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上海知青的回忆:一段“北风吹”,我的命运改变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14:08: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云南上海知青的回忆:一段“北风吹”,我的命运改变了                                                                                2025-09-22 05:34                                        发布于:辽宁省
   
                                    

1969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电影院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砚山县第一届农民文艺汇演在这里举行,由砚山县大稼依公社上海知青16人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被抽签安排在当晚的第一场演出。
初夏的云南边疆,夜晚虽然已经过了七点,可是太阳还在远处的山坡上歪斜着,夕阳的天空上布满了五彩斑斓的彩霞,边陲县城仿佛披上了一件美丽的锦簇玉帛。砚山县电影院大门口,早已人流涌动,把门堵得水泄不通,许多人由于没有门票而只能沮丧地在电影院门前徘徊……
砚山县电影院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是当时全县唯一的最高级别的文化艺术殿堂,电影院内共有800多个观众座位,经历过6、70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全国人民的精神食粮,除了8个样板戏,老百姓几乎就没有什么其它的文化娱乐活动。1969年4月25日,由上海市黄浦区和杨浦区16-18岁的1000多名知青,带着一张“插队落户”通知书,同坐一列南去的绿皮火车。经过6天的长途奔波,到达云南边境小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1000多个知青分别被安排在(砚山、文山、丘北)三个县下属的各个公社和生产大队,开始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枯燥乏味,日复一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修地球”,使得正值青春期的年青人的精神娱乐生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听说上海知青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要在县城电影院演出,许多知青就象赶集一样高兴,纷纷从百多里外的十里八乡赶来县城看演出。
电影院铃声急促地响起,场内的灯光渐渐暗下来,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16个队员早早穿好了演出服,扮好了彩妆,人人精神抖擞,矫若游龙似的等待上场。宣传队队长毛民耀在后台作最后动员,他说:“今晚我们的演出是代表1000多名文山的上海知青,大家要拿出最好的表演水平,向砚山县人民好好展示上海知青的风采,力争在比赛中拿第一名,捧着奖杯回去向大稼依公社的老乡们汇报”。队长毛民耀的一番动员更加激发了大家的信心,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精诚团结,在今天的比赛中决一胜负,力争捧个冠军奖杯回去!
乐池里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大红金丝绒幕布徐徐拉开。蓦然,舞台上的面灯、侧灯、射灯、荧光灯全部亮起,刹时渲染了整个舞台气氛。我们参赛的第一个节目是舞蹈《毛主席诗词·蝶恋花》。随着伴奏旋律悠扬笛声的起伏,背景天幕在灯光的衬托下,犹如无数个五彩缤纷的蝴蝶飞逸在舞台上,由大稼依公社17生产队知青王若菲领舞的男女4 人组合走上舞台翩翩起舞,忽而轻云慢移,忽而旋风疾转;忽而悲欢离合,忽而轻柔抚臂,演员们用美丽的舞姿将毛主席诗词的内涵表现得优美曼妙,美丽极了。
看着演员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尽情展示着全新的“海派”风姿,大家在后台的心却吊到了喉咙口,蹦蹦乱跳,因为我们不知道自编自导的“海派”表演形式是否被当地老百姓接受和欢迎。大家在舞台侧幕忍不住伸头探望,焦急地听着台下观众的反响,本来只有3分钟的表演,却感觉时间好长好长……,因为在这次文艺汇演中,各公社农民文艺队参赛的节目几乎全是云南民族舞蹈和山歌对唱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上海知青的参赛节目是迥然不同的两种表演风格。把优美的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组合舞蹈作为第一个出场的亮相节目,是团队特意安排的,其目的就是看能否打响第一枪。此时,电影院观众席静悄悄的。随着音乐潮起潮落,演员们在舞台上将《蝶恋花》的每个动作表演得如痴如醉。当音乐渐渐接近尾声、演员们用最后一个技巧造型戛然而止时,只听见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成功啦!我们成功啦!第一个节目旗开得胜,我们欣喜若狂地在后台跳了起来。
