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多抑郁?儿子重度抑郁,手臂全是用圆规扎出来的伤痕,醒悟后我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5 17:4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多抑郁?儿子重度抑郁,手臂全是用圆规扎出来的伤痕,醒悟后我开始“接纳”儿子,奇迹发生了                                                                                
2025-08-05 15:47                                        

发布于:山东省
   

“我不是在伤害自己,我只是想证明我还存在!”
鲜血顺着手臂流到手背又滴答在地板上,儿子脸上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露出诡异的微笑。
你知道孩子在你面前一边自残、一边享受,那种强烈的冲击和割裂感有多窒息、有多绝望吗?
过去的两年我们家陷入无尽的深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儿子痛苦的呐喊:
“我快撑不下去!”
“我孤独的活着,只是活着而已。”
“妈妈,我真的好难受啊......”
字字泣血的哭诉我痛到麻木!

01

为了挽救这个家,那几年我翻看了很多与抑郁相关的知识,大学直播课、网课、智慧父母课堂、心理疗愈....
终于我的认知觉醒,儿子的病情迎来了转机!
原来治疗抑郁,看见和了解抑郁症才是治愈的开始!
查看中国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现状,数据竟是如此触目惊心。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中国已确诊抑郁症患者超过5000万。
而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中国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患上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成因复杂,交织着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复杂网络,很难用单一的维度拆解。
从生物学上看,青春期本就是激素风暴席卷的特殊阶段。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剧烈波动,如同体内藏着一座不稳定的情绪火山。
而先天的性格特质又给这座火山装上了不同的安全阀;
有的孩子天生神经敏感,对外界负面情绪的捕捉异常敏锐,有的孩子比较活泼,但都有各自崩溃的临界点。
但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家庭教育!
当“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从口号变成日常,电子屏幕替代了现实世界以及同伴的嬉戏玩乐,成功被定义为分数与名次。
这些后天环境的巨变将抑郁推向了抑郁高发的地带。
而儿子抑郁最大的成因正就是第三种!

02

生病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过去很长时间对此我都是不屑一顾,直至经历了儿子生死瞬间,才深深感受到其中缘由。
儿子从小被我们寄予厚望,进名校是我们最终目标。
为了激励儿子从小就给他灌输“悟性高、很聪明、一定能成功”的的理念。
当然鼓励之外,伴随的是严厉到变态的管教。
在我们的计划里,儿子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结束学校的课程是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每次完成作业几乎都到了深夜11点。
我们的这一套也确实有效,小学时期的儿子成绩非常优异,常年霸占班级前五。
然而初中后,随着学业难度的加大,儿子的压力越来越大;
时常听他念叨“好难,学不会”!每次听到这种丧气的话,都少不了我的斥责和责骂。
但我的严苛并没有让他有所收敛,后来的儿子变得越来越焦虑,经常考试前急的抹眼泪。
其实,这时的儿子已经出现了抑郁情绪,可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成绩和名校,他的情绪根本就没在意。
在后来的交流中,儿子也和我说:
“当时我真的很害怕考砸,害怕达不到你的标准,我越来越恐惧考试,那种恐惧让我窒息,我甚至都在想活着没意思,就这样吧!”
听着儿子的诉说,我自责的泪流满面,痛恨自己的无知,更愧恨当时对儿子的无情!
还好事情还能挽救一切都还来的及!

03

正视,是治愈的关键!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孩子患上抑郁不是他们的错。
很多家长对抑郁都有病耻感,不愿意承认孩子抑郁,甚至根本不承认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
儿子当初查出抑郁时,我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对着医生大吼大叫,还痛斥儿子矫情、偷懒。
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反应那么大,后来我明白了:
原来我的不承认,不是因为担心儿子,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
很可笑吧!
自我觉得为儿子付出了所有,实际上我一直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我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非但对儿子病情没有任何帮助,还让他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连亲人都觉得我丢人,我是不是真的不该存在?
正视孩子现状,抑郁的孩子也需要在阳光下接受治疗。
当家长撕掉“病耻感”的标签,孩子才能放下“我是麻烦的枷锁”!
具体父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用 “疾病视角” 替代 “道德评判”
把 “你就是抗压能力差” 换成 “咱们一起找医生看看怎么调理”;
像照顾感冒的孩子一样自然地陪他复诊、监督用药。
2. 主动构建 “安全倾诉空间”
比如每周固定一个 “吐槽时间”,让孩子随意表达对疾病的恐惧或愤怒,父母只负责倾听和回应 “你这么难,我很心疼”;
3. 用行动消解 “羞耻暗示”
把抗抑郁药放在餐桌抽屉里而非隐秘角落,大方告诉老师 “孩子需要适当休息”,让孩子感受到 “生病不可怕,我们一起面对”。
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能在孩子心里种下 “我的痛苦值得被看见” 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正是治愈最需要的养分。

写在最后: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儿子再也没出现自残的的倾向,虽然还会出现情绪低迷的的时候,但每次他自己都能快速的走出来。
与我们也恢复了正常交流,有时还会主动的与我们谈论他的感受。
孩子抑郁从来不是他们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背后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错误。
就像齿轮卡壳会让整个机器停转,家庭里压抑的沟通、错位的期待、冰封的情感,早已悄悄磨损着孩子的心灵。
解开这团结,当然也需要全家一起调整运转的节奏。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2:56 , Processed in 0.00842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