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坡宴:苏轼的十道传世名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8 10:48: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东坡宴:苏轼的十道传世名菜                     

2025-04-03 08:40                                        

发布于:北京市
   

                                    

苏轼遭贬左迁的历程中,留下了不少经典名菜, “东坡宴”里的这些美食,流传千年,至今还都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一、东坡肉

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清苦。“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他买来猪肉切成方块,慢火清炖,加入酱料烧得酥香味美,苏轼还把东坡肉送给百姓们吃,这就是“东坡肉”。

二、东坡豆腐

苏轼在黄州的房前屋后种了黄豆,并自己研磨豆腐。豆腐切块后又裹上了鸡蛋和面粉调和的面糊,炸至金黄,捞出来又与蔬菜一起小火煨焖、大火收汁。苏轼就用它来招待来访的朋友,这道东坡豆腐便流传开来。

三、东坡春鸠脍

苏轼跑到与黄州相邻的罗州吃蕲菜(芹菜),用蕲菜做了道“春鸠脍”。斑鸠的胸脯肉切成细丝,与芹菜清炒,鲜嫩异常。苏轼把春鸠脍带回了黄州做给友人,从而使这道菜流传开来。

四、东坡鱼

第一次被贬到杭州,自然要吃西湖鱼。鱼身上切五刀斜痕,似柳叶,也叫五柳鱼。鱼身擦盐,鱼肚里塞上白菜小葱放进煎锅。半熟时,放姜片酒和酱油,继续焖烧出锅。五柳鱼因鱼身上的柳叶刀痕,不仅方便汤汁浸入鱼身,使得鱼肉更加入味。

五、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出自眉山肘子,苏轼宴请客人时,夫人烧制时把肘子表面烧得焦黄,加入各种调料来补救,没想到味道竟然异常美味,客人们品尝后赞不绝口。无心之失的美味肘子便随着苏轼“东坡居士”名号改名为“东坡肘子”了。

六、东坡凉粉

苏轼初入仕途在陕西凤翔。为了避暑去了城边东湖,自创了清凉爽口的东坡凉粉。扁豆研磨成粉再熬制成糊,放入石碗中等糊糊冷却切成条,接着调味搅拌。凉粉入味又开胃,被人们称为“东坡凉粉”。

七、东坡饼

东坡饼是黄州小吃。苏轼和友人下棋下到很晚,找些吃食,友人便把剩面放在麻油里加热,时间过长被油炸的成了饼糊。苏轼品尝了炸得金黄的剩面,酥脆无比。这就是“东坡饼”的起源。        

八、东坡羊脊骨

第三次被贬到了岭南惠州。当时街市羊肉很少,当地官员买完羊肉,苏轼身为罪官,便买些羊脊骨,回家后用小火慢烤,炙烤时淋上酒,吃起来竟然还有蟹的味道。

九、烤生蚝

花甲之年被贬到儋州,他在海边发现了生蚝,便尝试着用火烤制,从而创造了这一独特的吃法。《食蚝贴》中详细描述了烤生蚝的方法,文字详实栩栩如生。

十、东坡羹

来源于《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将山芋、芜菁、萝卜和荠菜洗净去苦汁,加入生油、米和豆粉煮至黏糊,最后加入蜂蜜。这道菜既不是稀饭也不是汤,而是二者的结合,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点。

◎图文来源:“诗词天地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4-8 10:50:16 |只看该作者
                        从初代美食博主苏东坡说起,看看古代的文旅大v怎么逛吃                                                                                2025-04-08 07:32                                        发布于:湖北省
   

                                    作者:大泽君

打开手机刷探店视频的现代人或许想不到,一千年前的汴京街头,早有一群“古代探店达人”用诗词歌赋为美食代言。

他们虽无短视频加持,却用笔墨将市井烟火化作永恒的流量密码。

北宋文豪苏轼堪称“初代美食博主”。他在《老饕赋》里细数“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特别懂吃。

被贬黄州时,苏轼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却意外发现了黄州猪肉的美妙。

当时,黄州猪肉价格低廉,“价贱如泥土”,然而富者不屑,贫者又不懂得如何烹饪。

苏轼却从中看到了美食的潜力,经过反复琢磨,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用小火慢慢炖煮,让猪肉在恰到好处的火候中变得酥软入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这道凝聚着苏轼智慧与生活情趣的菜肴——东坡肉,就此诞生。

后来苏轼任杭州太守时,组织疏浚西湖,百姓感激他,送了许多猪肉。他便让家人按自己的方法制成红烧肉,分发给民工,“东坡肉”从此声名远扬,成为杭州的一道经典名菜 ,流传至今。

除了东坡肉,苏轼在美食上的创新还有很多。

在惠州时,由于当地羊肉稀缺,苏轼作为贬官难以买到羊肉,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羊脊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发挥奇思妙想,将羊脊骨洗净煮熟后,用酒和盐腌制,再放在火上慢慢炙烤。

烤至表面金黄酥脆,骨肉相连处的那一点点肉,被他形容为“如食蟹螯”般鲜美。

他还特意写信给弟弟苏辙分享这一独特的美食体验,言语中满是自得与乐观。

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能与当地美食结下不解之缘,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与独特创意融入到饮食之中。

苏轼被贬海南时,又发现了生蚝的美味。他在《食蚝》一文中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幽默地表达了对生蚝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乐趣的豁达心态。

苏轼不仅善于创造美食,还热衷于用诗词记录美食带来的感受。“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苏轼描绘了一幅春日品茶尝鲜的画面,简单的食物在他眼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道出了他对美食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若说苏轼是“顶流美食家”,南宋《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则像极了“全品类探店博主”。

他用文字复刻汴京相国寺的市集:“万姓交易”时,饮食摊位“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蜜饯果子“用梅红匣儿盛贮”,连摆盘美学都描摹得如在眼前。

这般细致程度,堪比现代博主用特写镜头展示“九宫格甜品拼盘”。

明清时期的商贾更懂“沉浸式探店”。茶馆请说书人驻场,酒肆挂名家诗画,琉璃厂书店备好免费茶点——这些精心设计的消费场景,恰似今人追捧的“网红店打卡点”。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书店用古籍陈列吸引士子流连,文人墨客边品茶边淘书,分明是古代版的“咖啡+文创”体验店。

最有趣的当属古人的“探店暗号”。

明代《金瓶梅》里,西门庆差小厮去酒楼订席,特意叮嘱“拣时样果菜,安排整齐,休要怠慢了众位娘”——这分明是VIP客户的定制服务。

而《清明上河图》中酒楼悬挂的“香饮子”“正店”灯笼,则是穿越千年的“限时折扣”招牌。

从苏轼笔尖的野菜到博主镜头下的网红餐厅,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探寻始终未变。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必吃榜”时,或许正与千年前挤在汴京夜市尝鲜的食客心意相通——毕竟,那份发现“宝藏店铺”的惊喜,早被写入文明的基因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3:33 , Processed in 0.0079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