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去算卦,老和尚看后说:江河湖海皆可游,唯独黄河不能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14:42: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去算卦,老和尚看后说:江河湖海皆可游,唯独黄河不能去                                                                                2025-09-24 17:29                                        发布于:甘肃省
   
在民间流传诸多故事中,曾有这样一则无稽之谈:
毛主席途经某处古寺时,偶遇一僧人为其卜卦,对方断言毛主席 “江河湖海皆可游,唯独黄河不能去”。

而毛主席此后确实未曾畅游黄河,便被牵强附会为“应了卦象”。
然而翻开《毛泽东传》等权威史料,你会发现这则传闻毫无事实根据。
那么毛主席为何此生唯独黄河没有游呢?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刻入血脉的游泳热爱
对于毛主席而言,游泳从来不是消遣娱乐,而是贯穿一生的生活方式,更是他锤炼意志、感悟自然的修行之路。

这份与水的羁绊,早在韶山冲的少年时光便已悄然生根。
那时的他,常和伙伴们在村边的池塘、稻田沟渠里嬉戏玩水,踩着松软的淤泥学狗刨,迎着阳光练憋气。
浑浊的泥水没能阻挡他对水的亲近,反而让他早早练就了一身不错的水性。
1913年,毛主席考入湖南第一师范,紧邻校园的湘江,成为了他挥洒青春、磨砺意志的“天然赛场”。
每到夏日,他总带着同窗往江边跑,褪去长衫便跃入江中。

从橘子洲头游到蔡锷码头,江面裹挟着湿润的水汽,吹走课业的疲惫,也吹燃了青年们的理想火种,
即便到了深秋,江水渐凉,他仍坚持“冷水浴”——清晨提一桶井水浇遍全身,而后纵身跳入江水中舒展四肢,
有同窗回忆,遇着狂风暴雨的日子,别人都躲在屋内避雨,他却偏要约上几人去江中游泳, “浪头打在身上疼得慌,他却笑得比谁都畅快,还说这是跟老天爷较劲”。
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下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而在湘江中击水的日夜,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践行。
革命战争年代,烽火岁月里的游泳,更成了他突破困境、凝聚士气的特殊方式。
1936年长征途中,毛主席率领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吴起镇。

当他站在黄土高原上,望着远处奔腾不息的黄河,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提笔写下, “黄河东岸太行陬,封锁层层筑孤州”的诗句, 将黄河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那滚滚的黄河水,仿佛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无尽的沧桑。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延河边,他时常在工作间隙到河中游泳,岸边的枣树林沙沙作响,水中的他舒展身体,任河水带着自己缓缓漂流,偶尔还会哼几句家乡的小调,连日奔波的疲惫仿佛都被河水带走。
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政务没能冲淡他对游泳的热爱。

1945年夏末的北戴河,一场暴雨让海面掀起滔天巨浪,岸边的树木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 ,工作人员都劝他待在屋内,他却望着翻滚的浪花眼睛发亮: “风浪越大,越能练胆子!”说着便换上泳衣,踩着湿滑的沙滩走进海中。
冰冷的海水裹挟着浪花拍打过来,他却丝毫不在意,在浪涛中从容游弋,时而仰泳看云,时而侧泳破浪, 一小时后上岸时,浑身湿透却精神矍铄,当即吟出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豪迈词句。
1956年的武汉,更是因他三次横渡长江的壮举被载入史册。

第三次游完, 他回到住处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词句,不仅是对横渡长江的生动描绘,更成了无数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坐标。
据统计,1956年至1966年间,他先后18次畅游长江,每一次击水,都是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对自然挑战的从容回应。
两次未果的横渡机会
毛主席一生游过长江十余次,却在黄河面前始终未能如愿,档案显示,他至少有两次接近实现这个愿望,每一次都充满了惊险与遗憾。

1948年东渡黄河时,船在波涛中剧烈摇晃,仿佛一片树叶在狂风中飘零。
毛主席站在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突然脱下棉衣,露出结实的胸膛,询问警卫员 :“谁敢下去游一游。”
警卫员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吭声。
那黄河水,冰冷刺骨,暗流涌动,谁也不敢轻易尝试。
最终,在众人的劝阻下,毛主席只能无奈地望着河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遗憾。

1958年郑州考察期间,毛主席来到黄河东坝头险段。
这里水流湍急,漩涡一个接着一个,发出震耳欲聋的的声响。
毛主席凝视着浪涛,久久不语,仿佛在与黄河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突然,他转身对身边人说 :“给我准备一个泳衣。”
周围人一听,脸色大变,急忙上前劝阻: “主席,这水情不明,太危险了,您不能下去!”

