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的名、字、号,都有什么讲究? 2025-01-27 07:12
发布于:山西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家的名、字、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讲究。 ![]()
名 “名”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对各自的称呼。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现在人们通常将二者统称为“名字”。起名受到政治、思想文化和风俗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例如,先秦时代命名有五种方式:出生时上天的授意、出生时的祥瑞之事、出生后的相貌特征、身边的物品之名、与父亲相似的某些特点。同时,命名还有六条禁规:本国国名、本国官名、本国山川之名、疾病之名、畜牲之名、礼器之名。不同历史时期,取名也有不同的特点:
- 西汉时取二字名的较多,并受黄老之术的影响,不少人名中有祈寿的因素和企求丰收之意。
- 东汉、三国时人名趋单名化。
- 南北朝时复名字复兴,因佛教传入,还出现了以梵语取名的。
- 唐宋明清取名特点:一是复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二是一些文人取名喜用“引曲齐贤”的方式;三是按族谱字辈取名广为流行。
![]()
近代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书画家在取名上更注重艺术性和文化味,概括起来主要有明志趣、寄深情、表仰慕、取古言、摘诗词、示母爱六种形式。例如,郭沫若原名开贞,因对故乡山水寄以深情,遂将四川乐山的两条淋漓的古名沫水与若水合起来,取名为“沫若”。 ![]()
字 字的历史悠久,按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字由名而孳生,故而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即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相应”的主要方式有:
- 同义互训:如褚遂良字登善,良与善同义。
- 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反义。
- 同类相反:如孟轲字子舆,轲是舆上之物。
- 原名变化:如杜牧字牧之、宋濂字景濂。
- 古语话用:如钱谦益字受之,本《尚书》“谦受益”一语。
- 追慕古人:如顾祖禹字景范,表示仰慕史学家范祖禹。
- 名字相同:如司马道子字道子、王僧孺字僧孺。
后来,除了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外,也出现了字与名毫无关联的情况。 ![]()
号 与名和字相比,号有以下几个特点:
- 号是书画家自己起的,而名和字则是由长辈或尊者给起的。
- 号在取意上较为自由,无拘无束,可以随意发挥。例如,五柳先生、秦淮寓客、青莲居士、兰陵笑笑生等。
- 号在字数上没有限制,可以是两个字、三个字,也可以是四个字以上,而名和字则通常是一个字或两个字。
- 号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且可随意称呼,不受限制。例如,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后取号苦铁、老缶、大聋、一月安东令等数个。
![]()
古代和近代书画家的字、号别具一格、妙趣横生、含义精妙。他们取字取号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字、号中可以体现出他们的性格、志趣、追求和抱负。例如:
- 石涛中年时曾在京城生活,目睹宫廷黑暗和官场腐败,心灰意冷。晚年定居扬州,意欲洗尽尘世纷扰,脱离名利场。他写信给八大山人,请他画《大涤草堂图》,信中云: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以示他的“大涤”之心,因此自号“大涤子”。
- 近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名质,字朴存(又作朴人)。他的故乡在安徽歙县西乡的潭渡村,有一座潭渡桥,桥的南端有一亭子叫“浜虹亭”。为了寄托故乡之思,他自号虹叟、虹庐、滨虹散人,因滨与宾常互用,又以“宾虹”行世。
- 齐白石81岁时自号九九翁,刘海粟有一别号叫“艺术叛徒”。
- 邓散木(原名铁,字纯铁,小名菊初,学名士杰)在青年时代因书法篆刻崛起上海文坛后,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署名为“铁”的书法、篆刻冒牌货,他忍无可忍,决定立号“粪翁”以明于世,后来果然再无人仿效。
![]()
综上所述,书画家的名、字、号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讲究。这些讲究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尊重和重视,也反映了书画家个人的性格、志趣和追求。在欣赏和品鉴书画作品时,了解书画家的名、字、号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讲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韵味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