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的哲理,可治愈今天的种种想不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08:16: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人的哲理,可治愈今天的种种想不开                                                                               2025-02-09 07:00                                        

发布于:四川省
   

常婉莹/文
北宋离现在已经900余年,在那个年代,用现代话说,苏轼可是一位明星级人物。
他粉丝之多,名声之盛,起点之高,可用“第一国民偶像”来形容。

当时虽无〝哲学家〞,这个名词,但他的哲学思想:
“人生,适情耳。”
已明确显露。
那么,何为“适情〞呢?
适情,就是顺势应情,“随物感应”,〝道无常则”,“尽个性”的多元人性论调。
适情的前提是把道看得异常开阔:
例如:
仁者爱人是道,至情至性也是道;
修身养性是道,饥餐倦眠也是道;
指点江山是道,月下观花也是道;
匡扶正义是道,将一块猪肉炖得很入味也是道……
他的适情,是他被贬黄州之后自己悟出来的。

他体会,只有适情,方能在世界无情向你碾压过来的时候,保持平衡,维护自洽的内心,放自已一马,同时也放世界一马。
如果不是这样的哲学做他的精神内核,他会在艰险的仕途中,或死于内耗,或死于忧郁。
苏轼的“人生,适情耳”
他的这种哲学,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言,终究还是太超前了,但对于我们现代人就刚刚好。
他这种哲学思想的产生,应该与他的经历有关。
他是一位拥有两个频道人生的诗人,当朝为官,他勤政为民,是一名优秀的公务员;
被贬之后,他逍遥自在,如同还林之鸟。
这位北宋诗人,他“出厂设置”就是“聪明”。42岁那年,他陷入朝廷争斗的旋涡,被贬黄州。
对他本人来说,42岁是一条分界线,黄州是他成为哲学家的开始。
他认为“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人应该像水一样,不拘于固定形态,始终保持圆融与开放,不断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赤诚地相遇。
如今社会,内卷、躺平、四十五度人、短剧沉迷不一而足,学历“倒挂〞、存在就是坐标等早已习以为常。
如果能用苏轼之“道〞来解开问题,应该得到很大启发。

曾见一位外卖小哥,今年春节的微信签名变成了“只要我跑的够快,贫穷就追不上我。”
他这是一条“不惧风雨,努力奔跑”之道,认定努力才有胜利。
曾听年轻人议论“四十五度人”,实际是前有“九十度人”,后有躺平的“零度人”,四十五度人是恰好位于两者之间的人。
那是挣扎于“坐直工作〞,还是“躺平休息”的年轻人的犹豫不决。
今天想起按苏轼之道,选一条顺心的姿势,便是“坐直工作”满足自已心的需求,才是真正之道。
曾见北大教授胡永谈“短剧沉迷”现象:他说“微短剧上瘾”的背后,是人的失真,创伤回避与不需要“他者”的消费社会。
那只有呼唤自己这条道,不要沉醉!
去找回失真的心灵,让创伤慢慢痊愈。
2024文学报,有一篇“我在场”短文,作者怕“身边的变化把自已裹挟而去”,便把几本文学书放在书架上显眼位置,不去阅读,却时常望一望。

它们的存在,就是醒目的坐标,告诉自己,“当代文化还在,不可堕落”。这是存在之道。
还有,学历“倒挂〞,没法“上岸〞,工作找不到时,要学会增加社会实践,跳出“学生思维”的局限,去找另一条道。
先找地方“实习”,熟悉工作场景,当这些轻车熟路时,便是你的资本,便是人生经历,拿着实习鉴定,再去找工作,就有另一番风景呈现。
企业管理者无需花大力气去培训与调教,人力资源也才会愿意要,这就是一条可行之“道”!
如此种种,在世人生活中,用古人的哲理,治愈今天的种种想不开。
与古代哲人,跨越千山万水,他的哲学理论,同样可治愈今天的心理郁积。
曾经有文章介绍,西方哲学家54人的哲学观点,实则中国古今的哲学家也不少,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既然西方哲学家的语言可以被人们引用,我们自己的当然也应该用于指导生活。
我们的古人皆有哲学家的思想与感悟,后人皆应好好体会,真诚去领会。
正如诗人叶舟一首诗的开篇两句:
“大道昭彰,
生命何须譬喻。”
让我们瞬间清醒一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00:07 , Processed in 0.0090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