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装满母爱的小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10:24: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江水 于 2025-9-29 10:29 编辑

装满母爱的小院
陈成来

2025-09-27 14:23        
发布于:山西省
监控里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回家时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叮咛,母亲走了,去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许多年了。她竭尽全力也没能战胜致命的疾病,医生想尽办法也没能留住她的生命,在儿女们的陪伴中离开了她眷恋了一辈子的农家小院,离开了她整日牵肠挂肚的儿女和那庭院中的老槐树,离开了为她带来情趣与乐趣的咕咕叫的母鸡和总是围绕在她身边旺旺叫的小狗。母亲的离开使我心里倍感失落,总是空落落的,父母的远去让我回老家的次数也少了许多,往日里的那份惦记已融在星辰大海里,无处寻觅了。而每次回家却总是失魂落魄的走进那已有些颓废与荒凉的宅院,望着渐渐长高的荒草和已坍塌的鸡舍,以及墙角布满蜘蛛网的房子,心里总是酸楚楚的,平日里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是表情包翻箱倒柜也找不到了,只是脑海里情不自禁浮常想起母亲在世的一些铭记于心的那亲切与温馨的美好时光。
父亲在世时,父母可以相濡以沫,彼此照顾着搀扶着过生活,我们只不过是多回家问候几次,多打几回电话或者多视频几次,心里面总觉得很踏实;可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住在乡下,年纪又大了,虽然说是生活上自理不是问题,但毕竟是身边没有人照顾着,作为儿女对母亲是牵肠挂肚的。我们兄妹也总是想法设法让母亲去城市里生活,一则便于照顾好老人,二则让老人尽享幸福晚年与天伦之乐,可母亲总能找出千百个理由,回到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农家小院,在小院中养些小鸡小鸭,种些蔬菜。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一则母亲是不想为儿女们添麻烦,怕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再则母亲在农村辛勤劳作了几十年已经是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故土难离,乡情难舍。常言道:孝顺孝顺,要尽孝就应让老人顺心,于是我们尽量顺从老人家的意愿,让老人住在乡下农家小院中,然后又委托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经常去老人那里串门,有什么特殊情况好尽快联系;为了怕老人在家有什么特殊情况,我们除了经常打电话问候外,又在乡下老家里安装了监控并与手机联上网,时不时的看一下,以防老人有什么不测。
母亲勤俭了一辈子,甚至于养着鸡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母亲每年都要在庭院中养十多只鸡,在监控中我们经常看到母亲佝偻着身体,用一根小木棍从鸡窝中巴拉鸡蛋的情景。老人总是把鸡蛋攒起来,到了一定的数量,便会打电话给我们说:“孩啊,娘又给孩子们攒了些鸡蛋,抽空来拿吧,咱散养的土鸡蛋孩子们吃了好,比那超市里面的有营养。”母亲的小院不仅仅是我成长的幸福乐园,也是我的孩子们向往的福地。在我们小时候,母亲就在这庭院里喂养些牲灵来卖了贴补家用。我上小学时,母亲就经常让我拿着鸡蛋去大队的代销点里换点盐,换几包火柴,或者换本子、铅笔等台活与学习用品;我们最期盼的每年年底时,父母卖猪或羊时的情景,因为,大多时候卖了猪羊,总是习惯于去公社的供销社里,扯上些布料给一家人做件新衣服新,对于六七十年代普通农民家的孩子们来说,每年都能穿上件新衣服,摆脱布丁摞布丁那所谓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朴素,真的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后来这小院孕育的幸福与快乐又在我们的孩子们身上延续与传承着。每当孩子们回到这小院时,院子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一会帮奶奶浇菜,一会奶奶摘菜,一会捡鸡蛋,一会喂小鸡,就这样在养育了我们的这农家小院中,乐此不疲地劳动并快乐着。而每当我与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忙前忙后炒菜做饭,如果我们从饭店里要了菜,母亲便会喋喋不休的抱怨半天;说什么挣个钱不容易啊,要学会精打细算,有时想着无时的事,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城里住出门不出门都要花钱,不像农村可以种菜,可打粮,可以养鸡喂鸭;总是絮絮叨叨个大半天,让我们听得头昏脑胀,依旧不依不饶,喋喋不休。因此,我们回家时总是吃母亲做的饭菜,而母亲也总是把自己的主打菜展示出来,如韭菜炒鸡蛋、干煸小油菜、清炝西葫芦、粉皮炖小鸡等等。母亲看着我们吃的津津有味,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我们喜欢吃母亲做的饭菜,因为我们吃惯了母亲的味道,那里面有真情,有深情,有惦念,有挂牵,有母亲满满的爱啊。每当我们起身回城时,母亲也总是把早已准备好的,带着母亲的温暖,浸润着母亲汗水的新鲜的蔬菜、鸡蛋、有时还要逮上两只大笨公鸡,把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的;最令我们头疼的是母亲总是把我们给她的零花钱再转手给我们够我们,虽然叮嘱孩子们不准要奶奶的钱,但母亲总是把脸一沉,嗔怒到:“你们给我的钱我当家,想给谁花就给谁花;我这把年纪了要钱干什么?死了又带不走。”