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玩界的「故事局」:骗子的剧本比《古董局中局》还敢编,看完我后背发凉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19:36: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玩界的「故事局」:骗子的剧本比《古董局中局》还敢编,看完我后背发凉                                                    2025-07-06 16:52                                        

发布于:山东省
   
       凌晨三点,万籁俱寂,我凝视着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古玩交易群,一条新消息倏然跃入眼帘:“老家拆迁,意外掘出宋代汝窑珍品碗,爷爷欲变卖为我筹措彩礼,仅售八万!”下方附带着几张略显模糊的照片,碗底赫然镌刻着“大观元年”四字。
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已是本周第五个“拆迁宝藏”的传奇了。身为在古玩圈摸爬滚打五载的“老江湖”,我深知这些“动人故事”背后的玄机:它们比《古董局中局》中的诡计更为精妙,比《盗墓笔记》的冒险更加扣人心弦,却隐藏着比虚构剧情更为残酷的现实——每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都有人倾家荡产。

一、「历史演绎大师」:从皇家镖局到古墓秘闻,骗子“祖师爷”的手法超乎想象
去年冬日,潘家园内,我偶遇一位身着唐装的中年男子,他蹲坐在地,面前摆放着一柄锈迹斑驳的“青铜剑”,旁侧是一卷泛黄的“家谱”。见我驻足,他连忙压低嗓音:“兄弟,这剑乃我家祖传之宝,我爷爷乃清朝皇家镖局之总镖头,当年护送慈禧太后西逃时,藏于山西老家地窖之中。如今家中有急事,十万售予你,绝对物超所值!”
我接过“家谱”,只见上面竟有“慈禧太后御赐镖旗”的影像——自然,皆是PS之杰作。然而,旁边的几位新手却已双眼放光,纷纷围拢过来询问:“真是皇家镖局之物?有无证书为证?”
这一幕,让我不禁回想起2021年那起轰动全国的“皇家资产”骗局。当时,北京的杜某宣称自己是“皇家镖局后代”,掌控着3.58万亿元的“皇家存款”与3万件“皇家文物”,需筹措“保管费”以变卖。为使故事更加逼真,他甚至伪造了“李叔合”的书信,声称这些文物源自江西山中的“皇家宝库”。结果,有人竟真的斥资五千万购入其“国宝”,直至警方上门,仍坚信自己“捡了大便宜”。
骗子的逻辑清晰明了:故事越具“历史厚重感”,越能让买家产生“稀缺性”的错觉。他们可以是“皇家后裔”、“盗墓世家传人”、“拆迁暴发户”,甚至是“文物局内部人士”,只要故事中包含“祖传”、“挖掘”、“秘藏”等关键词,便能吸引新手们趋之若鹜。

二、「专业伪装高手」:证书、专家、连环套,骗子的“剧本”比影视剧还周密
今年春日,一位粉丝向我求助,称他花费二十万购得一件“元代历粉描金罐”,卖家声称此罐出土于辽宁工地,并附有“权威鉴定证书”。我让他发来照片,一看便忍俊不禁——罐身上的“历粉”实为胶水粘贴,“描金”则是现代油漆所绘,证书上的“鉴定机构”更是子虚乌有。
这不禁让我想起2016年新浪网揭露的“天光墟骗局”。当时,记者暗访广州范罗岗天光墟,发现地摊上竟摆满了“元代历粉描金罐”、“明初釉里红花鸟瓶”等“国宝”,小贩们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这罐出土于辽宁工地,我被文物部门追捕半年,如今缺钱才忍痛出售!”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们还能拿出“权威证书”,上面详细列出了“年代”、“名称”、“质量参数”,甚至还有“专家签名”——当然,皆是伪造之作。
骗子的“专业伪装”究竟有多高明?他们会提前“做足功课”:比如查阅某类古董的“常见出土地点”(如辽宁、河南、陕西),然后编造“挖掘故事”;比如模仿“权威鉴定机构”的证书格式(如中国文物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甚至会雇佣“群众演员”扮演“专家”,在交易时进行“现场鉴定”。去年,我就曾遭遇一位骗子,他竟带着一位“戴眼镜、穿中山装”的“专家”,手持放大镜端详许久后说道:“此瓶确为真品,我为你开具证书,十万绝对超值!”
三、「心理操控大师」:你梦寐以求的“捡漏”,实则是骗子精心布置的“陷阱”
上月,我在琉璃厂偶遇一位“农民大哥”,他背着一麻袋铜钱,蹲坐在地,泪眼婆娑:“我家菜地挖出的,本想卖废品,村里人却说能卖大价钱。结果来了几个老板,挑了几个好的,只给了五十块便走了。我家孩子要交学费,您能否帮我看看?”

