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代美食博主苏东坡说起,看看古代的文旅大v怎么逛吃 2025-04-08 07:32 发布于:湖北省
作者:大泽君
![]()
打开手机刷探店视频的现代人或许想不到,一千年前的汴京街头,早有一群“古代探店达人”用诗词歌赋为美食代言。 他们虽无短视频加持,却用笔墨将市井烟火化作永恒的流量密码。 北宋文豪苏轼堪称“初代美食博主”。他在《老饕赋》里细数“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特别懂吃。 被贬黄州时,苏轼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却意外发现了黄州猪肉的美妙。 当时,黄州猪肉价格低廉,“价贱如泥土”,然而富者不屑,贫者又不懂得如何烹饪。 苏轼却从中看到了美食的潜力,经过反复琢磨,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用小火慢慢炖煮,让猪肉在恰到好处的火候中变得酥软入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这道凝聚着苏轼智慧与生活情趣的菜肴——东坡肉,就此诞生。 后来苏轼任杭州太守时,组织疏浚西湖,百姓感激他,送了许多猪肉。他便让家人按自己的方法制成红烧肉,分发给民工,“东坡肉”从此声名远扬,成为杭州的一道经典名菜 ,流传至今。 除了东坡肉,苏轼在美食上的创新还有很多。 在惠州时,由于当地羊肉稀缺,苏轼作为贬官难以买到羊肉,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羊脊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发挥奇思妙想,将羊脊骨洗净煮熟后,用酒和盐腌制,再放在火上慢慢炙烤。 烤至表面金黄酥脆,骨肉相连处的那一点点肉,被他形容为“如食蟹螯”般鲜美。 他还特意写信给弟弟苏辙分享这一独特的美食体验,言语中满是自得与乐观。 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能与当地美食结下不解之缘,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与独特创意融入到饮食之中。 苏轼被贬海南时,又发现了生蚝的美味。他在《食蚝》一文中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幽默地表达了对生蚝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乐趣的豁达心态。 苏轼不仅善于创造美食,还热衷于用诗词记录美食带来的感受。“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苏轼描绘了一幅春日品茶尝鲜的画面,简单的食物在他眼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道出了他对美食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若说苏轼是“顶流美食家”,南宋《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则像极了“全品类探店博主”。 他用文字复刻汴京相国寺的市集:“万姓交易”时,饮食摊位“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蜜饯果子“用梅红匣儿盛贮”,连摆盘美学都描摹得如在眼前。 这般细致程度,堪比现代博主用特写镜头展示“九宫格甜品拼盘”。 明清时期的商贾更懂“沉浸式探店”。茶馆请说书人驻场,酒肆挂名家诗画,琉璃厂书店备好免费茶点——这些精心设计的消费场景,恰似今人追捧的“网红店打卡点”。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书店用古籍陈列吸引士子流连,文人墨客边品茶边淘书,分明是古代版的“咖啡+文创”体验店。 最有趣的当属古人的“探店暗号”。 明代《金瓶梅》里,西门庆差小厮去酒楼订席,特意叮嘱“拣时样果菜,安排整齐,休要怠慢了众位娘”——这分明是VIP客户的定制服务。 而《清明上河图》中酒楼悬挂的“香饮子”“正店”灯笼,则是穿越千年的“限时折扣”招牌。 从苏轼笔尖的野菜到博主镜头下的网红餐厅,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探寻始终未变。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必吃榜”时,或许正与千年前挤在汴京夜市尝鲜的食客心意相通——毕竟,那份发现“宝藏店铺”的惊喜,早被写入文明的基因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