然后对孩子们说:“都拿着,这是奶奶的钱,看谁不让你们要,拿着,想买什么买什么。”就这样这钱化为了一个无缝衔接,充满爱的圆圈在我们三辈人中循环播放着。每次我们离开,母亲总是依依不舍地站在大门口,望着我们远去,直到我们消失在她的视野里才无可奈何的回家。而今母亲走了,只留下了空空的庭院,而每当回乡下时,都情不由己的去看看这庭院,望着塌掉的鸡舍,望着长满荒草的菜园,心里总是酸溜溜的失落感;时常疲倦了便躺在母亲生前常坐的躺椅上休息休息,有几次躺着躺着便睡着了,那份温馨与温暖就如同小时候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心里面感觉睡得无比安祥与踏实。娘啊,您要健在多好啊,娘在家在,娘在牵挂也在。我多想一进门再看到您的身影,看到您的笑容,多想再叫一声:“娘,我回来了”,“娘,我饿了”,“娘,别不接我们的电话”;我多想再听到您那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语:“孩啊,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在外注意安全。”母亲就这样不仅仅把爱播洒在饭桌上,也播洒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爱也如一粒粒种子在我们心里面萌发成了希望的禾苗在心灵深处茁壮成长。如今,每次回老家返程时也总是身不由己地向老家的庭院望一望,心里渴望着能再次看到母亲站在大门,挥着手与我们惜别的身影,多么渴望听到母亲那“路上注意点安全,到家时打个电话来,报个平安。”那亲切而情深意重的叮咛,可这一切都化为了铭记于心的追忆与缅怀,只有那孤独而沧桑的庭院依然矢志不渝坚守在这片遥寄了我无限相思而多情的土地上,成为了令我魂牵梦绕的乡愁的寄托。
我们是母亲的牵挂,母亲是我们的惦念。有一次早晨给母亲打电话,打了几次没有人接,心里十分担心,于是又从手机里查看监控,屋子里,庭院中也没有母亲的身影,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发悚,弄得我提心吊胆,就怕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发生。心里面着急得不得了,娘啊,您大早晨上到底哪里去了呀?!本想回家去看看,可出差在外,身不由己,于是摸起手机连忙给本家兄弟打电话,让他看看娘在干什么。他走东访西找了半天,才打所到邻居家姑娘出嫁,人家请娘帮忙去拾掇出嫁时随身带的东西去了,什么用红纸包怎么包麸子,包盐啦;又是怎么用红绳捆葱,捆粉条,捆艾草,捆山药等等。因为母亲把手机放在了家里,所以电话也打不通;吓得的我虚惊了一场,出了一身冷汗。
娘是个热心肠的人,她的爱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儿女们身上,也体现在生活当中。从前有讨荒要饭的,母亲从来不掰半个干粮给人家,总是给整个的;如果有汤或菜,母亲也要盛上一碗端给人家,她宁可自己这顿不吃,甚至于饿肚子。母亲常告诉我们:“讨饭不为孬,撂下棍一般高;当年的秦琼落难时还卖马,朱元璋小时候还要过饭呢;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就遇到难事,咱帮人家到时候人家也帮咱。”对于母亲的勤劳与善良不仅仅是我们当儿女的赞美的,也是在社会上乡里乡亲们所公认与赞美的,是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母亲的话虽然说平淡,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而今母亲走了,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而温暖的话语了,再也看不到我们回家时母亲站在门口满含期待的目光,再也看不到我们离开时母亲那依依不舍的身影。而今每当回家,置身于庭院中心里不仅倍感寂寞与失落,感到百无聊赖,不由自主就情不自禁就想起娘在的日子,眼睛也不由湿润起来,心想:如果娘在该有多好啊,那怕躺在病床上只能给我说说话也行呀………可这一切皆不可能了,但愿我们今生有缘,来世相约,我仍做娘的儿子。
有人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感谢党与祖国,是啊,没有伟大的党与强大的祖国也不可能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感谢伟大的党与强大的祖国,以及我们这个国泰民安,万家祥和的伟大时代;有人说我们今天的幸福应该感谢奋斗的自己,是啊,美好的生活往往是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可扪心自问,没有父母,我们又身从何来??命出何处??生活中我们需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但千万别忘了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我的娘走了,可千千万万的娘还在,但愿每个有孝心,懂感恩的人们铭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训;乌有反哺意,羊知路乳恩;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从百忙之中挤出些时间,从游山玩水和灯红酒绿中抽出空闲,多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其实我们不用这个庙里烧香,那个庙里拜佛,娘就是你身边的活菩萨;请大家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吧,多多陪伴,多多行孝尽善,别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上行下效,我们做,老天在看,儿女们也在看;切记: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20:44 , Processed in 0.00710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