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居易晚上被冻醒,写下一首雪诗,短短20字美了千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13 13:43: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白居易晚上被冻醒,写下一首雪诗,短短20字美了千年                                                                                2025-09-12 16:59                                      
  发布于:天津市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那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时代。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正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堂上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自幼胸怀报国之志,立志要匡扶社稷、造福黎民。他凭借出众的才华进入仕途后,始终保持着正直敢言的品格。每当看到不合理的政令,他都会直言进谏,甚至不惜触怒权贵。然而,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却让他在朝中树敌无数。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的一个清晨,长安城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刺杀案。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遇刺身亡,御史中丞裴度也身受重伤。经过缜密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竟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指使的刺杀行动。然而,面对如此大案,满朝文武却因惧怕藩镇势力而噤若寒蝉。

见此情形,白居易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慨。他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痛斥这种无法无天的暴行。然而,他的直言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遭到群臣的围攻。最终,他被冠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贬谪对白居易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朝廷重臣,瞬间沦为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这年冬天,江州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在一个寒冷的深夜,辗转难眠的白居易望着窗外的雪景,百感交集之下写下了《夜雪》这首传世佳作。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他当时的孤寂心境,更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夜雪图景。
已讶衾枕冷一句,诗人从最直接的体感入手。在一个本该温暖安眠的冬夜,他突然被刺骨的寒意惊醒,冰冷的被褥让他感到十分诧异。这个讶字用得极为传神,既表现了诗人被冻醒时的意外,又暗示了雪落无声的特点。
复见窗户明则通过视觉感受继续展开。当诗人疑惑于被褥的寒冷时,又发现窗户格外明亮。这种异常的光亮让他恍然大悟——原来是外面下起了大雪,积雪的反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室内。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窗户明这一现象来暗示雪的存在,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显得格外巧妙。
夜深知雪重一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前两句的感受,又为下文的听觉描写做了铺垫。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是如何判断雪势之大的呢?除了被褥的寒冷和窗户的明亮外,接下来的诗句给出了更直接的证据。
时闻折竹声通过听觉感受将诗意推向高潮。在寂静的深夜里,不时传来竹子被积雪压断的清脆声响。要知道竹子本是十分坚韧的植物,能够将竹子压断,可见积雪之厚重。这折竹声不仅强化了雪重的意象,更反衬出夜的静谧。在这寒冷的雪夜,诗人独坐窗前,聆听着这断续的竹折声,内心该是何等孤寂?

结合白居易当时的处境,我们不难体会到他借景抒怀的深意。那被积雪压弯的竹子,不正是他仕途受挫的写照吗?而竹子在重压之下发出的断裂声,又何尝不是他内心苦闷的宣泄?整首诗虽无一字直接写雪,却通过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三个不同感官的描写,将夜雪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短短二十字的小诗,以其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夜雪图,更是一曲饱含深情的内心独白,让千年之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0:09 , Processed in 0.00718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