毛主席皱了皱眉头,有些不悦地说: “怕什么!我游过那么多江河,还怕这黄河?”
然而在那段时间里, 水文部门报告显示该区域暗流流速每秒达4米,远超安全标准。
那隐藏在水下的暗流,就像一个个无形地杀手,随时可能将人吞噬。
工作人员态度坚决地说: “主席,您的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我不能让您冒这个险!”
最终,毛主席只能拾起一块黄河石留念,那粗糙的石头上,仿佛刻满了他的遗憾和无奈。
1965年北戴河会议期间,62岁的毛主席在海边尽情畅游。
他像一条矫健的鱼儿,在碧波中穿梭自如,游完1500米后,依然意犹未尽。
上岸后,他对警卫员说: “游长江不算本事,有朝一日要游黄河”。

然而, 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逐渐衰弱,这个愿望最终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超越个人的使命担当与治水远见
事实上,毛主席对黄河的眷恋 ,从来不止于“横渡”的个人渴望,更包含着对这条河流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沿岸百姓的深情牵挂。
毛主席常常说: “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它还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与气节!谁藐视它,就是在藐视我们民族。”
他深知,黄河既是孕育文明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曾给百姓带来无数苦难的“问题河”。
历史上, 黄河 “善淤、善决、善徙”,每一次决堤都会淹没万亩良田,夺走无数生命,留下“十年九灾”的惨痛记忆。
在他心中,征服黄河,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炫耀 ,而是让黄河变害为利、守护亿万百姓的庄严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他便将水利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提出“治国先治水”的理念。
而黄河的治理,始终是他心中的重中之重。
1952年10月,他专门抽出半个月时间,沿黄河视察近千里——从河南兰考到山东济南,每到一处,都要登上堤坝查看险情,走进村庄询问百姓水患之苦。
在郑州黄河岸边,他望着滔滔河水对工作人员说: “历代王朝都想治理黄河,可都没治好,咱们共产党不一样,咱们要让黄河彻底安澜,让沿岸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这次视察中,他还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构想。
当时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多,他指着黄河水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要是能借点水过来就好了。”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初雏形。
为摸清黄河“脾气”,他多次邀请水利专家到中南海座谈。
当专家提出 “治理黄河先治沙,治沙先治黄土高原”时,他深以为然,当即指示: “要组织群众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修梯田,减少泥沙流入黄河。”
此后,黄土高原掀起水土保持热潮,无数群众扛着树苗上山,拿着锄头修田,为黄河下游安澜打下坚实基础。
在他的推动下,黄河治理工程紧锣密鼓推进。
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这是新中国在黄河上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兼具防洪、发电、灌溉功能。
1958年,花园口水利枢纽动工,进一步加固下游防洪屏障。
与此同时,数百万民工参与黄河大堤加固,将昔日薄弱的土堤筑成坚固的“水上长城”。每一项工程推进,他都亲自过问,遇到技术难题便组织全国专家会诊, 始终把“造福百姓”放在首位。

正是这份对人民的责任,让他在个人渴望与国家使命间做出坚定选择。
他两次放弃横渡计划,并非不愿,而是深知 “黄河未安澜,百姓仍有忧”,自己不能因个人志趣分散治水精力,更不能让群众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他未能畅游黄河, 却用一生推动黄河从“害河”向“利河”转变,这份担当,远比一次横渡更有分量。
如今, 黄河安澜已成常态,南水北调滋养北方大地,沿岸百姓安居乐业。
当我们站在黄河岸边,看到的不仅是奔腾的河水,更是 一位伟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之心。

那些虚构的传闻终将消散,而毛泽东与黄河的故事—— 那份对母亲河的眷恋、对人民的牵挂、对使命的坚守,将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5 天前 |只看该作者
燕呢窗花纸墨趣,风过屏梅笔砚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5 22:25 , Processed in 0.0079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