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白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首诗,道出一生最大遗憾,读后让人泪湿衣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白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首诗,道出一生最大遗憾,读后让人泪湿衣襟                                                                2025-07-30 06:18                                        

发布于:河北省
   
宝应元年的秋江,带着萧瑟的凉意。李白携酒独泛扁舟,衣袂飘然立于船头。
俯身望去,江水中的倒影霜雪满鬓,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悲戚 —— 昔日仗剑出川的白衣少年,早已湮没在流离岁月里。
出川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言,忽然在耳畔回响。
他轻轻叹息,故乡路遥,归期成梦;少年时 “致君尧舜” 的豪言,终究成了镜花水月。
一生追逐的理想,如指间沙般流逝,到头来只剩两手空空。

浮生如梦,人生几何?在这一刻,李白举起手中的酒杯,吟出了他人生最后的绝唱: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一曲吟罢,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李白俯瞰浩渺的江面,一时间开始头晕目眩。
刹那间江面翻涌如沸,一头巨鲸破浪而出,驮着白衣少年直上九霄 —— 那少年衣袂如雪,玉笛横吹,在云间回望尘世最后一眼。
这般结局,无关真伪,只因为他本就是人间谪仙,该以最浪漫的姿态,重返星河。

我们再回到这首诗,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
根据诗的内容,结合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故“临路歌”即“临终歌”。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
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无比眷恋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就像那志在云天的大鹏,总想奋力飞翔啊,振翅于八方荒原之地,然而半空中却被狂风摧折了羽翼啊,已经力量不济,无法翱翔。
但愿所遗留之风激荡啊,仍然可以激励千秋万世。想想是多么可叹可悲!飘游飞翔之中,摇摆的扶桑树啊挂住了我的左边衣袂。
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定会把它传扬出去,然而仲尼已经仙逝了啊,还有谁能像当年他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之死而痛哭流涕?

首句以大鹏振翅高飞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李白一生的远大抱负和奋斗历程。
大鹏在李白眼中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英雄形象,他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
此句不仅表达了李白的壮志凌云,也隐含了他受诏入京等人生重要经历。
次句描述了大鹏飞到半空却翅膀摧折、无力翱翔的悲壮景象。
这既是对李白在长安政治上受到挫折的隐喻,也象征着他理想破灭、壮志未酬的遗憾。
此句以形象的描绘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李白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三、四句进一步深化了大鹏的形象和寓意。尽管大鹏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李白虽然理想幻灭,但他自信自己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
“游扶桑”暗喻李白曾到皇帝身边,“挂石袂”则喻指他受到腐朽势力的阻挠和打击。此两句既表达了李白的自信和傲骨,也流露出他对时局的无奈和愤慨。
结尾两句以孔子泣麟的典故作结,既表达了李白对后人的期许和信任,也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的孤独与寂寞。
李白深信后人将无限惋惜他的夭折和壮志未酬,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
此两句以深沉的感慨和悲壮的情感,为全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7-31 17:47 , Processed in 0.0077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