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甘凤池武艺高强,为何晚年被农夫一鞭子打死,难道农夫也是高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08:20: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甘凤池武艺高强,为何晚年被农夫一鞭子打死,难道农夫也是高手?                                                               2025-09-19 18:50                                        

发布于:山西省
   
   
提起清朝那些江湖传说,总绕不开甘凤池这号人物。他是南京人,活在康熙、雍正、乾隆那会儿,号称江南大侠,武功盖世,能空手提牛,还能跟老虎硬刚。金庸小说里也点过他的名,够分量吧。可这人晚年栽得贼丢人,被个赶车的农夫一鞭子抽死,抽中肚脐眼儿,直接吐血挂了。农夫是高手?还是运气好?这事儿听起来像段子,但历史上还真有这说法。咱们今天就扒一扒他的生平,从小到大怎么练就一身功夫,又怎么落到这步田地。说到底,武艺高强不等于人品在线,高手不光看拳脚,还得看心眼儿。

先说甘凤池的出身。生在顺治十六年,大概一六五九年,那时候清朝刚稳住江山,明朝余党还闹腾。父母是北方汉人,崇祯年间中原乱成粥,饥荒兵祸到处跑,他们南下南京讨生活。甘家条件一般,父亲在码头干苦力,母亲管家过日子。甘凤池小时候体格结实,不像大多数穷小子瘦巴巴的,他从小力气就大,十来岁就能扛百斤麻袋。康熙七年,父母被盗贼杀了,他才九岁,就这么流落街头,跟着闲汉混日子。那年头南京城乱,乞丐小偷满街,他靠帮人扛货、打零工混口饭。街头见识多了,胆子也肥了,听说他空手擒过黄牛,还跟野猪干过架。这些事儿在市井传开,邻居都说他天生吃武饭的料。

甘凤池没上过私塾,读书那套不感兴趣,从小就爱比力气。康熙十五年左右,十六岁的他开始四处找师傅。江南武林高手不少,他先投到黄百家门下。黄百家是黄宗羲的三儿子,黄宗羲是明末大儒,反清复明的那股子劲头传给了儿子。黄家隐居苏州,讲究内家拳,气沉丹田,动静结合那种。甘凤池拜师后,天天站桩练气,三年下来,拳路绵软有力,不再是街头蛮力了。黄百家看重他力气大,又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传了不少绝活。康熙十八年,黄百家死了,甘凤池离开黄家,回南京自立门户,开拳馆收徒弟。

没多久,他又去大兰山找一念和尚学少林拳。一念和尚是南少林的,康熙二十年左右,寺里和尚多有反清背景,拳路刚猛,讲究快准狠。甘凤池在那儿苦练劈木、棍棒,内外家拳融合,臂力腿功都上层楼。康熙二十五年下山,开馆教人,门前挂“凤池武馆”的匾,徒弟渐渐多起来。开馆没两年,就碰上挑战。张大义是济南来的,高八尺,腿功绝活,脚趾裹铁皮,一脚踢断木板。俩人比试,张大义腿扫过来,甘凤池不硬接,用内家巧劲一带,张大义自己栽跟头,铁皮嵌入肉里,血流一地。从那以后,马玉麟、燕京高手轮番上阵,全败在他手下。康熙三十年,甘凤池名震江南,人送“江南大侠”外号,还编了本《花拳总讲法》拳谱,里面讲导引术、拳路套路,流传到现在。

说他武艺高强,不是吹牛。提牛毙虎这些事儿,史料和野史都有记。提牛是康熙十年的事儿,村口黄牛发狂,他双手扣颈,一扭按倒,围观人直呼神力。毙虎更猛,康熙十二年,秦淮河边老虎下山,他捡竹竿刺颈,跃上虎背勒住獠牙,直接扭断脖子。力气大到这地步,靠的是从小营养跟上,加上苦练内家气功。江南富庶,他家虽穷但不缺米粮,体格比北方流民强多了。练武那会儿,穷人营养跟不上,富人不肯吃苦,他算捡了便宜,一穷一富都沾边。黄百家教的内家拳,让他不光蛮力,还有技巧,闪避借力那一套,街头打架用得上,江湖比武更管用。一念和尚的少林,又补了刚猛,棍棒拳脚样样精。综合起来,他打遍江南无敌手,官府高官都请他去演示,燕京宴席上,他掌击飞矛,烟袋锅敲中矛尖,火星四溅,哄堂大笑。

