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皇帝无论何时说饿了,御膳房都能上热菜?网友:佩服古人智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皇帝无论何时说饿了,御膳房都能上热菜?网友:佩服古人智慧                                                                2025-08-17 10:40                                        

发布于:天津市
   
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这个称号代表着帝制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从千古一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以来,“皇帝”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帝”与“王”二词,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专用标志,直到“末代皇帝”溥仪被迫下台为止。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无数的权臣猛士为了能够获取“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展现了权力的诱惑与其背后的暗流涌动。

皇帝的生活条件令人艳羡,饮食、着装和起居无不宛如天上人间,皇帝若想用膳,只需要随意一声,内侍们便会立刻送上佳肴,不论何时何地,时间甚至不再成为束缚。然而,问题在于,既然皇帝就餐的仪式如此壮观,那么负责备餐的御膳房又是如何确保随时为皇帝奉上热腾腾的菜肴呢?原来,他们早有周密的安排。

首先,我们来看看皇帝日常的就餐模式。溥仪在自传中提到,晚餐的用语简直是严格到不可出错,皇帝的用餐被称作“膳”而非“饭”,而厨房则被尊称为“御膳房”。皇帝的用餐没有固定的时限,完全由他自己决定——只需他一句“传膳!”这个命令就会随着权力的层层传递,迅速在数百名宫人之间扩散开来。
想象一下,皇帝只需说出两个字,随即数百人就会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有的开始烹饪,有的准备端菜,还有专门负责试毒的内侍,场面异常壮观可见一斑。这也意味着,只要皇帝感到饥饿,随时都可享用美食,御膳房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

其实,御膳房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会提前做出皇帝所需的各种佳肴,但考虑到皇帝的口味极为挑剔,因此难以迅速地制作出一盘合格的热菜。于是,厨师们提前做好菜肴,并在小火上悄然炖煮,然而长时间的炖煮即便是再美味的佳肴,最后也会失去其原有的鲜美可口。再加上皇帝用餐前必须经过试毒的环节,致使当菜肴最终送到皇帝面前时,往往已经失去了温度。因此,溥仪在回忆录中无奈地表示:“那么多年我都没吃过几口热乎的。”这不禁让人感叹,作为皇帝的他,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当,长久以来只能忍受冷淡的菜肴。
然而,皇帝最终也想到了一些巧妙的应对之策。在御膳房的菜肴凉了之后,他也会选择“换一家”就餐,以期能吃上一口热菜。据《大清历朝实录》记载,光绪帝的平日饮食大部分是由其妃子亲自准备的,慈禧太后也常常为他送饭送菜。然而,在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因中毒而去世,根据法医科学鉴定,死因被确认是“砒霜中毒”。此时,众人心中疑云重重,毒药的来源可想而知,常为他送菜的慈禧太后或许才是幕后主使。

御膳房所准备的饭菜往往极难下毒,而慈禧太后亲自送来的饭菜却往往不再经过试毒骤,难免成为施毒的最佳候选。可怜的光绪帝就这样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由此可见,虽然皇帝们表面风光无限,但吃饭这简单平凡的事情,他们却享受不了多少快乐,生活中隐藏的不如意也不少。而且,即使皇帝选择去妃子的那一边用膳,御膳房辛苦准备的美食最终还是会被弃置掉,给生活带来极大的浪费。根据记载,慈禧每一次的用餐都会备上百道菜,其中许多即使吃不完也只能每天倒掉,光是用餐的费用便达到了惊人的白银千万两,这样的奢华与腐败的清朝,自然会走向终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权谋与阴谋纠缠交错,皇帝的人生也充满了无奈与遗憾,背负着权力的重担,实在是一种悲哀。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清实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05:03 , Processed in 0.00716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