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画家杨林:宏村夏韵 画里栖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4:15: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5-9-4 14:17 编辑

著名画家杨林:宏村夏韵 画里栖居                

2025-09-01 17:54                                        

发布于:北京市
   

       编者按|蓝鹰书画总编辑陈放:杨林先生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耕水墨创作多年,其作品兼具传统笔墨意趣与当代审美思考。本文是他 2025 年盛夏赴宏村写生后的真情记述,字里行间满含对这片徽州古村落的深厚情愫。
文中,杨林以画家的敏锐视角,捕捉宏村夏日晨雾、南湖波光、黛瓦白墙间的灵动景致,更融入廿载往来的深切体悟,将古村的自然之美与徽商文化、程朱理学底蕴相勾连。他借写生实践诠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画理,又以明代沈周《东庄图册》作引,点出宏村作为现代人 “精神栖居地” 的独特价值。
文中穿插其《黛瓦白墙隐翠薇》《墨染层檐树染云》等同期写生作品,图文相映,既是对宏村夏韵的生动定格,也展现了艺术家以笔墨对话历史、交融自然的创作追求,为读者呈现出一场兼具美学价值与文化温度的古村寻访之旅。
图|文 杨林
著名画家杨林 宏村夏韵 画里栖居


宏村于我,早已不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而是一位温润如初的精神故人。廿载光阴流转,它始终静卧于皖南的青山褶皱里,以黛瓦为裳、碧水为带,任岁月在白墙上刻下斑驳,却依旧从容如一幅水墨长卷。今年盛夏,虽暑气蒸腾,我仍携画板与半包宣纸奔赴而来——既为寻觅一方心灵清凉,也为再续这一段未了的笔墨情缘。



夏日的宏村,是一幅会呼吸的水墨。晨雾未散时,远山在云端晕成淡黛,南湖水面笼着轻烟,青石板路从村口蜿蜒入深巷,石缝间犹沾昨夜的露水,仿佛每一步,都能踩回旧日时光。
二十多年前初访此地,我曾穿行于西递、南屏、九都的巷弄,看老墙爬满青苔,黛瓦叠映天光,飞檐下铜铃随风轻响。后来方知,这里不只“步步皆景”,更是“寸寸有文”——徽商的传奇、理学的底蕴、三雕的匠心,早已沁入村落的肌理。如今“徽学”成为显学,实是底蕴使然。
自画院落脚于此,宏村便成了常探之友。纵然往来数十回,每次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仍能见出新意。今夏再临,眷恋如初,神往依旧。



南湖畔实为夏日宏村至为动人之处。柳丝与香樟枝叶婆娑,将阳光筛成碎金洒落在湖面,漾得白墙黛瓦的倒影也柔软起来。我曾画过晨光中的南湖、雨雾里的南湖,却总觉笔力不逮。
无怪此地成了“写生圣地”,纵使正午溽暑蒸人,仍有画者支起画板,运笔如游,黛瓦层檐、绿树浓荫渐次浮现,墨色氤氲间,正是“墨染层檐树染云”的诗意。环湖而坐的游学少年亦成景致,他们握笔勾勒,偶与同伴低语,青春气息与古村沉静相映成趣。
我择一临水石凳坐下,看微风拂过,将水中倒影揉碎又拼合,光影变幻间,宛如古画中的皴擦点染——不必刻意雕琢,已是天趣盎然。


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在南湖畔写生时,对此体会尤为深切。许是山泉活水滋养之故,此处总比别处清凉几分,指尖触到宣纸,笔墨也添了几分温润。
湖水的灵动、古木的沉静、建筑的规整、岁月的斑驳,皆交汇于笔端。我这才悟得,写生并非简单摹形状物,实则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恰如古人所言“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一管毛笔、一砚水墨、一张宣纸,便足以让我在盛夏的喧嚣中,与此间山水作一场深情对谈。




写生间隙与观画的友人闲聊,忽然忆起明代沈周为好友吴宽所作的《东庄图册》。二十一开册页,写尽耕读、渔泛、闲居之景:柳荫独读、亭中对谈、湖上采菱、荷锄归田,笔笔都透着淡泊自适的意趣。
沈周不仅绘出了东庄的形貌,更写出了明代文人“诗意栖居”的理想,那册页也由此成了一代人的精神故乡。今日这水墨宏村,恰是承了这份文脉。友人说:“我辈虽不能如古人般隐逸山林,却可在闹市旁独辟一方净土,以文养心,以画怡情。
”宏村的诸多民居小院,如今都成了这般世外桃源的居所。信步走进一家,便能见主人的匠心:窗前植下松竹,为的是听雨打叶声;石畔筑起小亭,为的是凭栏观山色;书房开一扇轩窗,为的是纳夏日凉风——这些细节,既合古雅之韵,又契今时之需。
宏村本就是一片偌大的栖居之所,而那一座座民居小院,更足以安放奔波者的心灵。



