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农“漆书入画”的表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05:25: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金农“漆书入画”的表现                                                                               
2025-06-29 14:01                                        

发布于:广东省
   

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来源l《中国书法报》490期
作者l 牛伟燕
中国画的用笔、笔墨以及形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联。唐宋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笔墨往往为形象的表现提供了关键的辅助,被称为“绘画性绘画”,而明清时期的绘画则是以形象的描绘为主要目标,笔墨不甚那么苛责了,因此被称作“书法性绘画”。在元代的枯木竹石画中,乃至简率的山水画中已有所表现。到了明清,就更为普遍,用书法的具体技法作画。明清时期,不仅形象描绘的笔墨完全书法化,同时画面的构成也必须在书法题字上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画同源”逐步转变为“书画同体”,成为当时艺术发展的极致之一,金农便是当时的代表之一。依赖其深厚的诗文和书法功底,他的画面既有天真率意又凸显金石气,古雅而富有新意。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常常借助笔墨、线条、题款等元素相互作用,以达到画面构图的稳定性和最终视觉效果的形成,在金农绘画中,“书画同体”作为一种表现方式,不仅呈现了画面整体的视觉空间感,同时也体现了其空间特有的具象化特点。在笔墨运用上自由大胆,尤其以墨色表现为主,强调墨色在书写性用笔下的生发。《冬心先生画梅题记》中道:“寄与山中应笑我,我如饥鹤立苍苔。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不在肥耳。

金农 《隶书景焕传立轴》
金农的“漆书入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骨法用笔
从文人画兴起始,画家们为了增强自身的创作意识,开始引用书法中强调的用笔特点加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这种方法逐渐被运用于写意画中,并进一步成为了以线描形的技法。金农在“书画同体”的创作模式中,有意地将毛笔的笔法特色运用到绘画中,以致线条质感与书法线条质感极为相似,此种融合书法技法的手法,使画面更加具有金石风味,同时书法的高度渗透亦赋予了构成更具意象化特征,此特征使画作脱离现实中形态重重的立体空间形式,并关注表达思维中的灵动意象空间,营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金农的书法技巧融入了他的写意画创作之中,并且成功地呈现了古朴素雅的画风。金农的绘画采用了书法中的点画布局理论,将其运用于整体画面的空间构成,让作品更加充满苍茫遒劲的金石气息。他的“漆书”笔法被广泛应用于梅花作品中,以“破圆”的书法为主,其线条动颤扎实,呈现出激动人心的古拙风格。金农的梅花之所以成功,除了借鉴自然之道,以“我法”创新之外,更在于他在作画中寄寓了“意”,而非仅凝视“象”。

金农 《寄人篱下》图(1)
除此之外,金农由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因此常题字于绘画作品中。
图(1)中,在画家的眼中,黑黢黢的篱笆是一道界线,梅花隐约在后,须得定住目光窥看。几片梅花用细线浅墨描绘,零落在泥土中,让观者心生凄凉。更特别的是金农在画上用重墨大字题下“寄人篱下”,与画面内容相辅相成,暗示了画家复杂的情绪,展现出他怀才不遇的心情。

金农 《月华图》(图2)
2.墨分五色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中,空白并非单纯的缺失,而是一种隐含的无限意象的存在,是表达一种“藏境”的方法,也是展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此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词句,这也体现了音乐创作中一定境界的超越,其超越之处在于它不再受限于“有声”的感染力,这种情形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可以频繁观察到。基于这种思想,实际的形象也可以被虚拟出来,虚拟的形象也能被实际呈现,实与虚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虚”虽然基于绘画作品之“实”,是基于实际绘画作品之上衍生出来的概念,然而其性质仍然是向观者开放的,也必须要仰赖观赏者积极的想象参与。例如,金农晚年所绘作品《月华图》(图2):
此画以一轮皎洁的明月为中心,光晕四散,整幅构图简约,只有简短的题款,留下足够的空间,独具匠心。相较于以往的画家在画面中月色仅是陪衬的角色,而金农却以“月华”为主题,并且在画面中除了月亮外其余一切皆空白,此种手法在当时史无前例。虽然金农在作品中并未画出其他实物,然而人们却还是能够透过其绘画感受到更远更广的空间感。

