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10-21 10:47 编辑
葛洪李时珍都爱到哪座名山寻药问道 2015年10月19日 09:21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杨文 栖霞山中草药基地——百草园 原标题:葛洪、李时珍等曾多次游历栖霞山寻药问道 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英国、日本两位科学家由于在对抗传染病上的突出贡献分享这次奖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由于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疗法而分享另一半的奖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其实,屠呦呦所查找的传统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的作者葛洪与南京栖霞山有着一定的联系。葛洪(284—364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为葛玄之侄孙,著有《抱朴子》、《肘后方》等医药书籍,而《肘后方》这本奇书由于使医者便于携带,以应临床急救检索之需,故此书堪称中医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目前栖霞山已知的中草药有200余种。历史上葛玄、葛洪、陶弘景及明代的李时珍等中医药大家也曾多次到栖霞山中采药。 葛洪为东晋时期的道教学家,曾到过栖霞山的三茅宫。据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章灿的《诗栖名山》中所介绍:“三茅君,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凤翔峰顶曾建有三茅宫,祭祀三茅君。”可见,栖霞山的道教文化要早于佛教文化200多年,同时现在的太虚亭也是道教遗存建筑。 三茅宫到民国时期一直是存在的,据清张怡《登最高峰记》中所描述的:“山巅四面各有殿,分奉如来,碧霞元帝、三茅,旧有江乘庙以祠靳大夫尚,今不復存”。又据1918年何张莲觉写的《游栖霞山记》中记载:“顶有瓦屋两楹,即三茅宫也”。 葛洪作为已知的栖霞山1000多名历代名人中的一员,是栖霞山的道教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为栖霞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