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与战将李聚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06:34: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思雨 于 2015-10-8 06:34 编辑

              志愿军朝战食用“炒面”源于1936年红军西路军受挫


无论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在长征路上,甚至是在以后的长期革命斗争中,李聚奎作为一员年轻的战将,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出生入死、英勇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也在理解领会毛泽东的主张、指示、命令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毛泽东的英明伟大,学到了运筹帷幄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这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二打长沙的战斗中,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卓越才能,令李聚奎深深折服。
1930年8月,红一军团到达浏阳东北的永和市与长寿街南来的红三军团会合,并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李聚奎当时在红三军中担任支队长。
早在红一方面军成立之前,“立三主义”就已统治了中央。1930年6月11日,“立三中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这一“左”倾决议案,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及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并洋洋自得地提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沙”的口号。
红一方面军成立以后,前委连续几天召开会议,围绕着是不是要按照“立三中央”的指示二打长沙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李聚奎作为支队领导不可能参加前委会议,但他还是从纵队领导那里得知了一些讨论的情况。
原来,毛泽东是不主张打长沙的,他认为长沙守敌有10万人,而且城内并无工人、士兵运动作内应,我军根本不具备打长沙的条件,取胜的可能性很小。但三军团的大部分同志主张打,一位号称三军团理论家的领导同志还在会上说:“三军团单独一个军团去打都不怕,现在两个军团会合了,还有什么可怕的?一军团不敢打就站在一边看着,让三军团单独来打。”
对于这位同志的论调,毛泽东非常气愤,他激动地说:“你认为可以打,那就由你来当总前委书记好了!”那位同志却说:“总前委书记还得由你来当,长沙也得打,你们既不打南昌,也不打长沙,还执不执行中央的命令?”
几经争论后,为保证红军的团结,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于8月24日下达了“向长沙推进的命令”,分兵左、中、右三路,向长沙推进,并于8月底陷长沙于我军包围之中。毛泽东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及兵力部署后,主张在长沙城南猴子石设伏,痛歼出击之敌。李聚奎所在的红三军就被部署在这个要害部位。
正如毛泽东预料的那样,李聚奎所部在猴子石取得了重大胜利,我军毙敌近800人、俘敌千余人,出击之敌基本被全歼,给长沙守敌以重创。李聚奎看着红军战士人人都背着两三枝缴获来的长短枪,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心里非常高兴,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的敬佩。
然而此时,主张打长沙的那部分人又狂热起来了,他们在总前委会上大吵大闹,坚持要求乘胜追击,攻打长沙。毛泽东再度忍让,9月9日,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下达了“强攻长沙”的命令。按照总司令部的命令,红军将士向长沙城发起了猛攻,但长沙守敌凭借优势兵力和坚固工事,死守顽抗。面对严峻的形势,稍稍知道一点决策内幕的李聚奎,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句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一方面军打长沙久攻不下,在毛泽东等人的说服下,最终撤离长沙到达株州、萍乡一带。这时红一、三军团的给养均已告罄,于是部队一面发动打土豪筹款,一面待机行动。前后用了10天左右时间。
在此期间,部队对二打长沙的战斗进行了总结。毛泽东作为总政委经常深入部队讲话,他特别强调指出:“这次围困长沙10多天,大战数昼夜,战线延长10多公里,这是自红军诞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以前敌人曾经嘲笑我们是跳梁小丑,谁知这次‘小丑’却扫了敌人30多个团的威风。”在总结攻而不克的原因时,毛泽东说:“一是红军虽然在文家市、猴子石消灭了敌人5个团以上的兵力,但未能消灭敌人的主力于工事之前;二是白区的群众没有发动起来,城内没有工人罢工策应;三是我军装备技术不完备,敌人的工事是欧式的重层配备,而我们没有重炮去破坏它。”
李聚奎在二打长沙的决策和战斗过程中了解的情况比较多,他在实践中不断思索判断,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使他无比敬佩;毛泽东胸怀宽广、处处忍让的大局观念,因势利导、力挽狂澜的领导能力,更是令他深深折服。此时,李聚奎已经成为毛泽东的一名坚定追随者。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李聚奎光荣负伤,毛泽东关切地询问伤情,李聚奎却报告说:“敌人已经顶不住了!”
1930年12月,蒋介石指使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组织10万大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我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
此时,红军的情况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了,红一方面军主力达到4万余人,又有一块相当大的根据地。毛泽东认真分析了敌强我弱的态势,提出了“诱敌深入我根据地,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主张红军适时进行战略退却,然后再依托根据地进行战略反攻,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使红军作战开始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此时,李聚奎担任红九师二十七团团长。他坚信按照毛泽东的思想去打仗,一定能够消灭敌人、夺取胜利。所以,他在部队中极力宣传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思想。
当时,根据地的军民对于“诱敌深入”的战略,在理解和执行上还有许多顾虑,一些人不希望红军退却,不愿意让敌人打进来。为了统一思想,毛泽东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做解释和说服工作;另一方面建议在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那天,李聚奎进入会场时,立即看到了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他轻声念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李聚奎一边念着,一边思索着,细细地咀嚼着对联中的每一个字,他感到这短短的两行对联,真是一部精辟又简明的兵书!
