堡垒,派孙立假投降,里应外合打进去。我们革命也要遵循这样的思路,要扫清道路上的障碍,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要时候还可以使用木马计,从内部瓦解敌人。”
所以,毛主席的读书学习,是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的精髓,并能够对所学内容加以概括。学以致用,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学习。
10年学习9年零359天,剩下的6天用来做什么?
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一直在跟大家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到达延安之初,他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买来各类书籍和报刊,书籍多得堆不下了,他就把这些书逐步移放到了住处旁边的一间平房里,安排人管理。
后来,他在工作之余还经常举办哲学座谈会之类的学习活动,邀请同志们一起读书。
毛主席的座上宾都是大人物:何思敬、任白戈、肖劲光、许光达、郭化若等文化学者以及我军将领,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理论与战略问题。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毛主席是不怕死的,这一点不用多说。他的家人共有6人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他本人也是从枪林弹雨走过来的,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
其次,国内外战争的复杂形势让毛主席不敢掉以轻心。《论持久战》如今在我们看来是神作,毛主席对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实在是“惊为天人”。
但当时,这部作品并不被人所熟悉,不光是作品不熟悉,大多数人看不清形势,要么就是“亡国论”要么就是“速胜论”,这两种人都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未来(详见《论持久战》原文)。
毛主席的愿望,是让这两者的人们都能够认清现实,起到在他们中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而能够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并不多,当时又处在革命战争阶段,没有人确定自己能够活到什么时候,所以毛主席希望,假如给他10年的时间,他一定要用最多的时间去学习,并把更多所学的内容传授给他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从数字上讲,10年并不等于9年零359天,那么毛主席打算把剩下的6天用来干什么呢?
用来吸收和消化书本知识,提炼出新的思想。
几乎是同一时期(1939年),抗日战争的局势进入了相持阶段。穷凶极恶的日军开始在华北战场上实行“三光政策”,而国民党方面对我党我军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折,革命形势一度陷入困境。
毛主席在经过学习与思考,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表示: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清醒地估计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知道一切内外反动派的进攻,不单是必须要打败的,而且是能够把他打败的。
当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正在前头。”
能够通过读书找到自己需要的道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从而提出新的方法论,这也是毛主席读书不同于其他人之处。
从古至今不少读书人,只是追求知识总量的堆砌,却并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没有学以致用的能力,缺乏改变客观世界的创造力。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孔夫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是不行的,学到的知识不加以运用也是不行的,只有学思行合一,才能最大限度真正发挥出读书的功效。
活到老学到老甚至“学到死”
“再活十年要用九年零359天学习”,毛主席说这句话的时候46岁,他的确用自己的余生践行了这句话。
1959年,也就是整整二十年之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当中讲到:
“有些时候,我也不喜欢自己。马克思主义各个部门的学问我没有学好,学一种外国语言吧,我也没有学好(毛主席有过几段学英语的经历,但是没学出来)。
经济工作现在才刚刚开始学习,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去学习。但是,我决定必须要学下去,除死方休。”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让中央的领导干部们抓紧时间去多读书多学习,以适应新的时代,并学会新的本领。而他本人更是这样做的,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思考不止。
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访延安采访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就跟他说过自己读书的经历:
“湖南省立图书馆,早上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买两个米饼吃了,然后继续读书到闭馆。
这段时期我自学了很多书籍,比如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有一些卢梭的著作。古希腊诗歌我也读,罗曼史和神话我也读,还能把它们跟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混合起来。”
建国后,1951年7月,毛主席在跟周世钊等朋友交谈的时候,也提到了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经历:
“读书越多我就越喜欢思考。我在韶山、湘潭、长沙见到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痛苦的,太多人缺衣少食,目不识丁,做一辈子文盲还要被地主、豪绅和官僚勒索压迫。他们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痛苦呢?
是因为旧社会存在有人压迫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的缘故,这种制度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青年的责任极其重大,青年的前途极为广阔,革命就要靠革命青年,将事业奋斗到底。
这些是我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半年自学期间所思考的,这半年是很值得纪念的。”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于读书学习的理解不仅仅是手不释卷,更有深入思考、寻求改变的想法。
人总要有衰老的一天。从毛主席70岁左右开始,他的眼睛花了,无法像以前那样长时间看书。
但求知的欲望和对于革命的使命感让他丝毫不愿意停下学习的步伐。书籍的字太小看不清,他就让人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以方便阅读。
后来,实在是看不清大字了,就让警卫员、机要秘书或者是请一些学者和老师来为他念书。
毛主席的最后一任机要秘书张玉凤,就经常做给毛主席读书的工作。
据她回忆说,毛主席的藏书中有30-40%都是中国文史类书籍,另外30-40%则是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另外还有一些科技、农业、经济的相关书籍。
甚至,毛主席还喜欢看一些“小人书”,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连环画,就连这些毛主席也没少收藏。
当然,他个人最喜欢读的还是我国古典书籍,也就是四大名著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及《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
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凌晨去世,张玉凤记得很清楚,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天依然在读书,而且是读两本书:《容斋随笔》和《三木武夫及其政见》。
《容斋随笔》是宋代作家洪迈撰写的笔记体小说,证明他一直热爱阅读古典文学。
而《三木武夫及其政见》是出版社刚刚编译出版的。
三木武夫是时任日本首相,当时正在竞选自民党总裁连任,他的政治主张总体上与我国较为友好(但也有争议),较早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等主张。
毛主席关心他的政见,想必他对于三木是否能连任日本首相非常关注,因为这也将决定我国未来对日发展关系的方向。
毛主席读书从来都是为了工作、为了革命事业服务的。
但当时的毛主席已经处在弥留状态,尽管脑子依然清醒,坚持要看书,可毕竟全身插满了管子,话都说不出来,很难保持看书状态的持续。
张玉凤的记录显示,毛主席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拿起书看,这个过程一共重复了十一次,共耗时2小时50分钟。
他最后一次拿起书看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拿起书不久就放下并陷入了昏迷状态,直到7个半小时后,也就是9月9日凌晨,心脏彻底停止了跳动。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活到老学到老,而是“学到死”了。
“如果只能再活十年,我就要学9年零359天”。
毛主席的人生,就是与书打交道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有看不完的书,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毛主席把毕生读书所学到的知识、明白的道理运用到了他的革命事业当中。
我们普通人也许无法像毛主席那样一生阅读上万本书籍,但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毛主席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对每个人而言,读书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就像毛主席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里面写到的那样: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只要我们能愿意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去读书学习,我们必然有机会通过知识和文化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资料
[1]李伟达.毛泽东谈读书:我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N].人民网,2017-07-07.
[2]齐卫平.依靠学习走到今天走向未来[N].文汇客户端,2021-03-22.
[3]周二中.阅读是一种定力[N].人民日报,2013-12-20.
[4]梁衡.毛泽东:再活10年一定要学习9年359天[N].北京日报,2013-11-18.
[5]黄薇.探寻“学胜古人”之路[N].湘潭人大网,2010-1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