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人推崇他的边塞诗,明清以其律诗为尊,而今为何少有人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07:17: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人推崇他的边塞诗,明清以其律诗为尊,而今为何少有人知                                                                          2024-12-25 12:15                                        

发布于:天津市
   
                                    

李颀:战骨埋荒外,蒲桃入汉家
在唐代诗人中,李颀的声名并不响亮,他是边塞诗人,可人们熟悉的也就高适、岑参几人而已,要说哪篇边塞诗好,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或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定在其中,远数不到李颀这儿来。
他不但生卒年不详,连是哪儿人都不知道,有说河北赵县,有说河南颍阳,也有说是我们四川三台的,不过,三台人民似乎并未拿这当回事,在现在连西门庆都被当作旅游资源争夺的年代,这李颀实在是显得落寞得很,我们只能从他的诗歌中,捋出一个大致的经历。
他写有一首《缓歌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年轻时的生活轨迹,他出生世家贵族,家境殷实,“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本生也很豪爽,也曾去京师求功名,交结了一帮混混,但随着他长期不得志,这些狐朋狗友们便弃他而去了。

虽然“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屣”,但好在他幡然醒悟,返乡折节苦读,“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终于在46岁时高中进士。
虽然他自己说在京城交结的都是一帮屑小,其实不然,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一些了得之人的身影,如王维、王昌龄、高适和綦毋潜等一大批声名远播的文人,甚至还有一些如房琯这样后来任宰相级别高官的人物,可见他的才能也是受到当时人们认可的。
金榜题名后的李颀原以为可以一展宏图,他被外放新乡县尉,可李颀对这公安局长的职位不感兴趣,勉强呆了几年也没见朝廷有动静,于是,甩手不干了。

这个副县级位置是授予一般进士的最低官阶,也就是进入仕途后的起步之必须,绝大部分进士都是从这一官阶上起步的,按说只要不犯错误,一般最多三年便可获得升迁。
但李颀也许是等不及了,也许是厌恶了这为官,反正他也不缺这升斗俸禄来养家糊口,于是,旧态复萌,弃官归隐,壮游各地,将自己的身影隐入那山水之中。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他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因在少室山一带建有“东川别业”,故人称“李东川”,后来的行踪便少有人知了。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这首《古意》是李颀所作的一首古体歌行,全诗十二句,分为前后两截,前六句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则沉郁悲伤,将戍边将士思乡的情感,借着白云和羌笛如泣如诉地一一道来,令人伤感不已。

稍稍感觉有些突兀的是这突然出现的“辽东小妇”,按说这是一个欢娱的场合,可这并不是“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情景,亦有别于“醉卧沙场君莫笑”的酣畅,而是这羌笛引出来“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故而后人评价道,“奇气逼人,下忽变作凄苦音调,妙极自然。”
李颀并没有真正去过边塞,他传世的边塞诗虽然只有五首,但却是以边塞诗人的身份而名扬,明代文学家胡震亨是将他和高适、岑参、王昌龄一起,并称为“高岑王李”,可见他的边塞诗在当时也是名重一时。
同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相比,李颀的边塞诗所包含的内容可谓是最全面的,既有盛唐建功立业觅封侯的进取,又有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既有对好大喜功的讽刺,又有对戍边将士有平待遇的愤慨,可以说他的诗作是最能代表军旅生活的时代画卷。

李颀现存诗百余首,也算不少了,但他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总觉得起伏不定,忽上忽下的没个定论,虽然总体来,他的诗作无论在历代唐诗的选本中的数量至少是排进前十位的。
在唐代时,他的名气很大,如果排一流诗人的话,他应该是位列其中的,而到了宋朝就小了很多,也许他的作品不太符合宋人的审美情趣,但及至明代,在前后七子的鼓吹下,李颀在诗界的影响便扶摇直上,几乎到了封神的地位,真是让人啧舌不已。
有点奇怪的是,这时的人们高赞李颀的并不是他的边塞诗,而是他的七律,如胡应麟在《诗薮》中言“‘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送魏万之京》的律诗应该是李颀的代表作了,从格律上看,对仗极其工整,这是一首非常完备的律诗了,李颀是魏万的前辈,所以,这诗是对后辈勉励的差别嘱咐。
前六句以景衬情,叹相见匆匆,愁绪满满,鸿雁悲鸣,秋凉近寒,关山远,云中愁,黄叶飞,落英渐,诗中显见的是一派的凄凉情感,将作者不忍作别的心理倾诉到了极致,最后两句才是寄托和希望,读来颇令人伤感。

“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这是《唐才子传》中对李颀的评价,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这被时人所重,真不是白给的。
家境富裕,如李白般鲜衣怒马的狂放不羁;翻然醒悟,如陈子昂一样的青灯苦读终金榜题名;厌弃世俗,他象王湾一样的弃官归隐而赏山乐水;求仙问道,他同张志和一样,踏遍青山人未老,将身影溶入那苍茫的云海,在人间只留下一个闪影便匆匆离去。
李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个有着太多传奇和故事的才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世间似乎容不下他的仙风道骨,他轻轻地一挥手,在安史之乱前告别了盛唐的繁荣,幸哉幸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1-12 18:11:34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好帖,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08:44 , Processed in 0.0092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