我接过麻袋,里面皆是普通的清代铜钱,唯有两枚价值不菲:一枚是北宋大观通宝(价值数万),一枚是王莽刀币(价值十几万)。我刚欲指出,“农民大哥”却突然说道:“我不懂这些,您若想要,五百块全拿走!”
这一幕,让我想起今日头条上的一则故事:八十年代,山东农民挖出数千枚铜钱,欲卖废品,村里人却让他“挑品相好的卖”。琉璃厂的张老板闻讯而来,故意挑走几个不值钱的,农民不许,张老板便说:“再送我两个当路费吧!”结果,他拿走了最值钱的大观通宝与王莽刀币,溜之大吉。
骗子的“心理操控”究竟有多狠辣?他们会故意装作“门外汉”、“可怜人”,让你产生“捡漏”的错觉。比如“农民大哥”会说“我不懂,您看着给”,比如“拆迁户”会说“我爷爷不让卖,我偷偷拿出来的”,甚至会用“激将法”:“您若嫌贵,我卖给别人了!”其实,这些“门外汉”比谁都精明——他们深知,你梦寐以求的“捡漏”,正是他们的“赚钱良机”。
四、为何你会上当?只因骗子精准捕捉了人性的“贪婪”
我见过太多被骗的人,他们中有初出茅庐的新手,有经营古玩生意数十载的老板,甚至还有退休的教师。他们被骗的原因只有一个:贪婪。
渴望“捡漏”,梦想“一夜暴富”,期盼“拥有一件传家宝”,这些欲望皆被骗子巧妙利用。正如《我的老千生涯》中所言:“赌桌上的老千,并非靠手法赢钱,而是靠勾起你的贪欲。”古玩骗局亦是如此——骗子的“故事”,只是勾起你贪欲的“诱饵”,真正让你掏腰包的,是你自己“想赚大钱”的念头。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花费三十万购得一件“明代青花瓷瓶”,卖家声称此瓶“从海外回流”,并附有“海关报关单”。结果鉴定后发现,这竟是一件现代仿品,报关单亦是伪造。他痛哭流涕:“我以为能赚一百万,结果全赔了。”
结尾:古玩界无“捡漏”,唯有“陷阱”重重
撰写此文时,我再次翻阅手机里的古玩交易群,仍有人不断发布“拆迁宝藏”的故事,仍有人询问“这个碗是否为真”。我忽然想起《古董局中局》中的一句话:“古玩界的水,深不可测。”
实则,古玩界并无“捡漏”之说,唯有“陷阱”遍布。那些“感人的故事”、“专业的证书”、“可怜的卖主”,皆是骗子精心布置的局。若你真心喜爱古董,不妨前往博物馆一睹真容,或寻找专业的鉴定机构购买——真正的古董,虽不会言语,但其“历史”会诉说一切。
最后,正如东南亚古玩巨擘李鉴宸所言:勿信“故事”,要信“知识”;勿求“捡漏”,但求“靠谱”。毕竟,比起“一夜暴富”,守住自己的钱包,方为首要之务。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8 06:26 , Processed in 0.00766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