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位王爷的行书,真的是太漂亮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07:53: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位王爷的行书,真的是太漂亮了!               

2025-02-01 17:32                                        

发布于:山东省
   

     今天,小编就带来一幅永瑆漂亮的行书作品《李太白蜀道难》,水墨纸本,尺寸为23.5×107cm,图片来源于上海明轩2016年艺术品拍卖会。非常漂亮,一起欣赏。

在清朝的皇室贵胄中,有一位身份特殊且在书法领域造诣颇高的人物,他就是成亲王永瑆。永瑆,清高宗弘历第十一子,在清朝中期的书法界,永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 “清四家”,书法风格独特,深受时人推崇。当时,士大夫们对他的书法作品极为珍视,得片纸只字便重若珍宝。君主嘉庆也曾言:“朕兄成亲王……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

成亲王楷、行、草等诸体皆精。最初从馆阁体和欧阳询入手,馆阁体的规整严谨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欧阳询书法的险峻严谨也在他的笔下有所体现。后来,他又吸纳了董其昌、赵子昂笔法的萧散妍美,融入二王、褚遂良、苏轼等人书迹的精髓,在不断的临摹与钻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谓 “精研古法”又“自出新奇”。
永瑆的行书风格独树一帜,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

笔法上,永瑆的行书融合了赵孟頫和欧阳询的笔法特点。他借鉴赵孟頫的圆润细腻,用笔灵动轻盈,起笔收笔干净利落,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自然流畅,如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中的 “朝” 字,起笔尖细,顺势带出横画,转折处圆润流畅,体现出赵体的优雅韵味。同时,他又融入欧阳询的险峻刚劲,在笔画的转折和顿笔处,展现出方劲有力的笔意,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中的 “难” 字,竖画挺拔有力,折笔处棱角分明,增强了字体的骨力。
用笔富于变化。时而中锋用笔,线条圆润饱满,沉稳有力;时而侧锋取势,笔画灵动多变,与中锋行笔相互映衬,为作品增添层次感。

结构布局上,疏密得当,严谨而不失灵动。以欧阳询楷书的结构法则为基础,永瑆在行书创作中注重笔画的分布和空间的分割,使每个字都具有稳定的重心。但他又不拘泥于规整,巧妙地融入一些灵动的元素,避免了结构的呆板。比如在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中,“险” 字的左右结构,左部 “阝” 旁紧凑,右部 “佥” 字的笔画伸展,通过巧妙的疏密对比,使整个字富有动态感。再看 “人” 字,撇捺舒展,与周围紧密的字体形成鲜明对比,在严谨的结构中营造出一种灵动的气息。

章法布局上,作品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连贯,气息相通,疏密有致。开篇字体大小较为均匀,行间距也相对稳定,较为平和舒缓;随着内容的推进,写到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等描绘蜀道险峻的诗句时,字体大小变化明显,笔画也更加奔放,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增多,行间距也有所变化,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磅礴的气势,以行笔变化将诗词的意境展现出来,妙哉!


后面还有几幅题跋,小编觉得这两幅还不错,一幅为陶澍所书

另外一幅为梁章钜所书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传世经典,让墨香浸润心灵,感受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07:01 , Processed in 0.0075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