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玩“以丑为美”那一套?同样是画劳动者,美院作品真是一眼看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15:27: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又玩“以丑为美”那一套?同样是画劳动者,美院作品真是一眼看呆                                                                    2025-05-24 08:11                                        

发布于:重庆市
   
                                    

又玩“以丑为美”那一套?同样是画劳动者,美院作品真是一眼看呆

同样是画劳动者,为什么有的作品能让人眼眶发热,有的却看得人浑身不自在?

当美术作品的评分争议不断,当“学院派”与大众审美频频碰撞,艺术创作究竟该扎根于云端,还是生长在泥土里?

一分之差背后的审美博弈

在艺术联考的评分现场,美术试卷的打分堪称最激烈的“战场”。

同样是描绘静物或人物,91分和92分的卷子摆在一起,专业老师能一眼说出差别:多一分的作品,笔触更灵动,构图更讲究。但这种“微妙差距”放到家长和学生眼里,常常变成“凭啥他比我高一分”的困惑。

毕竟审美本就因人而异,就算是专业评委,面对同一张画也可能给出不同分数,这也难怪美术联考的评分年年都引发热议。

当“学院派”撞上大众审美

这些年,美术界总有让人看不懂的操作。前两年清华美院的毕业设计走秀,模特们清一色被画成眯缝眼,引发全网声讨。

更离谱的是,有主办学生反过来指责网友“没欣赏水准”。

这让人想起中学课本里的话:“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才是真正好的艺术”,可为什么有些美术生上了大学,反而和大众审美越走越远?

中国美院一幅获金奖的油画《父母》,画中父亲挺着啤酒肚,母亲衣着朴素,单看不符合传统“美”的标准,却让无数人红了眼眶——这不就是自家爸妈最真实的样子吗?

这说明艺术不只有华丽的皮囊,对生活的感知、对真实的刻画,同样能打动人。

两幅劳动者画像的“无声较量”

最近两幅画劳动者的作品,把美术圈的争议推上风口浪尖。

一幅是家喻户晓的油画《父亲》,画中老农沟壑纵横的脸庞、粗糙的双手,传递出劳动者的坚韧与沧桑,看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共鸣。

另一幅是广州美院学生的雕塑作品,以外卖小哥为原型,却呈现出诡异的俯视视角:外卖员仰头露出讨好的表情,像被人从高处窥视,压抑感扑面而来。

专业美术生分析,视角的选择暗藏作者的潜意识:平视是平等对话,俯视则拉开了距离。普通网友更直接:“这哪像送外卖的,倒像做贼的!”

有人质疑:谁家猫眼装这么高,天天俯视看别人?这种与现实脱节的创作,难免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劳动者的生活。

艺术教育不能丢了“烟火气”

总有人觉得学艺术的人“天赋异禀”,自带优越感。不可否认,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才华,但这不是轻视大众、脱离现实的理由。

如果美术生只在学院里追求“高级审美”,却看不懂普通人眼里的美,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成了空中楼阁。

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用画笔触摸生活。

就像画《父亲》的画家,正是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农民的一颦一笑,才能画出直击人心的作品。而那些让人看不懂的“怪作”,往往缺的就是这份对生活的敬畏。

打破艺术创作的“自说自话”

回到最初的疑问,艺术创作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任性妄为。当美术生的作品让大众“看得懂、有共鸣”,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的价值。

就像美食家做料理,既要讲究技法,更要符合食客口味;画家、雕塑家搞创作,也得在专业表达和大众理解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天赋是翅膀,生活是土壤。只有双脚沾满泥土,眼睛看见真实,双手才能创作出既有专业水准,又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下次再看到争议满满的美术作品,不妨多问一句:它有没有接住来自生活的“地气”?毕竟,真正的好艺术,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而是能与万千人心跳同频的共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14:24 , Processed in 0.0088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