可武功高不等于人靠谱。甘凤池早年行侠仗义,帮穷人打官司,捉小偷护商队,百姓叫好。受黄百家影响,他有点反清复明的心思。黄家父子都恨满人入关,康熙年间,黄百家广收徒弟,图谋大事。甘凤池跟着一念和尚,也卷进南少林的反清活动。一七零七年,一念在江苏太仓起义,打出“大明天德元年”旗号,甘凤池参加了,帮着联络人马,记录关隘工事。可起义失败了,清兵镇压,一念和尚逃走,甘凤池低调收手。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他摊上大事。张云如是他的师弟,反清被抓,李卫是雍正心腹,安徽巡抚,抓了张云如顺藤摸瓜,把甘凤池也逮了。牢里关了几个月,鞭子抽背,皮开肉绽。雍正从宽,没杀他,放出来了。但传闻他变节了,供出些反清同党,李卫还推荐他进粘杆处,当侍卫教习,帮清廷训练武人。到八十多岁,才回家养老。

这事儿说来尴尬,本来是反清义士,晚年反倒给清廷卖命。江湖上议论纷纷,有人说他迫不得已,有人说他忘本。反正从那以后,他名声有点味儿变了。回南京后,拳馆照开,但徒弟少,官府盯着,他不敢太张扬。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乾隆元年刚开始,他七十出头,年纪大了,酒量上来了,脾气也怪。以前行侠,现在爱逞强,见到运粮车队,就上前拳击驴马腹部。内力一出,驴子当场倒地,车夫赔笑绕道。百姓敢怒不敢言,私下叫他老来横。乾隆二年、三年,这毛病越来越重,春夏秋冬不耽误,路边摊贩、马帮牲口,全遭过殃。不是他缺德,是老了闲不住,想显摆当年勇武。可这算什么大侠?欺负弱小,纯属市井痞气上头。

说到死因,最广传的版本就是那农夫一鞭。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秋天的事儿。他喝了酒,堵住一辆入城卖粮的马车,老农赶车,白发苍苍,手里长鞭。甘凤池照旧要击驴腹,老农不怂,直接鞭子甩出,抽中他肚脐。那地方是内家拳的气门,正运气时中招,气血淤积,吐血倒地,当场没了气。农夫收鞭走人,围观路人认出是大侠,摇头叹气。从此,江南无凤池。为什么一鞭致命?因为他练内家,气沉丹田,肚脐是弱点,鞭梢劲道准,千斤力道轻描淡写。农夫是高手?野史上说他练鞭一辈子,伴随半生,准头狠劲儿不输拳师。民间高手多在野,赶车的农夫,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一击必杀。

当然,死因不止这一个说法。有的说长期吃羊肉,消化不良,拉肚子死;有的说他伤后卧床,半年拖垮;还有的说他自然老死,八十六岁享年。农夫鞭打这事儿,最像传说,来源野史和说书,真实性打问号。但不管哪种,他晚年这出,够讽刺。武艺高到提牛毙虎,名震江南,却栽在街头小事儿上。为什么?一是老了,酒后失手,反应慢;二是逞强惯了,不把人放眼里;三是内家拳有破绽,外家鞭子专克气门。农夫不一定是高手,可能是巧合,但也说明,江湖上藏龙卧虎,别以为拳头硬就天下无敌。

想想甘凤池一生,够传奇。从街头小子到大侠,靠天赋苦练,师承名家,内外合璧。反清那段,义气冲天,可被捕变节,又让人寒心。晚年欺负百姓,丢了大侠脸面。说他英雄,行侠仗义那部分对;说他败类,晚年横行也准。历史人物就这样,灰色地带多,黑白分明少。武林里,高手不光比拳脚,还比人品。甘凤池武功牛,但心性没跟上,落得鞭下亡,活该也可怜。民间流传这故事,提醒后人,别只练身不修心。农夫鞭子一出,高手在野的道理,接地气吧?如今武术剩表演,古代真刀真枪,甘凤池这例子,够味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0:20 , Processed in 0.0110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