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宋徽宗赵佶当皇帝不行,写词却是一把好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7 17:07: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宋徽宗赵佶当皇帝不行,写词却是一把好手?                                                                     2025-08-17 11:08                                        

发布于:天津市
   
       宋徽宗赵佶在靖康之变后,与儿子宋钦宗赵桓一起被金人俘虏,带回北方。赵佶在位时并不特别热衷于政权,甚至在自己身体尚且健壮时就将皇位传给了儿子,从某种角度来看,似乎权力对他并不是那么重要。他的心思更多放在了艺术与享乐上,尤其是对美的追求。宋徽宗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最终沦为俘虏,这种狗血的命运几乎无人能深切体会。

从宋徽宗的经历来看,可以说皇帝的职位真的是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职业。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甚至国家的灭亡。外族的入侵无情地结束了他奢华的帝王生涯,也同时给北宋带来了毁灭的命运。虽然他在政治上声名狼藉,但由于其在书法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挽回了些许名声,使得人们能看到他并非一无是处。

在北上被囚的路途上,赵佶遭遇了极其颠簸流离的日子,大批的后宫妃子、亲王宗室、以及高级官员都未能幸免,都被金人押往北方的塞外。在这一路的困顿与折磨中,赵佶依旧能保持一定的闲情雅致,他甚至在这绝望的境遇下吟咏起诗词。这不,在行进的途中,他便创作了《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这一首词,情感丰富,感伤至极。

这首词表达了赵佶在看到杏花时,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与遗憾。杏花虽然美丽,却无法抵挡无情的风雨,正如他曾经繁华的岁月,如今一去不复返。上片通过杏花的衰败来象征他往昔的盛大与奢华的破灭,而下片则更加直接地抒发他心中的离愁别恨,描绘了他对故国的无尽思念。燕子在词中象征了他无法诉说的心情,那双燕子并不懂得人类的语言,他只能把这份重重的愁苦寄托在飞燕身上。

随着北行的步伐,赵佶的内心彻底崩溃了,他明白自己永远无法再回到那个充满荣光的故国。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了所有希望,他甚至开始期盼在梦中能够回到故土,然而,即便在梦中,那个曾经辉煌的宫殿如今也似乎已不再出现在他的梦境里,这让他更加绝望。整首词的情感层层递进,层层加深,最后一句“新来不做”更是显示了他对过往岁月的彻底告别。

赵佶以他昔日对美的深刻感知,通过杏花与燕子的形象,传达了自己从巅峰到深渊的落差。那些以往风花雪月的词作,如今已经被家国的覆灭与人生的颠沛所取代,他的词风变得愈加沉痛、深沉,仿佛承载了无尽的悲凉。尽管如此,这些“绝笔”也为赵佶赢得了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令人在感叹的同时,无法不对这位皇帝的命运产生同情。

《人间词话》中提到,尼采曾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血书”,而赵佶的《燕山亭》正是以心血写就的哀歌。每一个字都像是他痛苦心境的真实写照,虽然他已失去了王朝,但他的艺术成就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首词,正是他人生悲剧与艺术成就的结合,令人感动不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1:11 , Processed in 0.0072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