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小序 | 乌江:以摄影构建文学想象下的“地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21:18: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郑小序 | 乌江:以摄影构建文学想象下的“地方”                                                                    2025-07-23 06:30                                        发布于:河北省
   

   “乌江:以摄影构建文学想象下的‘地方’”通过细致地追溯文字记录中所牵连的风景(故事的重现)、社会(人为环境产物、人的情感、习惯)、信仰(传说、记忆、航运家族故事)三个元素和人本身(身份、行为),以乌江航运为核心,塑造景观,创造空间,借以观看的想象参与描绘“地方”的过程。
我们将乌江视为客体,从文化视角出发,探索一种关于摄影方法论的实践,旨在引发对纪实摄影本质的思考:除了记录现实意义,纪实摄影还如何通过文化的维度,塑造新的观看方式与理解路径?
纪实摄影自诞生起,便展现出重塑“地方” 的独特特质,它不局限于信息采集,更能通过视觉化的呈现,重现人们对 “地方” 的经验感知,而这个过程在纪实摄影领域,构建“想象”面对着对传统摄影视觉的挑战,如何让作品的构建在摆脱西方风景纪实视角下坚实的“真实”意象?我企图绕开摄影的传统语境,以自身感知经验为基石,对乌江水运的景观进行语境化的意义重建,使得摄影作为一种观看方式,重新提醒我们理解空间的形式在图像想象中的重要性。
从2003年开始到2014年,乌江流域因阶梯水电站的修建导致全线水运断航,我从2012年开始沿河拍摄乌江,那时所拍摄的风景带有更多现实主义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像的叙事不停地复述着变化。在徒步、收集、整理、写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提醒着作者,环境变化在此项目里所涌现出的张力意义,十多年持续对乌江作为风景为对象的当代摄影实践,让作者认识到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即是在乌江流域的人为干预发展进程中,对显现出的“人为”和“自然”间关系的忽视,这促成作者试图通过文学阐述作为连接地方的知识体系,在摄影中承载土地、河流、信仰的思考,以经验化的语境“地方”去抵挡现实面临着的种种问题,并谦卑地希望基于视觉图像的描绘能在文字之外重构一个获得“界定和意义的空间”后的地方想象。
这是一次语境化的实践和努力,时代变化中的乌江带着苍白的遗憾,而作品也试图以图像重构的理想来示意和弥合这种改变。摄影图像以对比或者联系进行并置,图像叙事与文本之间的平行关系,试图阐释将地面空间转变为地方想象的过程,进而生成对相信照片并将其视为事实偶像的批判和审视。我的目标不仅仅是打破暂驻于风景表象的权威和审美,更关注摄影如何以图像来描绘社会权力与传递文化,以再现来阐明与世界的关系,以此加深图像内容的承载语境中所释放的想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际和虚拟间的流动,2012-2014

江水的流动是自足连续的,遵循古老的自然法则,它的变量感和人造物凝固感的关系,与时间、文明与秩序相关。人类对永恒渴望,以稳定和驯服参与宇宙的演化,如同大禹填水与夸父射日,东方的精神中始终载有对自然的征服和反抗,而本质上,文明创造的本身就是在凝固和瓦解间的流动。


吉祥鸟,2012-2014

“西南有巴国。太着传统服饰的巴人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山海经》中一段关于乌江流域的祖先巴人的溯源,我们感受到的是巴人对鸟在生物学上地位的尊崇,在重庆巴人博物馆里展出的青铜凤鸟与重庆三峡博物馆里的青铜鸟形尊均证实了鸟类由来已久作为信仰和图腾的事实,它也是我研究乌江生态中持久的文学符号指南,这些研究以摄影实践相互交叉,形成影像创造的共生过程。


乌江的时间,2012-2014


乌江建筑,2012-2014

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对地方饱含情感,所到之处题词作画,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就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他更托物言志以黄鹤楼抒发历史变迁的感概和对故乡的思念,他在一个真实的地点图景中如此自然地投射出心情,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一直在地点上寻找与个人的亲密联结,不管是故乡还是走访地,地点永恒的成为象征的主题或者产生意义,“地方”不仅是物质性建构出的空间和坐标,还是保存和创造具有文化意义的思想载体,地方感知的模型为摄影实践的实现提供了途径。


桥上桥下,2012-2014

“桥流水不流”与“水流桥止”的运动关系之间,产生了规划与弥散、掌控与未知、可见与未知的二元对立,而桥敦作为水面的穿越,便彰显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共生。


记忆载体,2012-2014

文字中的经验在记忆和信仰中被编织成为前置化的地方,信仰为强调身份建立了基础,乌江中的人则将地方定义为更为开放的,突出身份意义的概念。乌江航运所涉及的社会和人也携带着各种文化因子,水运文化而带出的人类活动习惯一直受到沿江地区风土的影响,表现在民俗、崇拜和信仰等方面。


地方想象中的情感,2012-2014


捕获,2012-2014

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与马林鱼的搏斗,探讨了“捕获”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收获,直指人类存在的本质的意义。老人在搏斗中耗尽生命也要制服鱼,而84天空手而归后的坚持,是对生命虚无的一种抵抗。无论是一无所获的捕鱼网还是废弃了的水电站,捕获行为本身都成为人类对物质获取的虚无感有力的回应。


祖先的石碑,2012-2014

在景观转为地方的图像建构中,不仅要求对图像的表现的存在,还强调在感知中重获经验的情境,抽象的信仰和家族历史解释了我们为何会在这里?祖先如何进行庇护的文化认同,信仰的空间场所被交融到自然化图像中,特定的地方成为信仰释放的能量强化。


江边渡口,2012-2014

渡口可以让人有两种场域的感受,它消解边界,在陆地和水的空间跨越之间形成,又如同一种前行、一种转换,一种前行中的喘息,不是起点,又不是可以停留的抵达,它是航行时间中的缝隙。渡船未动,而“渡”的诗意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状态,保留着效率至上运转中的暂且回望。


人与地方,2012-2014

由摄影调解的地方,将相遇指向一种真实的体验,对乌江的感知通过沿江的行走过程和渡江行为嵌入摄影的意义,定向地发挥图像对地方想象所采取的策略。


乌江人,2012-2014

个人叙述强调了照片作为记忆的工具时,被用来作为真实经验的想象,它既成为地方感知出口,也是对陌生相遇的入口。


装载,2012-2014

乌江下游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当地物资交换和航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水运将乌江流域的丹砂和盐运往各地,又从外地带回了丰富多样的物资,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一来一往的贸易过程中,乌江水运从初级运输阶段的雏形逐渐走向繁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建构乌江流域文明的重要力量。


乌江船,2012-2014

“追溯远古,乌江航运的历史,从筏到木舟、经火轮至飞艇,直到乌江在今天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地位,串联起可歌可泣的无法抹去的追寻。”船是乌江航运史中的另一个文学想象的符号,如周惠芳先生所希望的,以此作为线索记录祖辈的事业,包括关于船的记忆、驾船精神、与船相关的传唱和知识来穿越时空,这提醒了我们为一种穿越而寻求图像,来抵御时间和空间。

关于摄影师:
郑小序(b.1988),毕业于新西兰怀卡托国立理工视觉艺术专业,摄影师,视觉文化研究者。她关注并试图揭示当下“存在”物与“地方”叙事之间的关联。

纪实影社画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9:49 , Processed in 0.00782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