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墨竹》郑板桥传世之杰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7:37: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墨竹》郑板桥传世之杰作                                                                                          2025-09-14 19:07                                        

发布于:广东省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尤擅长画竹、兰、石,其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精神闻名于世。

艺术特点
1. 文人画风:郑板桥的作品强调“意在笔先”,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而非单纯追求形似。  
2. 书法融合:他以自创的“六分半书”(介于楷隶之间,带行草意趣)题诗于画,形成书画相映的独特形式。  
3. 题材象征:竹象征坚韧与清高,兰代表幽洁,石则体现坚贞,其画作常借物喻人,抒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对世俗的批判。

名作《墨竹》
郑板桥的《墨竹图》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他画竹的精髓。  
1. 构图与笔墨:  
- 以简练的笔墨勾勒竹枝竹叶,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 通过浓淡墨色变化表现竹的层次与动态,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  
2. 题诗与寓意:  
- 画中常题诗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将竹声与民生疾苦相联系,体现其“胸无成竹”即兴创作与人文关怀。  
- 另一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则赋予竹坚韧不拔的品格,隐喻自身风骨。  
3. 精神内涵:  
- 郑板桥的竹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士人精神的载体,传递出孤傲、清正与反抗世俗的精神。

影响与评价
郑板桥的《墨竹》超越技术层面,成为文人画的典范。其作品在国内外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对后世书画艺术影响深远。他提出的“难得糊涂”等哲学思想,亦与其艺术共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他的名作《墨竹》,成就了大师一生的高风亮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17:36 , Processed in 0.01401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