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往事:她十七岁下乡插队,二十二岁嫁给了比自己大六岁的农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2:4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往事:她十七岁下乡插队,二十二岁嫁给了比自己大六岁的农民                                                                  2025-07-11 13:55                                        

发布于:天津市
   
       刘毓芬是那批留在内蒙古的天津知青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至今她依然生活在内蒙古的乌拉特前旗。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知青岁月,以及与李小成的情感经历,她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些艰苦的日子。
1969年春天,刚从初中毕业的刘毓芬和她的几位同学一起走进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四个女孩和五个男生被分配到赵圪旦大队的第六生产小队,临时住在队部破旧的三间土坯房里,虽然环境简陋,但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和陌生的挑战。
赵圪旦六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蒙古族和汉族家庭共同生活在这里。队里总共有46户人家,总人口186人,队长赵玉武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汉族人,个头不高,脸色红润,给人一种憨厚质朴的感觉。当天津的知青到达时,赵队长高兴得很,他特意亲自为大家准备好了生活必需品,还安排了一位热心的汉族大婶来帮助大家做饭。
这位大婶叫李大婶,年约四十多,守寡多年,独自一人把儿子李小成抚养长大。李大婶为人和善,善解人意,生活的艰辛没有让她失去对他人的关怀。李小成,二十三岁,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早已具备了能独立成家的条件。可由于家境贫寒且没有父亲,他的婚姻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刚到赵圪旦时,刘毓芬等知青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有些茫然,正是李小成耐心细致的帮助,让她们感到了一丝温暖。每当知青们需要水和柴火时,李小成总是第一个主动提供帮助,还为大家买来了炕上的苇席和照明的马灯。看着他像大哥哥一样照顾大家,知青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
到了秋季,知青们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丰收”——他们分到了国家发放的口粮,虽然数量不多,但足够支撑她们度过一段时间。为了让大家能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赵队长与当地农民商量了一下,给知青们分了一些原粮。这个关心细致的举动,让刘毓芬感到十分温暖。
1970年冬天的一天,刘毓芬自告奋勇去公社磨面,没想到刚磨好玉米和小麦面,回去时竟然找不到那辆马车了。她急得满头大汗,四处寻找却一无所获,焦急中,她忍不住哭了出来。就在这时,李小成出现了,他见马车空无一人,猜测刘毓芬可能没有系紧马匹,于是马上掉头赶往公社找她。看见李小成推着马车朝自己走来,刘毓芬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跪地痛哭,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与依赖。从那天起,刘毓芬内心悄然种下了对李小成的喜欢。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毓芬明显感受到李小成对她的关心,每次劳动时,他总会尽力帮助她,甚至在她的劳动工具坏了的时候,李小成也会耐心地修理。李大婶更是常常说,要认刘毓芬做干闺女。两人之间的情感渐渐升温,李大婶也悄然把她当成了未来的儿媳来看待。
1972年初,刘毓芬和她的知青伙伴们回天津过春节,临别时,李小成悄悄把五块钱塞进她的包里,还将母亲亲手做的葱花油饼送给她。刘毓芬没有拒绝,心里却感到一阵暖流涌上心头。路上,大家讨论起了李小成,一位叫王桂琴的女知青笑着说:“如果以后找对象,我也希望能找到像小成哥这样的男人。”刘毓芬听了后,心里一动,不自觉地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中,开始对李小成的印象更加深刻。
1973年秋,赵圪旦大队获得了一个去公社供销社做营业员的名额,赵队长推荐了刘毓芬,可由于她爷爷的身份是“民族资本家”,刘毓芬在政审上没有通过。这件事让她一度感到失落,心情郁闷了好几天。李大婶知道后,赶忙把她叫到家里,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安慰她,并说以后会有更多机会。而李大婶这番话,也让刘毓芬感到一份温暖的母爱。
1973年底,知青们和村里的社员们一起出河工修筑黄河堤坝,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刘毓芬在几个月的劳动中,身体消瘦了不少,甚至连赵队长都感到惊讶,称她挑的一担河泥竟然有183斤,而大部分男社员的河泥担子也在200斤左右。李大婶看到女儿般的刘毓芬如此辛苦,心中不禁感到心疼,常常为她做些美食慰劳她的辛苦。
而在这期间,村里也开始流言四起,许多人认为李大婶对刘毓芬太过好,难道她真是希望刘毓芬嫁给自己的儿子吗?李小成听到这些闲话后,主动对刘毓芬开诚布公:“村里有人说,我妈是想让我娶你,如果你不愿意去我家,也没关系。”刘毓芬有些迟疑,心里却悄然冒出一个问题:“你真的想过要和我结婚吗?”这一句话让李小成脸红了,心跳加速,最后他只能低头默不作声。
随着两人心意渐明,他们的爱情也如春天的花朵般悄然开放。尽管刘毓芬的父母起初坚决反对,但在她详细讲述了自己与李小成的相识与相知后,最终也不得不妥协。1974年秋,二十岁的刘毓芬终于嫁给了比她大六岁的李小成。对于这段婚姻,周围的人并不理解,许多人认为她这样的女孩,凭借自己的容貌和知青身份,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对象,而不必嫁给一个农村的普通人。但刘毓芬坚信,李小成是值得她托付终身的好男人。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毓芬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孤独和遗憾。1978年,天津的其他知青们纷纷返回城市,只有她依然留在这里。有一段时间,她确实曾后悔过,尤其是在寂静的夜晚,她会偷偷躲到院子里,默默流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小成和李大婶的关爱渐渐让她重新找到了归属感,也渐渐平复了她心中的不安。

1981年,刘毓芬被招工到黄河管委会工作,工作轻松,待遇不错,但她始终挂念着家里,尤其是儿子和丈夫。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李小成在家里养起了羊和牛,逐渐积累起了财富,成为赵圪旦村最为富裕的家庭之一。到了1986年,他已经拥有一百多只羊和十三头黄牛,生活逐渐变得富足起来。
1991年,刘毓芬被调到乌拉特前旗水利部门工作,并升任部门主任。此时,她的工资待遇得到了显著提高,家庭生活也愈发安稳。虽然儿子没有继续学业,但他在养殖业上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渐渐接管了家里的养殖业务,并把它发展得越来越好。
2008年底,刘毓芬退休后,她开始在家里帮忙照看孙子,同时也继续参与养牛场的管理工作。儿子给她每月五千元的工资,生活安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8-18 05:42:27 |只看该作者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3:49 , Processed in 0.0078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