有了第一个节目的成功,大家犹如注了兴奋剂似的,个个气字轩昂神采飞扬。第二个节目是男生独唱《乌苏里船歌》,二十队知青许龙翔英姿飒爽地走上舞台。当他那酣畅淋漓的歌嗓刚刚唱出“阿拉赫,尼那……阿拉赫尼那……”台下掌声犹如排山倒海似地滚滚涌来。舞台在灯光、音乐、演员的互动下欢快旋转,台上歌声与台下掌声欢合在一起,整个电影院沸腾了起来。随后出场的舞蹈《洗衣歌》、《阿佤人民唱新歌》、毛主席诗词《钟山风云起苍黄》、乐器小合奏、独舞、双人舞蹈等节目,一个个势如破竹,一浪高过一浪……
此时,随着观众席欢乐气氛节节攀升,我的心却一阵阵地发怵,因为最后一个节目轮到我出场了。我演出的节目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这个节目是决赛的压轴节目。在安排节目顺序时大家一致认为,决赛的第一个节目和最后一个节目一定要精彩,这样才能有始有终,才能在最后的高潮中圆满地结束一台代表上海知青海派文化特色的演出,并将全新的芭蕾艺术奉献给当地老百姓。
砚山地处云南边境,上世纪70年代交通十分闭塞,从昆明到砚山有300多公里的山路,汽车从昆明出发要二天后才能到达砚山县城。那个时候,当地少数民族的文艺表演,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自娱自乐民族舞蹈。当地老百姓对现代芭蕾舞剧闻所未闻,更没见过现代芭蕾舞剧是个什么样。听会演组委会介绍,在决赛的前几天,我的《白毛女》芭蕾舞剧照的海报已经张贴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我从小学开始,在区少年宫舞蹈班接受了芭蕾舞基础训练,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期间,我又参加了《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等芭蕾舞的培训和演出。有了这个一技之长,我到农村3个月后就被公社组织的“上海知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抽调进队,参加排练并演出。老百姓听说有一个用脚尖跳舞的女孩,既新鲜又好奇,还没有看到演出,整个县城就已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我被那个年代老乡们淳朴的“明星”追捧热情压得不知所措,心里一阵阵地发慌……
马上就要上台了,趁还有一点空余时间,我在后台的化妆间里匆忙对着镜子给自己脸上补了点彩妆。我穿着一件大红带小白碎花的演出服,把“喜儿”的长辫子头饰重新在前衣襟上用别针别好,又仔细检查了红色芭蕾舞鞋的绑带松紧是否合适。一番整理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心里暗暗给自己鼓气:我一定会尽情极妍地完成演出,必须成功不许失败,因为这个节目决定了我们大稼依公社上海知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决赛的最后压轴节目中的份量。
下一个节目,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哪个吹……”随着报幕员语音落下,音乐前奏响起,“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年来到……”。在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录音中,在舞台灯光的闪亮流转下,我的脚尖在舞台上快速旋转,我的身姿在音乐声中轻盈飞舞,我的心在舞台中央展翅飞翔!在优美的旋律中,我情绪激昂地将4段舞蹈一气呵成,只听见台下的掌声迅雷不及掩耳地压过来,我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走下舞台的。台下观众高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掌声再次把我推上舞台,音乐又一次从指尖传到脚尖。随着音乐起伏,情感随着脚尖传递,我尽情地旋转飞舞,飞舞旋转!台下的掌声,观众的叫喊声,把现代芭蕾艺术与全场观众的热情相互交融在一起,整个电影院沉浸在无限欢快的氛围之中。
砚山县“第一届农民文艺汇演”完美地落下帷幕。我们大稼依公社的“上海知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捧得这次汇演的冠军奖杯凯旋而归。自从我的芭蕾舞《白毛女》选段“北风吹”演出成功后,我的命运随之发生了改变。1970年3月,我被调到当地民族歌舞团,成为大稼依公社110位上海知青中第一个离开农村的女孩子,那年我17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5 03:29 , Processed in 0.0079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