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7年知青回城抛夫弃子后与他人结婚,多年后初恋离世儿子得肾结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0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如云 于 2025-2-23 08:32 编辑

77年知青回城抛夫弃子后与他人结婚,多年后初恋离世儿子得肾结石                                                                    2025-02-22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作者:安知鱼
1969年,年仅16岁的北京少女周小娟,初中刚一毕业,便与三百多名同窗共同踏上了前往陕北延安的知青列车,历经几天颠簸,抵达刘家坝。

队里房源紧张,村长将知青们分散安排在老乡们的家中居住。
周小娟被安排在了社员刘大勇家中,刘大勇家中除了他夫妻二人外,还有一个年方十七的儿子,名叫刘宝山,以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名叫刘芳芳。
周小娟被安排在东厢房,值得一提的是,东厢房内新设了一个灶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只需稍稍动手,便可吃上一口热乎饭。
为欢迎知青,周小娟在刘大勇家吃到了她下乡后的第一顿美食。
刘大婶心灵手巧,香气扑鼻的猪肉炖南瓜,金黄色的玉米饼子贴在锅边,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而一锅洋芋稀饭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周小娟吃得津津有味,但餐后她惊讶地发现,刘大叔一家却是以野菜团子为主食。

刘大勇笑着解释:“家里人口多,不吃野菜团子白瞎了粮食,后面可就要挨饿。”
用餐过后,
刘大婶热情地对周小娟嘱咐道,“小娟啊,以后有啥活儿,就让宝山帮你分担,不用客气,庄稼人有的是把子力气。”
周小娟听后,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点头应允。
次日,周小娟打算自己动手做饭,但由于她在家中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做饭可真是是一窍不通,无从下手。
最后,刘宝山帮着烧柴挑水,刘芳芳耐心指导,周小娟才逐渐掌握了做饭的技巧,勉强能把饭做熟。
有一次刘大强干完活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周小娟蹲在地上,双手紧捂着脚,眼眶红红的。

原来,周小娟想自己挑水却不小心扭伤了脚,看到这一幕,刘宝山心中一紧,立即走上前去,温柔地把她背回家,然后,又迅速跑去叫来了村里的二叔,因为二叔擅长接骨。
在二叔的帮助下,周小娟的脚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疼痛也慢慢缓解了下来,二叔见状,宽慰地说:“别太担心,在家好好休息两天,应该就能恢复了。”话音未落,他便转身出去了。
时光飞逝,转眼间知青们已经在刘家坝待了三个多月了,他们历经了种种艰辛,但也收获满满。
而周小娟在刘家也居住的很舒心,特别是刘宝山,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她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为她排忧解难。
周小娟心中慢慢的滋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想要的更多,年轻又有力气的刘宝山让她内心欢喜。
年末之际,村里要分红了,周小娟双手捧着满满一袋小麦,很是高兴,这是她辛勤耕耘一年的结晶,每一粒都凝聚着她的汗水和努力。
刘宝山依旧体贴地帮周小娟将小麦扛回家中,用石磨磨成细腻的面粉。

周小娟眼神凝视着推磨的刘宝山,臂膀上有力的肌肉让她内心痒痒,她拿着手绢帮他擦汗,手指有意无意的抚摸着那跳动的肌肉,惹的刘宝山一阵阵紧张抽搐。
日子渐长,刘大婶细心观察到儿子频繁出入周小娟的东厢房,她内心难免忧虑,于是对儿子告诫道,“宝山啊,咱可千万别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然而尝尽甜头的刘宝山却满不在乎地回应道,“妈,你就放宽心吧,我自有分寸,你可别瞎操心。”
两个月以后,周小娟经常呕吐,吃不下东西,她有点害怕,偷偷跑到医院做了个检查,果然是怀孕了。
次日,周小娟六神无主,鼓足勇气向刘大婶透露了事情的真相。
刘大婶听后,震惊后是深深的害怕,当晚夫妻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一致决定不能让这个孩子降生。

刘大婶望着周小娟,语重心长地说,
“姑娘啊,这孩子真的不能要,一旦别人知道你是未婚先孕,那可就完了,要不你就嫁给家宝山,我们都当亲闺女疼你。”
周小娟此刻心乱如麻,她只是贪恋刘宝山的身子,却不想嫁给他,她还想着回城呢,恰好刘宝山这几天有事外出,她决定听刘大婶的决定,打掉孩子。
次日,刘大婶亲自陪同周小娟前往医院做手术,这件事被宝山的奶奶知道了,她坚决地反对,“绝不可行,这孩子可是咱刘家一脉相承的血缘啊,你们要想打掉这孩子,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墙上。”
刘大婶吓得赶紧上前安抚婆婆,最终周小娟无奈地妥协了,同意将这孩子留下来。
不久后,周小娟以身体欠佳需静养的借口,度过了漫长岁月,直至她成功诞下一个可爱的儿子,取名刘传宗。
刘宝山视若至宝,对周小娟更是言听计从,照顾的无微不至。
然而,在孩子刚满6个月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这份宁静——
1977年知青们终于得到了返城工作的许可。

