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拿科举“作乐”,幽默至死的怪才金圣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拿科举“作乐”,幽默至死的怪才金圣叹                           

2025-02-06 09:00                                        

发布于:天津市
   
                                    

公元1661年,因“哭庙案”获罪的金圣叹被押解到刑场上,专门来送他一程的两个儿子莲子、梨儿(小名)正痛哭流涕,哀伤不已。金圣叹为劝慰儿子半开玩笑说道:“哭有何用,我作一上联,你们对下联,如何?”说罢吟出了“莲子心中苦”,两个儿子一愣,此时正是生离死别之际,哪还有心情思考下联。金圣叹哀叹一声,脱口而出“梨儿腹中酸”。这副对中,“莲”和“怜”,“梨”和“离”同音,真是一副绝对。不仅一语双关,更是在生死面前幽默的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别亲人的苦楚。随后,金圣叹看向身边的刽子手,刽子手手起刀落,在人头抛落时,从金圣叹耳中掉出两张小纸条,刽子手拾起一看,只见一张纸条写着“好”字,另一张纸条写了个“疼”字,“好疼”两字就是金圣叹对这个世间最后的留言,借用这种方式,除了表达砍头是真的好疼,他是不能够自己亲自说出口的,另外一层意思是鞭笞了这个畸形社会带给他的疼,带给他的伤害。

金圣叹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乐观豁达,幽默诙谐却又被世人认为“离经叛道”的人。金圣叹(公元1608年—1661年)明末清初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看起来有些不着调,更被许多网友誉为“古代段子手第一人”,关于他不着调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曾四次参加科举,前三次都是“零分”,甚至被拉入了科举“黑名单”,禁止他参考。既然他才华横溢,又为什么会得“零分”呢?

金圣叹第一次参加科举,这次考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意思是我岂能像匏瓜一样,就只能系在藤上让人售而不能吃呢?代表了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希望众人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金圣叹这时发挥了他“段子手的”的潜质,他在考卷上画了一个和尚和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为何?金圣叹答道:“此亦匏瓜之意形也。”好家伙,和尚加剃刀不就是出家做和尚嘛!金圣叹以此画表达的是避世的态度,完全对着干,他自然落榜了。

第二年参加科举,这次的考题是孟子“四十不动心”这句话,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应该再为外物所动。我们的金先生这次又是“超常发挥”,麻溜的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蒹葭白露而外,有一美人。试问夫子动心否?夫子答曰:动动动......后面一连串写了39个“动”字。考官纳闷这是何意?金圣叹不急不忙说:“孟子说40岁不动心,我看到财宝和美人,前39年动了心,所以我写了39个动字,到了40岁那年,我就不动心了,这不正是四十不动心吗?”考官顿时怒火攻心,把他赶出了考场。

金圣叹第三次参加科举时,题目是“西子”,即西施,西施家喻户晓,人家本来是考量学子们对西施救国的看法。金圣叹怎么可能会按照考官的意图答题,他再一次刷新众人的三观。大笔一挥整了个排比句:“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阅卷的考官被他气个半死,哭笑不得。

由于金圣叹连续三次科举“恶作剧”,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直接拉入了“黑名单”。可金圣叹不死心,第四次参加科举,因为有“前科”,这一次他取了个假名字:张人瑞。出乎意料的是金圣叹没再写段子了,他认真作答第一个交卷,考了乡试第一名,这简直是打脸众多考生,仿佛说:“我之前只是不想考,我要认真起来分分钟拿第一。”

金圣叹此后再没有进行科举考试,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康庄大道,而是醉心于对各种名著的评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腰斩《水浒传》”,《水浒传》共120回,他保留前70回,自己续写了后面部分,尽是快意恩仇,经他手改写的《水浒传》当时风靡全国。不得不说金圣叹确实是个人才,而他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13 05:53 , Processed in 0.0075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