毛泽东和朱德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并讲了话,这次会议对于宣传“诱敌深入”的战略思想,稳定军心和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斗终于开始了,在毛泽东同志的运筹帷幄亲自指挥下,张辉瓒一直被红军牵着鼻子走。随着形势的发展,张辉瓒落入了毛泽东为他设计的包围圈中,成了瓮中之鳖。
为了夺路逃命,张辉瓒集中火力,向我红九师阵地展开了猛攻,企图撕开一个口子冲出去。李聚奎正在指挥着两个团狠狠打击敌人,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大腿,血流不止。恰在此时,红九师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赶了过来。李聚奎自我感觉伤得不重,而且战斗已经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一再要求继续指挥战斗,但师首长担心他流血过多出现危险,坚决要求他下去治疗。李聚奎没有办法,他向师首长建议把预备队二十六团放出去,以便迅速结束战斗,之后才上了担架。
担架员抬着李聚奎向后方急奔,路过小别山红军指挥部时,突然传来了一个湖南口音很重的声音:“担架上抬的是哪一个呀?”“是二十七团团长李聚奎。”担架员向首长做了报告。“是湖南老乡嘛!”那位首长边说边走到了担架旁。
李聚奎躺在担架上,抬眼一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非常敬慕的毛总政委。他顿时忘了伤痛,立即挣扎着坐了起来。毛泽东赶紧扶他躺下,关切地问他伤得怎么样,有没有伤着筋骨。李聚奎说自己伤得不重,没有什么大问题,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重回战场。接着,他向毛泽东汇报了战斗的进展情况,说:“毛总政委,战斗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下来时,敌人已经顶不住了,我军眼看就要打到敌人指挥部了!”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胜利在握!”他接着嘱咐李聚奎要安心休养。
不久,战斗结束了,这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也是红军由游击战转入运动战后打的一场大胜仗。此役,红军全歼了敌十八师两个旅及师部,连师长张辉瓒在内9000多人全部被歼灭或被俘。敌十八师主力被歼对敌震动很大,真是“打倒一个吓跑一群”,其他深入根据地的敌军闻风丧胆、仓皇逃窜,我军在乘胜追击中,又歼灭敌谭道源师一部,俘敌3000多人。
红军长征突破粤汉线时,李聚奎的红一师担任开路任务,毛泽东夸赞李聚奎:“是个开路先锋的角色。”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兵分四路,开始实施战略转移,相继突破了敌人在安西、信丰、赣州、安远一线设立的第一道封锁线,以及在湖南桂东、汝城到广东城口一线设立的第二道封锁线,进入粤北山区。早在几年前,敌人用修粤汉铁路的器材在韶关一线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碉堡,敌人此时想用这些工事作为堵截红军的第三道封锁线。
当时,李聚奎已升任红一师师长,根据总司令部的命令,他率部队赶到粤汉铁路以东地区,在与进攻之敌作战时,突然接到军团首长打来的电话,命令他带一个团在前面开路,其余两个团掩护整个部队通过,并且动作要快,不得延误。
原来,红军进入粤北地区后,山路狭窄难行,甬道式的行军队伍行动非常缓慢,有时一天才能走二三十里路,加上前有粤敌迎击,后有蒋介石正规军追击,处境非常危险。李聚奎担任开路先锋,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非常重大。
接到任务后,李聚奎把一、二两团留下来继续抗击敌人的进攻,自己则带领三团撤出阵地,跑到全军的前头,担任开路的尖兵。此时,他的脑海里响起军团首长“动作要快,不得延误”的指示,根本顾不上山路崎岖、道路湿滑,带领部队不顾一切地往中央纵队的前头赶。
李聚奎来到一个山坳时,恰巧遇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坐在路边的大青石上休息。这出乎意料的相遇,使李聚奎兴奋异常,他已经一年多没有见到毛泽东
同志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家根本听不到毛泽东的声音,红军节节失利,根据地渐渐缩小,李聚奎的心里非常痛苦。现在,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毛泽东同志,能够面对面地聆听他的指示,李聚奎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大喜过望呢。
没等李聚奎说话,周恩来首先开了口:“你们来得好快啊!”说着,他摊开一张地图,指着上面标好的箭头,非常详细地告诉李聚奎部队应从哪个方向前进、在什么位置上放一个排、在什么位置上放一个连,必须确保大部队顺利通过。周恩来的指示具体详细,李聚奎牢牢记在了心里。
这时,毛泽东同志走了过来,看着李聚奎,眼里充满了信任:“你们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迅速,不然后面的队伍就会堵塞住了。大方向就是向嘉禾、蓝山前进,你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够相机占领这两个县城或其中的一个也好。具体道路由你们在前头决定,我们在后面就跟着你们喽!”毛泽东顿了顿,接着又强调指出:“大路能走就走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如果小路也不能走就爬山。总之,你们在前面开路,由你们决定,不要等指示,以免耽误时间。”
牢记着首长们的嘱托,李聚奎带领部队依依不舍地上路了。望着他的背影,毛泽东不无赞赏地对周恩来说:“是个开路先锋的角色。”在毛泽东看来,这个李聚奎,这个红一师是能征善战的,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很放心。
李聚奎带领红三团受领了前头开路的任务后,由于聂荣臻及时指挥红二师占领了乐昌附近的制高点九峰山,再加上红三军团占领了良田,这样就从南北两个方向掩护了中央军委纵队,这就使担负为中央及军委纵队开路任务的红一师安全通过了粤汉线,并为随后攻占宜章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聚奎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为了帮助他解决好后勤干部问题,毛泽东亲自批示:“此事急如星火!”李聚奎不负众望,再立新功。
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7月13日,毛主席、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组建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安全和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的任务。同时决定将李聚奎由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调任东北边防军后勤部部长。此后不久,李聚奎又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组织后勤机构、筹措战备物资。