周小娟内心非常激动,但她也担忧如果自己离开了,刘宝山这个憨厚的男人怎么办,儿子怎么办?
刘宝山深知周小娟内心的忧虑,烟抽了一根接着一根,过了几日他说,“我知道你想回城去,你尽管安心去吧,毕竟你的未来和前途更重要。”
周小娟惊喜又担忧的问,“那你和孩子怎么办呢?”
刘宝山思索片刻后回答,“孩子就留下吧,让我妈帮忙照顾,你一个未婚的姑娘带着孩子在城里,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非议和嘲笑,至于我,这段时间晚上就好好陪陪我,怎么样?”
周小娟听后,竟然同意了刘宝山的要求,直到回城前的每个夜晚,刘家的东厢房里夜夜笙歌,传来了男人的低喘与女人的呻吟。
回城的日子到了,周小娟贪恋的望着刘宝山的身子,答应回城后等自己安顿好了,就回来接孩子和你。

返城后,周小娟向母亲诉说着在农村度过的日子,并特别提及了让她忘不掉的刘宝山。
母亲听后只是宽慰说,“你能顺利返程,就已经十分幸运了,至于刘宝山就忘了吧,他终究不是你最好的归宿,记住不要告诉别人你生过孩子。”
周小娟很难过,但是在纺织厂工作不久后,就认识了同厂的优秀同事郭伟民,他有知识有文化,很快吸引了她的目光。
在1983年的盛夏七月,周小娟架不住郭伟民的大胆追求,两人喜结连理,共同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
婚后的生活还算温馨,唯一另周小娟不满的是,郭伟民在房事上时间很短,让她感受不到快感。
但她也无能为力,之后她生了一对儿女,四口之家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过着。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周小娟。

在2012年的八月,周小娟的丈夫郭伟民因病离世,她悲痛欲绝,却强忍着悲痛处理完丈夫的后事。
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周小娟的儿女纷纷成家立业,她又再次想起了刘家坝的刘宝山,还有她的儿子刘传宗,她决定亲自去乡下看看他们父子。
2013年,周小娟同五名知青共同决定,重返他们曾经插队的陕北刘家坝,重拾那段青涩岁月。
刘家坝的老支书还健在,他一眼就准确无误地辨认出了到访的六名知青。
周小娟忍不住向老支书询问起刘宝山及其儿子的近况。
老支书眼神迷离片刻,缓缓道来,“
刘宝山啊,他在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那年冬天,他和几位村民一同前往石场拉石头,想挣些钱为儿子建房子、娶媳妇。不料,在一个弯道处,满载的石头车发生了意外,车子侧翻,有两人都被沉重的石头掩埋,刘大强当场便不幸离世,令人痛心。”
周小娟早已泪流满面,没想到宝山哥已经不在了。

老支书继续说道,“自从你回城后,宝山终生未娶,他死后刘传宗就成了没爹的苦孩子,好在这孩子出息,从小就有一把子力气,他认真读书,最后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并结识了同校的一位女娃子,两人情投意合,结为连理,并育有子女。
之后,他们夫妻俩共同前往延安寻求更好的生计,听说如今一家小餐馆,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颇为兴隆。
听闻到这,周小娟的心中涌上了一丝丝宽慰。
次日,她前往刘宝山的坟头,虔诚地祭拜过后,怀着期待的心情恳请老支书告知刘传宗小餐馆地址,她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儿子。
经过一番寻找,她终于找到了儿子的餐馆,眼前的儿子眉宇间透露着刘宝山年轻时的影子,让周小娟不禁感慨万分。
周小娟忐忑的对儿子说,“小宗啊,我是周小娟,你的母亲,你父亲同你说起过我吗?”

刘传宗听到周小娟的名字,神色变得很激动,眼神里充满了愤怒,“你走吧,我爸走的时候你怎么不来,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怎么不来,现在跑来认儿子了,有什么意思,还有我没有妈妈,我妈妈在她离开的时候就死了!”
周小娟在听闻儿子的话,放声痛苦,她默默地转过身,佝偻着身子悄然离去。
次日,在即将离开刘家坝之际,她慎重地将一张载有一万元的银行卡递交到老支书的手中,恳请他代为转达给儿子。
这是她作为母亲对儿子这些年亏欠的一种弥补,她内心热切期盼着儿子能够接受这份帮助,更是期望儿子能够打开心扉,接纳并原谅她这个曾经有所缺失的母亲。
半年过去了,周小娟以为儿子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满欢欣喜的想要再次启程去看望儿子。
没想到却意外地接到了老支书的电话,得知刘传宗突然得了肾结石,急需进行手术治疗,加上周小娟之前留下的一万元,目前手术费还差两万元。

周小娟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了,她毫不犹豫地表示,剩下的两万元将由她来承担。
她挂断电话后,立即携带银行卡急匆匆地赶往刘家坝,抵达县医院时,她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儿子刘传宗。
她迅速支付了手术费用,医生立即为他安排了手术,在手术中,医生从他的体内取出了十几个大小各异的石头,其中最大的石头竟然有黄豆般大小。
手术非常顺利,经过一周的精心休养,刘传宗的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也愈发焕发。
老支书前来探望刘传宗,他语气轻松地说道,
“小宗啊,这次要不是你妈妈及时出手,你这手术估计还得拖着,有些事过去了就算了,人还是要往前看,孩子别和你妈拗着了。”
刘传宗出院后,特意带着妻子,一双儿女去看望了周小娟,还是开口叫了声,“妈妈……”

听见一声妈妈,周小娟的眼泪刷的就流下来了,她说,“对不起孩子,是我抛弃了你父亲和你,谢谢你的宽恕孩子。”
两个孩子也亲热的唤她奶奶,老支书目睹此景,感慨道,
“如今这般,真是太好了,宝山啊,你们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师友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3 18:39 , Processed in 0.00764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