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为何不出国留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04:43: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为何不出国留学?                                                     2025-07-16 16:38                                        

发布于:天津市
   
         1918年4月14日,这一天格外特别。那时,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和何叔衡等十几位充满理想的青年聚集在长沙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中。那所房子简陋不过,是一间茅草屋,但这群年约二十五岁的热血青年们,正怀揣着满腔激情,在这里成立了一个名为“新民学会”的组织。这个学会的主要发起人正是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三人。
“新民学会”绝非一般的青年团体,它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誉为“建党先声”。在这里,涌现出杨开慧、向警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新民学会成立仅两个月后,即1918年6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顺利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面对毕业后的未来,毛泽东内心充满迷茫,曾写信给老师黎锦熙,坦言自己对未来方向感到无所适从,无论是对国家、人生还是教育,都困惑重重。
彼时,民国教育部有一条独特的规定:师范学生毕业后不能继续深造,必须立即进入工作岗位。这一规定让毛泽东错失了进入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幸运的是,他的老师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当时刚被北大聘为教授,给毛泽东带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赴法国留学的机会。
杨昌济的信中写道:“若汝等能抓住此良机,便可赴法深造。”这个消息令远在湖南的青年们振奋不已,但随之而来的是疑虑: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想出国深造本就凤毛麟角,这样难得的机会怎么会落到我们身上呢?
图|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
当时出国留学的渠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庚子赔款下的官派留学;第二是获得国外学校的奖学金;第三则是富家子弟由父母出资。面对这近乎遥不可及的机会,尽管大家普遍认为希望渺茫,毛泽东仍派蔡和森先行前往北京,调查留学的具体情况。

蔡和森说走就走,立即动身,拜访了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蔡元培向他透露,这并非单纯的留学项目,而是大规模的出国务工计划。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法国大量青壮年战死,急需劳动力复兴经济,于是发起了“勤工俭学”计划,实则是招募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的低成本劳工。
蔡元培认为,虽然是去做廉价劳工,但这对知识青年却是难得的机会。相比派没有文化的工匠去做单纯劳力,不如派有学识的青年,他们不仅可以劳动,还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在蔡元培和李石的协调下,原本简单的劳务输出转型为一场具有长远意义的勤工俭学计划。
蔡和森带回消息后,毛泽东等人迅速赶往北京,生怕错过这难得的机会。抵京后,毛泽东发现赴法勤工俭学的名额仍充足,于是积极动员湖南的青年参加,并亲自起草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倡议书。
在杨昌济的牵线下,蔡元培为湖南学生开设了三个留法预备班。由于赴法学生大多没有法语基础,特设立这些班级教授基础法语。三个预备班分别设在北京大学、河北保定和蠡县。
图|第一批赴法学生在上海的合影

当时普通家庭为了供孩子在国内读书已经苦不堪言,更别提出国留学了。虽然“勤工俭学”帮助解决了部分学费,但许多青年连船票钱都难以筹集。这就像贫困学生虽然能申请助学金,但家里负担不起路费和住宿费一样。赴法留学所需的培训费、生活费等各项开销,粗略计算至少五六百银元。
因此,很多学生开始犹豫,甚至打算放弃。毛泽东觉得如此难得的机会不能轻易错过,便决定挺身而出,帮助筹措留学经费。他找到湖南文化名人章士钊,而这层关系也是通过恩师杨昌济搭建起来的。杨昌济曾写信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称他们是“救国必先重二子”,表达了对毛泽东的高度认可。
毛泽东上门请求资助,章士钊爽快应允,利用自己在上海各界的影响力,成功募捐到两万银元。图|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回忆说:“这笔钱,一部分用于支持一批同志留学,另一部分则投入革命事业。”从此,毛泽东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还债生活,他制定计划,每年还章士钊两千元,直到全部还清,并承诺只要章士钊健在,利息也将持续偿还。
正是这笔款项,使得湖南三百多名学子得以踏出国门,赴法勤工俭学。
虽然毛泽东为此奔波劳累、做了大量工作,但他自己却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没有随同出国。那些赴法学子启程时,毛泽东因北京生活拮据,不得不向恩师杨昌济求助找工作。杨昌济介绍他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帮他在图书馆找到助理员职位。每天毛泽东的工作包括打扫图书馆卫生,登记新书报刊和阅览者信息。

毛泽东月薪只有8元,而北大教授们月薪多达二三百元。面对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他半开玩笑地说:“这8元的工资还算不错呢,毕竟是李大钊同志特别照顾。”
在任何时代,出国深造都是令人羡慕的机会,而毛泽东却选择做一个领着微薄工资的图书馆助理,放弃了远赴法国的机会。

1919年3月,毛泽东送别了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最后一批学员,他自己则无意出国,理由是:“有人出国学习新知,改造国家;有人留守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对本国了解太少。”
他的意思是,他愿意成为那位留守国内、深入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毛泽东坚信东方文明应在世界文明中占据半壁江山,这里的东方文明就是中国文明。
的确,出国与留守两条路并行。当时蔡和森等人选择留学,大家也认为毛泽东正是留守保留根基的最佳人选。
留在北京的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文化界人士。在李大钊的关照下,他成为北大的旁听生,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毛泽东听陈独秀讲学,激情澎湃。他还跟《京报》社长邵飘萍学办报,掌握了用笔进行舆论战的技巧。
图|《湘江评论》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带领湖南各校学生参加游行,并与湖南学生联合会合作,创办了《湘江评论》,担任主编。同期同学周世钊回忆称,因经费紧张,毛泽东亲自撰写文章,短短一个月便用多个笔名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同时承担编辑、排版、校对等繁重工作。

随着《湘江评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触犯了当时军阀张敬尧的利益。刊物只出了五期,便被张敬尧查封。毛泽东愤怒地说:“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于是,1919年9月,毛泽东开始筹备“驱张运动”。但这时,他的母亲病逝,恩师杨昌济和父亲毛顺生也相继去世。26岁的毛泽东面对人生重大变故,一度感到崩溃和无助。
然而,坚强的革命信念让他迅速振作。次年5月,他来到上海,投入“驱张”运动的组织工作。他与三位革命同志同住一间小屋,生活艰苦,常以蚕豆煮饭、青菜豆腐汤果腹。但革命的激情从未减退。
为了解决生活困境,毛泽东还兼职做洗衣工,早晚搭电车往返,洗衣晾晒,勤勤恳恳。即便生活贫困,他每天仍坚持阅读报刊书籍。陈独秀住处不远,毛泽东常去拜访,探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尽管物质匮乏,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这段时间受陈独秀影响,他完成了思想转型,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随着革命形势变化,毛泽东将大量精力投入革命事业,担任党的秘书,协助陈独秀处理日常工作,毫无怨言,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仰。
关于毛泽东为何未出国留学,流传着多种说法。第一是他没钱,虽确实经济困难,但他曾募捐并帮助他人出国,自己完全可以借机前往。第二是英语不好,实际上赴法留学学生大多零基础,学校都有预备班教授语言。毛泽东从十七岁开始学英语,且非常重视,甚至创造了“纸老虎”(paper tiger)一词。第三种说法最靠谱,即他选择留在国内,专注研究本国问题,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

显然,第三种解释最为可信。这展现了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在众多知识分子热衷海外留学时,他坚信中国文明应占世界文明半壁江山。正因如此,他才创造了“纸老虎”的经典比喻,面对强敌不惧不怯,最终带领装备普通武器的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赢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战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40 , Processed in 0.00727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