当时东北军区没有后勤机关,后勤干部很少,力量薄弱。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政务院从全国、全军抽调了几千名干部和司机。为此,毛泽东亲自在电报文稿上批示:
“此事急如星火!”
李聚奎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的批示精神,积极筹措人员、物资,于同年10月11日开始组织向朝鲜北部突击运送各种物资器材。火车、汽车一起出动,到第一次战役前已将大批作战物资运过江去。
在搞好物资保障的同时,作为后勤部部长的李聚奎将军非常关心志愿军将士的生活。在朝鲜战争期间,炒面是志愿军指战员的主要干粮。一个炒面袋、一枝冲锋枪,就是志愿军指战员的主要装备。但这炒面是如何成为志愿军主要野战食品的,却鲜为人知。
志愿军过江作战初期,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以后,对于朝鲜战地的实际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对于这次出国作战的困难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就后勤供应而言,过去在国内打仗,作战物资是就地筹措,可以取之于民、取之于敌,可这次全部作战物资都要从国内运过去。在敌人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前两次战役中,由于敌军狂轰滥炸、昼夜封锁,破坏我方的后勤供应,使志愿军的口粮及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保证,即便后勤供应保障跟上了,部队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因为敌机随时可能来搜寻目标,加之战事紧张,指战员们日夜与敌人作战,常常没有时间做饭。那么,在天寒地冻的战场上,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指战员们的饮食问题呢?什么样的食品才能既便于保存携带,又随时能够方便食用呢?志愿军指战员的干粮问题成了牵动战、勤各位首长的一个大问题。
作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志愿军后勤供应工作的李聚奎将军也在关注这一问题。这位参加过平江起义和长征的“粮草官”陷入了沉思。突然,一件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在1936年底,他所在的西路军受挫祁连山,部队被打散了,他不得不只身东返,沿途千里乞讨,寻找党中央。途中,他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炒面,这炒面的特点是食用方便,易于保存,正符合目前志愿军作战的需要。于是,他建议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和总后勤部杨立三部长,用炒面来做志愿军指战员的野战方便食品。
李聚奎首先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按照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份生产加工一批样品,这些混合的粮食经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的食盐,就成了易于保存、运输和食用的野战方便食品。这批样品运到前线后,因其既可避免做饭有炊烟暴露目标,又食用方便,颇受指战员的欢迎。
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总部的其他首长看过样品后都十分高兴,炒面样品在前线部队试用后效果很好。彭总专门让洪学智副司令员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品,磨成面放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并要求在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口粮中,要供应三分之一的炒面。
李聚奎迅速将前线试用炒面的情况和志愿军首长的指示电告总后勤部。并指出,根据概算,志愿军每月需要炒面900万斤,东北地区可解决500万斤,还存在较大的缺口,需要关内加以解决。这件事很快报告了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他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任务,同时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与机关的同志一起动手炒面。东北人民政府专门发出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专题研究部署任务。于是,很快出现了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前方“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的动人场面。
当时,前后方机关的工作效率都很高,仅仅20多天,首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送到了志愿军指战员手中。炒面伴随着将士们浴血奋战,打了许多胜仗。在送炒面的过程中,我志愿军后方人员冒着敌机轰炸、封锁交通线的困难,拼命保护志愿军的口粮,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当时分管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副司令员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10-8 09:02:40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艰苦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5-10-8 13:20:43 |只看该作者
感人!

出现了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前方“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的动人场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5-10-8 16:33:29 |只看该作者
浪淘沙 发表于 2015-10-8 09:02
难忘的艰苦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谢謝关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8 14:09 , Processed in 0.0096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