此番写生,我有幸借住村中民宿。每日晨起,必先在村里漫步:看晨光从黛瓦间隙漏下,缓缓爬过老墙;看青藤的影子在石板上摇动,随日头偏移变换形态;看池中睡莲渐次绽放,水珠滚落如碎晶。
这些看似寻常的自然之景,实则是宏村人千年文化理念的传承。坐于老屋檐下写生时,毛笔轻触宣纸,粉墙黛瓦、浓荫绿树便自笔端流泻而出,恍惚间,我竟也成了画中一角,与古村融为一体。
或许是环境的浸染,笔下的墨色愈发温润,笔意也愈发沉静,竟生出“非我画景,乃景借我笔抒情”的错觉。



除了在村中写生,我也爱在晨昏时分漫步。宏村处处皆景,周边视野开阔,溪流环绕,实在是写生的好去处。夏日虽白昼炎热,早晚却沁凉宜人——这全赖绕村而过的山泉水系,清泉从村口流入,带着山野的清凉,穿院过户,既调节了气温,也为村落添了几分灵动。
清晨出门,可见炊烟自黛瓦间升起,裹着柴火的香气;可闻村民的乡音、孩童的嬉闹,间或有三轮车驶过青石板的声响。黛瓦白墙隐在翠绿树影里,晾晒的衣物在风中飘动,小贩的竹篮里盛着新摘的莲蓬,这些细碎的烟火气,为静谧的古村添了几分生动。
村口菜畦中,夏花正开得热烈,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我喜欢在此驻足,用笔墨定格这份生机,让老墙的沧桑、绿树的清凉、夏风的柔软,都沉淀在宣纸之上。





一日清晨,我漫步登上雷岗山。半山腰的十三楼,是俯瞰全村的绝佳去处。凭栏远望,整个宏村如墨色晕染开来,黛瓦层层叠叠,白墙泛着柔和的光,南湖像一面明镜嵌在村旁,间或有炊烟袅袅升起,远山朦胧氤氲,为古村添了几分缥缈韵味。
我不禁叹服古人择址建村的妙思。此刻,我似乎悟得“气韵生动”的真谛——宏村的活力,不仅源于山水的滋养,更源自徽州程朱理学的文化浸润,以及来自画者与自然的情感共鸣。
夕阳西下时,我又来到这里:村落像初绽的莲瓣,在暮色中格外安详。水墨氤氲间,一群写生的学生正收拾画具,笑语欢声在山间回荡。我忽然想起,每次来宏村,都想把眼前的美景尽数收进画中,却总觉笔力不及。如今岁月流逝,笔法或许比往昔成熟,可对美的感动、对画事的执着,却从未更改。


夜幕降临,我回到客栈。友人已在院中备好清茶,月光透过枝叶洒落在石桌上。我们对坐闲谈,从徽州程朱理学,论到沈周、文徵明的笔墨传统;从当代水墨的写生与创作,谈到《东庄图册》里的栖居理想……我说:“沈周为友人绘制东庄,不只是描摹形态,更是寄寓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宏村虽小,昔日不过是古徽州的一个普通村落,如今却也能成为现代人的‘精神东庄’。”友人含笑颔首,茶盏轻碰,声响清脆悦耳。在这喧嚣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方天地,让人静心与古人对话、与自然交融,实在难得。




此番夏日写生虽只有数日,却让我重温了与宏村的深谊,也在村居生活中偷得几分清幽。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每一次提笔落墨,都是与古村、与历史、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宏村之夏,是水墨氤氲,是光影嬉戏,更是心灵的栖居之地——我将白墙黛瓦间的静美、树影波光里的生机、人间烟火中的温暖,一一锁进画笺,酿成往后岁月里,念起便心动的笔墨记忆。
笔墨归处,即是吾乡。
2025年夏于鸠兹 杨林


杨 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7 天前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22:35 , Processed in 0.0086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