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离开湖南新军?
就在毛泽东憧憬着要做一个改变国家命运的英雄时,两个革命者走进他的视线。 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送来两本书,一本是康有为改革运动的书,一本是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对这两本书的喜爱,他曾这样回忆的:“这两本书我读而又读,一直到我能背诵出来。”[1] 说到毛泽东如此迅速就接受了康梁思想,是因为他辍学务农时,就读到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完全被书中所描述的变革前景和作者的爱国之情深深吸引着、感动着、憧憬着。康梁的书籍,更让他爱不释手,“饱带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2] 说到梁启超,也算得上绝世高人了,12岁中了秀才,17岁在广州会试时被主考官李端棻视为“非池中之物”、“国士无双”日后定成就大事,还将堂妹李蕙仙(顺天府尹李朝仪的女儿)许给梁启超。1899年冬天,梁启超在老师康有为指令下赴檀香山组织保皇会。檀香山本是孙中山创设兴中会的地盘,可梁启超到檀香山后,也许是他口才太好,太有魅力,兴中会的绝大数会员都转而加入了保皇会,这其中还包括了孙中山的哥哥孙眉。 此外,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新民说》让千万中国人接受了思想洗礼,朱执信、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等民国名人,无不深受他思想的影响。 因为是梁启超的铁粉。后来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也取自“新民说”。晚年时,毛泽东毫不讳言地谈到他在青年时曾“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派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3] 已开阔眼界的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了半年书后,校长和老师们把这个“超级小学生”推荐到了长沙的中学堂。1911年春天,毛泽东在李元甫、贺岚岗、王季范等人担保推荐下,考上了湘乡驻省中学。 长沙,这个革命党活动频繁的地方,到处都是革命的新气象。 在深厚的革命氛围影响下,毛泽东写了平生第一篇政论贴在学校公示栏上:“推翻腐朽清王朝,建立民国实现共和,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就任新政府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年轻而不懂政治的毛泽东当时还不知道孙中山与康梁一个是革命党,一个是保皇党,压根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根本不可能同在一个内阁。尽管这样,同学们还是纷纷点赞,连老师们和校长都觉得这篇文章超级棒,毛同学成为学校的大“红人”。 毛泽东不仅在嘴上支持革命,还在行动上支持支持革命率先剪掉了长发辫:“这条辫子是君主立宪制的尾巴,必须剪掉!”在他带领下和影响下,学校里十几个同学一起剪掉了辫子。在清朝,剪辫子可是大件事,会被视为反清反皇帝的乱党。正在大家担心之时,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剪掉辫子的人,有不少人还剪成了平头。 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革命的氛围也越来越浓,经历了260多年的清王朝已摇摇欲坠,行将崩溃!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那几声零碎的枪声迅速传到长沙,湖南全面封锁了这逆天的消息,巡抚余诚格收到电报,吓出一身冷汗,不知所措。因为武昌比邻长沙,再加上湖南革命活跃,他发布全城戒严令。 可是,这一纸戒严令并没能止住湖南人民的革命步伐,怀揣武昌革命的成功宝典,革命党人在长沙城内外频频活动,学校里、新军中也纷纷出现了革命党人的身影。“湘乡驻省中学堂”也来了一位革命党,革命党人在校长许可下向全校师生作了一场演讲,武昌起义的硝烟还在革命党人身上燃烧着,把师生们鼓动得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当场有六七个学生起来声援,痛斥满清并号召大起来建立民国。每一个都专心一意地听着。[4] 同学们激动无比时,毛泽东却一言不发,大家都纳闷一向最“革命”的毛同学到了真正革命时为何退却? 毛泽东告诉大家:“革命,需要我们的支持,可光靠嘴巴支持是没有用的,革命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我们当兵去,要真正革命,就要到战场去,跃马横刀,干一番大业!” 当时,长沙的学生纷纷投军,组织起一支学生军,这支学生军里面还有后来在北伐中欲与蒋介石抢权的唐生智,有意思的是学生们大多投了学生军,毛泽东却没加入这支军队。 为何? 毛泽东曾对斯诺说:“我不喜欢学生军,我认为它的基础太复杂。决定还是参加正规军队,来帮助完成革命。”[5]也许他当时想,和一群没有作战经验的学生们在一起能打仗么,还是加入正规军靠谱些。 湖南光复后,新军正到处招兵买马,准备出兵武昌与袁大头一决高下。长沙城里到处都是招募新军的点,就这样,快满18岁的他穿上草黄军服,被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标一营左队(相当于现在一个连)。 为早日走上战场,他在新兵连里,出操、上课时那股认真劲,就和读书时一样。军营里,他每月能领到7块饷钱。毛爸爸当时雇个长工,一个月只需付一块钱,7块薪饷算高收入了,所以在当时当兵被人们视为一份很不错的职业,当兵在大多数人眼里没有什么革命崇高理想,只为养家糊口。除了每个月两块多的伙食等费用下,余下的四块多钱全都用来买书报。正是每天读报,他开始研究时事与社会问题。 毛泽东一边勤学苦练整军待发,一边读书看报静观形势,无时无刻都想着开赴武汉战场,效力革命。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毛泽东只能继续操练、打扫营房、打打杂,帮忙写写算算,大家要写信时也都会找他帮忙。闲暇时,他就给大家讲讲《三国》、《水浒》故事,从报章里念一些东西给大家听,有文化的毛泽东倍受人尊敬,大家管他叫“秀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心中渴望的事情终于实现,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只是总理和外交部长不是他期望的康有为与梁启超,清廷操纵的北方任命实力派人物袁世凯为总理大臣,中国以长江为界被分成南北两半,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还没有等人们看明白,形势又迅速发生逆转。2月12日是,南北双方议和,袁世凯在北京登上了大总统之位,孙中山被迫下野,南京政府被解散,清王朝彻底结束了二百六十七年的满族统治。 革命,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毛泽东有些失望,也有些迷茫,革命难道就这样了? 毛泽东在细雨绵绵的早春中迷蒙迷失了方向,他一遍遍阅读报纸上的新闻和评论,不停思索着这新的变化。 既然没仗可打,毛泽东觉得这个兵也当得没有必要了。我以为革命已经过去,决定继续求学。这时,我已经做过半年的兵士了![6]长官和士兵们都劝毛泽东留在军队里,因为凭他的才干,会很快升迁。在普通官兵看来,当大官就会发大财,这就是他们的追求。正是这半年的军队生活,让毛泽东日后明白一个事实:雇佣兵都没有政治追求,想在思想上改造他们也是很难的,他们当兵目的只有一个,赚钱,依靠这样的军队来达到革命目的,那是做梦! 正是他认清这一点,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比国民党军高出了一筹。 毛泽东毅然离开军队,继续求学,革命成功后,中国需要建设,早已立下“改造社会”之志的他必须学习治理中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