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天,在苏轼笔下美了一千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春天,在苏轼笔下美了一千年                                                                               2025-02-21 11:54                                        

发布于:湖南省
   

                                    ——读《苏东坡传》有感之二
文俊学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天,总是以独有的方式,悄然降临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在我的书桌上投下一片片金色的光影。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特有的清爽气息,我慵懒地靠在坐椅上,手中随意翻阅着林语堂先生著的《苏东坡传》。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在生活中庸庸碌碌,磕磕绊绊的人,一个也曾遇过迷茫和低谷的人,带着对命运无限的疑问和追寻,穿越千年和他对话。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个读千遍也不厌烦的完美文人形象。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写诗,他是诗坛领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填词,他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论绘画,他是湖州派的一员主将,擅长文人画;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而且儒学以外,他对佛学和道教的知识也远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论到日常生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
乙巳蛇年,让我们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一起走进苏东坡的诗词世界,品读他描写春天的诗词吧。

在苏轼笔下,春天是“墙头红杏暗如倾”。“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这首《浪淘沙·探春》词,是苏轼在遭受排挤,外放杭州任通判期间,于1072年到杭州城东郊外探春后创作的。
这首词写探春,上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早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墙头红杏暗如倾”一句,不仅暗示了春天的到来,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下篇写探春所见的路景、村景以及人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赞美。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词人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令人回味无穷。

在苏轼笔下,春天是“花不看开人易老”。“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这首《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词,是苏轼在1063年2月所作,那时他年仅28岁,正值青春年华,他在赴任途中,重游终南山时写下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弟弟苏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词的上片写新春美好时光,通过“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图景;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尽赏春光。这里,词人借花喻人,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把握当下,不要等到失去后再追悔莫及。作者告诉我们,在春天,我们应该走出家门,去感受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嫩绿的草木和绽放的花朵,让心灵在这份美好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在苏轼笔下,春天是“烟雨暗千家”。那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城北有一座旧楼台,他命人修葺一番,其弟苏辙为楼台取名“超然台”。1076年的暮春,苏轼和友人一起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乡情,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是一篇既有美好春光的描写,又有故里乡恋的抒情佳作。词上片写景,用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暮春丽景。其中也有一份自豪与欣慰,毕竟这也是他尽心治理下的密州新面貌。下片抒情,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寓自己有家难回、有志难酬,怀念家乡、思念故人的无奈与惆怅。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诗人感情、心境的复杂变化,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人生况味,能与人言又有几许?在这大好春光里,何不学习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点一炉新火,烹煮一壶新茶,拥抱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尽情享受这段属于自己的年华呢?
在苏轼笔下,春天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春景》,是苏轼在谪居惠州时所作。当时的惠州多瘴气,又未曾开化,环境恶劣,自古以来都是贬官的绝地。苏轼却坦然接受,随遇而安,活得有滋有味,还发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真情告白。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景象。上片写春光易逝,通过描绘“花褪残红青杏小”来体现晚春的特点。“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风光。下片则转向人物活动,以墙里墙外的对比,描绘了一个微妙的情感场景。最后那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很是耐人寻味。这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是对无常世事的感慨及对人间多情的无奈,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
全词语言优美,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含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尤其是那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抚慰和勉励了后世无数的人。
在苏轼笔下,春天是“染得桃红似酒红”。1099年的春天, 60多岁的苏轼已被贬至遥远的海南儋州。在宋代,儋州是非常偏远落后的地方,被视为蛮僻瘴远的“天涯海角”之地,也是苏轼贬谪之路的最远端。这年立春,苏轼在儋州桄榔庵前写下了一首欢快的春词——《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将海南岛的第一缕春风永远定格在宋词的长卷里。词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前前后后用了七个“春”字,“春牛春杖”,写的是立春这天农事方面的习俗,代表农人对丰收最虔诚的期盼。“春幡春胜”,则是立春这天女孩子们的习俗。上、下片首句交代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无限春风来海上”,写出了地处海岛的特点;“一阵春风吹酒醒”,则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令人兴致勃发、情趣盎然。词后面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妖妖娆。
这首诞生于天涯海角的春词,自然真切,朴实感人,洋溢着春的希望与活力。词人面对贬谪的艰难困苦,没有抱怨,没有消沉,没有退缩,而是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乐观心态融入当地生活,欣赏身边的每一处风景,感受生活的每一份美好,将苦难升华为审美体验。读后,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逆境中依然热爱生活、乐观自在、追求美好的伟大灵魂。
春天是短暂而珍贵的。人生恰如春天,经历早春的生机萌动,仲春的万紫千红,暮春的繁华消逝,这其中百味掺杂,难以言表。如今,面对这诗情画意的春光,我们都要有一个令自己心灵安放的“桃花源”,向苏轼学习“诗酒趁年华”的超然,学习“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学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大彻大悟。这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能借着苏轼的光,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3:33 , Processed in 0.00783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