金农 《花卉图册》十二开之十
浙江博物馆馆藏的金农的花卉作品《花卉图册》十二开之八(图3),以及金农《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之十,借由留白的手法,表现出空间的意象化,在其作品中蕴含了留有或多或少的空间的特殊设计。在扬州八怪中,李方湾和金农一样,同样喜用留白的技巧,在诗中“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留白处才是图中空白的虚构实体。这种以计白当黑来表达空间的手法同样契合人们的视觉特征,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画家能充分利用他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大刀阔斧的取舍,让绘画有了更高的灵动性和自由性,让画面空间变得更加妙趣横生。
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内,笔和墨都拥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二者不可替代。透过笔墨所绘成的线条和墨色,画家能够表现出超越实际存在的抽象形式,展现出主体的自主性,也因此具有极为意象化的特点。文人画也开始关注墨色所能展现的表现力。古有“运墨而五色具”的说法,旨在指出用墨来表现出多层次的浓、淡、干、湿变化。布颜图也曾提到过:“墨之为用其神矣乎”“只此六耳。”强调只此六色就足以表现出自然界中丰富的物象。

金农 《人物山水图册》十二开之八(图3)
除了用线条表现空间外,金农更喜欢用多层次的墨色表现来表现近、中、远的画面空间,使墨与线相互交映,在表达空间的运用里更加自由。在金农《寄人篱下》(图1)的画面里也能看出来空间的远近,里外之分。
3.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是谢赫所提出的“六法”之一,指的是画家对画面空间的布置,表现了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在展现。中国传统画家在画面总体布局方面高度重视“势”的塑造。清代笪重光在《芥舟学画编·山水·取势》中曾经说道:“布局先须取势。若数尺之幅,领生之壁间,远立而观之,朽定大势。”中国画家的空间表达理念,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天地外物之中,以天地为心理形象交流的参照点,这是中国画在空间建设中特有的审美观念的表达。中国画家的空间构建,并不会受到画布纸张尺寸的限制,无论大小,都是画家心中的广阔世界,所画的物不同于自然的现实和客观存在,而是通过有限的笔墨意象表达内心徜徉于天地之间的自由。

金农 《设色佛像》图(4)
在金农的画作中,书法形式往往被用来调节空间构图,以配合画面的需要。进一步说,书法的形式被融入到画面中作为题款时,构图的布局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题跋的多少、大小以及位置等问题与画面的效果密不可分。其中天津博物馆馆藏的金农满题形式的《设色佛像》图(4),满题的做法实则是金农独特的绘画技巧。画面中富含丰富的经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气势,而且能够与佛像的位置和具体形象形成紧密而巧妙的关联。款识的长短因佛像外沿置宜,是体量感和透气感的统一。位置经营方式的独特是金农绘画作品的美学形式的体现,在绘画中,生动的感官刺激和书法中意象美的表现形式相互交融。这种交融能够对画面中所要表现的虚实、平衡关系进行调节,使画面的空间分割更多样。
金农的绘画艺术形式采用了书画同体的创新方式,与以往的文人画形成了明显的不同。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使其绘画作品更具现代化空间效果。金农的画面空间刻画不仅仅限于画内空间的呈现,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表达塑造出了画外空间,这种探索艺术表现的方式不仅是中国艺术发展中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因此,金农在绘画艺术领域提倡并追求“书画同体”的理念,值得后来的研究者去深入探讨和发掘。金农绘画中的“金石气”探索,有利于书画实践融会。

金农书画
图文来源: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03:07 , Processed in 0.0077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