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俗语“宁可穷死,别娶生妻”,生妻是什么?为啥穷死都不能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2:0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俗语“宁可穷死,别娶生妻”,生妻是什么?为啥穷死都不能娶?                                                                      2025-07-16 16:31                                        

发布于:天津市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束缚和压迫数不胜数。除了广为人知的“三从四德”,还有缠足、殉夫、童养媳等一系列令人窒息的陋习,这些习俗极大地限制了妇女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地位,使得她们的处境异常艰难和悲惨。

古代社会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女性的压迫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自古有句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旦女子入了夫家,便彻底成为男方家庭的附庸,从此失去了反抗的权利。若是夫妻两情相悦,尚能共度一生,但遇上不幸嫁入恶劣家庭的女子,往往一生被毁。

古时没有如今健全的离婚制度,女子被休后虽然名义上恢复自由,但她们依旧要承担身份污名,受到社会的指责和歧视。对于那些被夫家休弃后改嫁的女子,其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也因此衍生出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宁可穷死,不娶生妻”。

“生妻”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来历又是如何呢?首先,“生妻”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还与一段历史典故紧密相关。

当年汉武帝多次派兵与匈奴作战,我们熟知的是卫青和霍去病在前线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节节败退,似乎汉军战无不胜。然而,实际上如果不是有卫青和霍去病挂帅,汉军的战绩并不理想。汉武帝晚年,面对爱将相继陨落,仍不停发动战争,显得有些穷兵黩武。
此时汉武帝派出的主将是李广利,另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正是“生妻”一词,源于李陵与苏武之间的交流。
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漠北,李陵则带五千步兵单独行动。由于对匈奴形势判断失误,李陵的部队遭遇单于亲率的匈奴精锐,被八万大军重重包围。李陵英勇奋战,屡次尝试突围,却始终无法摆脱包围。最终,粮草断绝,援军未至,李陵不得不选择投降。

出乎意料的是,单于非但不将他交还汉朝,也未对其做出人道对待,而是将他留在漠北草原。渐渐地,单于欣赏他的才能,竟将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右校王。李陵与单于之女感情深厚,最终扎根草原。

汉武帝闻讯大怒,自汉匈交战以来,未曾有重要将领投降,更何况是李广的孙子。他下令斩杀李陵留在长安的家眷。几年后,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归国时被匈奴扣留,并残忍杀害所有随从,试图迫使苏武投降。

苏武坚守节操,被放逐至漠北牧羊。匈奴许诺,只要他生下小羊,就允许归汉。然而,送给他的全是公羊,意味着不可能完成“生羊”条件。

匈奴又派李陵劝降苏武,但未见成效。苏武在漠北牧羊十余年,直到汉武帝去世,汉昭帝即位,苏武才得以归国。回国后,苏武向汉昭帝详述经历,并提及李陵。汉昭帝心怀柔和,命苏武写信劝李陵回归汉朝。

李陵收到信时百感交集。多年过去,他已在草原扎根,长安家园已成往事。回信中写道:“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意为苏武壮年出使,归来时白发苍苍,老母已逝,连妻子都改嫁他人。其实李陵用这句话带着些讽刺,暗指苏武的遭遇与自己相似,不该劝自己回汉。
“生妻”一词因此诞生。最初“生妻”指的是年轻貌美的妻子,随着封建思想深入,含义转变为因特殊原因守寡或被休弃的女子。被迫“守寡”的情况复杂,既有丈夫意外身亡的寡妇,也有名存实亡、长期与丈夫分居的女性。丈夫在外荒唐不羁或被征召远行,留下妻子孤苦伶仃,这种“被迫寡妇”最为悲惨。

被休妻子则更易理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男子休妻屡见不鲜,虽有条规限制,但对妇女的压迫从未减轻。长年累月的压迫促成了“宁可穷死,不娶生妻”的俗语,并被广泛接受。

这句俗语背后,折射出古代扭曲的婚姻观。男子成年理应婚配,但所娶妻子多因家世而异。达官显贵可坐拥三妻四妾,贫寒人家甚至大龄未娶。然而,无论身份高低,皆遵循“宁肯穷死,不娶生妻”的潜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婚姻制度并非一开始就对妇女极度歧视。反而早期如商周时期,男女权利相对平等。虽掌权多属男性,但女性拥有不少和男性相似的权利。商王武丁的夫人妇好便是一位出色的女将军,她亲自率军平叛,赫赫战功至今传颂。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礼崩乐坏,社会对婚姻更为宽容。战乱频繁,贵族及平民死伤惨重,寡妇改嫁常见且被接受。例如秦宣太后芈八子的母亲曾改嫁,生下异父弟魏冉,二人权倾朝野却无争议。民间丧夫妇女改嫁,也多被理解和宽容。

唐朝对女子改嫁态度更为开明。著名的户部尚书李元素,其妻王氏被休后改嫁,生活依旧幸福。李元素早年科举出身,王氏出身显赫,两人结缘美满,后因王氏无子被休。王氏娘家将此事诉诸皇帝,虽皇帝采取安抚,最终判李元素赔偿王氏。李元素无力偿还,欲复婚被拒,王氏改嫁后生活安稳。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的婚姻故事也体现了改嫁现象。陆游与才女唐婉婚后甜蜜,但因唐婉未育,被陆游母亲逼迫休妻。陆游孝顺,不敢违母命,忍痛休妻。唐婉改嫁赵士程,虽念旧情,但婚后生活相对安稳,终因思念郁郁而终。

这些案例说明“不娶生妻”的俗语并非古代全程通行,而是明清封建礼教极盛时期的产物。明清皇权强化,封建伦理“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女性彻底沦为男性附庸。女子若守寡或被休后改嫁即被视为“不节”,遭受社会唾弃。

女性被视作夫家财产,不论遭受何种不公,都需忍受。娘家亦难伸援手,除非家境远优于夫家。被休女子虽已无夫家牵绊,却仍被社会视为原夫家之物,地位低微,甚至被娘家弃之不顾,许多无奈投身青楼,走向堕落。

夫家见女子休后改嫁则尴尬难堪,视之为“不识良人”,阻挠女子新婚。新夫家对女子品行亦存疑虑。休妻虽常见,但必须有“正当理由”——如不育、不敬公婆、通奸等,否则休妻无效,还会被告官司。媒人打探女子被休原因,常致追求者望而却步。

如此,俗语“宁肯饿死,不娶生妻”渐成定论。古代女子无婚姻自主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深刻反映了她们被动的命运,甚至结婚当天才见新郎面,能遇到良人终身幸福者凤毛麟角。婚姻一旦失败,女子往往要用终身痛苦偿还。

幸而这一切已成历史尘埃。今日我们生活在思想开放、婚恋自由的时代,法律完善保护每个人的婚姻权利,像“不娶生妻”这样的陈腐俗语早被淘汰。婚姻应由个人主导,唯有如此,社会幸福感方能最大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8 01:58 , Processed in 0.00776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