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银行存款3个“新套路”?已有不少人“中招”,老年人注意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9 05:42: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银行存款3个“新套路”?已有不少人“中招”,老年人注意了                                                                       2025-09-09 02:36                                        

发布于:天津市
   
警钟长鸣:揭秘电信诈骗新套路,守护长辈“养老钱”
上个月,我接到一位粉丝老张打来的电话,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我的40万存款不见了……” 原来,一条声称银行卡需升级的短信,引导他点击链接,填入了银行卡号和密码。第二天,这笔陪伴他多年的积蓄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并非孤例。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统计数据,全国金融诈骗案件同比激增21.3%,其中,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案件占比高达36.7%,触目惊心。为何诈骗分子总是偏爱将目光锁定在老年人身上?他们又有哪些层出不穷的银行存款诈骗新花招?今天,我将为大家深度揭秘当前最为普遍的三种银行存款诈骗套路。
第一种:高息诱惑下的陷阱——“高息揽储”
“年化收益率8%的定期存款”、“一年期存款收益率高达10%”——诸如此类极具煽动性的广告语,对许多渴望财富增值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致命的诱惑。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中国工商银行最新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1.75%,即便是大额存单,年利率也难以突破2.05%。一旦有人承诺的回报率远超这一范畴,那么,背后隐藏的骗局几率便极有可能高达九成以上。
2025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成功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6亿元的特大高息揽储诈骗案。在此案中,犯罪团伙冒充某知名银行的内部员工,巧舌如簧地许诺高达8%的年化收益率,成功诓骗了上千名老年人。为了增加欺骗性,这些“内部员工”甚至会提供伪造的银行工作证,并煞有介事地将老人带到真实银行网点附近进行“洽谈”,以此来营造一种极强的信任感。
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侦破高息揽储类诈骗案件1836起,涉案总金额高达14.3亿元,平均每起案件的损失金额接近78万元。
第二种:伪装成“关怀”的暗流——“虚假短信、电话诈骗”
“您的银行卡需要升级”、“您的账户存在安全风险”——这些看似善意的提示,往往出自自称“银行客服”的陌生来电或短信。他们会步步为营,要求用户点击不明链接或按照指示进行操作,殊不知,链接背后隐藏的便是精心设计的“钓鱼网站”。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电信网络诈骗趋势报告》指出,钓鱼短信链接数量同比大幅增长34.6%,其中,冒充银行的短信更是占据了43.2%的最高比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钓鱼短信往往带有用户精确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末四位等,其高度的个性化设计极具迷惑性,让受害者防不胜防。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全国共拦截了高达17.3亿条钓鱼短信,并成功冻结了5.2万个涉案账户。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超过6万名老年人因此遭受经济损失,平均每人损失高达3.6万元。
在2025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了一起重大案件。该犯罪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个人信息,精准锁定60岁以上、拥有大额存款的老年人,并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发送钓鱼短信。仅用半年的时间,该团伙就涉案金额超过3000万元。
第三种:披着“金融外衣”的欺诈——“假理财产品”
“银行内部理财产品”、“限时特供理财”、“国家支持的养老保障金”——这类诈骗往往借助银行的信誉,大肆推销所谓的“内部专享理财产品”,其本质却是非法集资或庞氏骗局。
2025年4月,上海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公安部门,成功打掉了一个冒充某国有银行推销养老理财产品的犯罪团伙。该团伙租用写字楼,并将其装修成银行VIP理财中心的模样,聘请所谓的“理财顾问”,专门向老年人推销承诺年化收益率高达6%的“特供理财”。短短三个月内,已有217名老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4.7亿元。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现此类假理财诈骗案件2417起,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受害者占比高达72.6%。
为何老年人屡屡成为诈骗分子的“心头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6亿,占总人口的21%。如此庞大的群体,为何会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首先,老年人拥有相对稳定的养老金和日积月累的积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5》表明,我国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已达3850元,城市退休家庭的平均积蓄更是高达38.6万元。这笔可观的财富,自然吸引了不法分子的觊觎。
其次,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只有27.3%的人能够准确识别常见的电信诈骗。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许多老年人对层出不穷的新型诈骗手段,存在认知上的滞后。
第三,许多老年人独自居住或仅与配偶同住,缺乏及时有效的提醒和阻止。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独居和空巢比例已高达47.8%,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信息孤岛,也更难获得外界的帮助。
防范于未“骗”:构筑老年人金融安全“防火墙”
面对这些狡猾的诈骗套路,我们应如何有效防范?

牢记正规银行利率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5年各大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如下:活期0.2%,三个月1.1%,半年1.3%,一年1.75%,两年2.25%,三年2.75%。即使是大额存单,利率最高也仅会上浮至基准利率的55%。任何远超此范围的承诺,都应提高十二分警惕。
银行绝不会通过短信、电话索取敏感信息: 正规银行绝不会通过短信或电话要求客户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密码或进行转账操作。如收到此类信息,请务必直接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如95588、95566等)进行核实。
业务办理务必选择官方渠道: 任何存款、理财业务,都应严格通过银行官方APP、官网或前往实体网点办理。切勿轻信所谓的“内部员工”或“特殊渠道”。
辨别理财产品,牢记“三问”: 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务必询问清楚:谁是发行方?钱款最终流向何处?如何保障本金安全? 正规的金融产品都能清晰明确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建立家庭防诈“联防机制”: 子女应定期与家中老人沟通金融知识,并建立一项重要的家庭共识:对于大额资金的操作,必须经过家庭成员的共同确认。
工信部在2025年7月发布的《提升老年人防诈能力行动计划》中,明确鼓励家庭建立大额资金动态提醒机制。银行也可在老人授权的情况下,对超过5000元的大额转账,向其指定的亲属发送提醒。
多家主流银行也已积极行动,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爱心驿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的金融咨询和防诈骗宣传。
中国建设银行 推出了“智慧养老助手”APP,该APP拥有大字体界面、语音操作功能,并内置了贴心的防诈骗提醒。
中国农业银行 设立了“养老金客户绿色通道”,为65岁以上客户提供专属服务窗口和细致的防诈骗指导。
央行的数据显示,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老年人金融诈骗案件环比下降了8.3%。尽管如此,案件的绝对数量仍然较高,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警惕,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回首这场与骗局的博弈,最核心的制胜法宝便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正规银行从不提供超乎寻常的高收益,更不会要求客户通过短信链接来操作账户。面对诱惑,多一分审慎的怀疑,少一分贪婪的冲动,便能规避绝大多数的陷阱。
我在一次采访中,曾遇到一位资深的防诈专家。他曾说:“老年人的钱,是对子女最好的防诈保护伞。”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于:子女越是关心父母的财务状况,越是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防诈骗知识,父母就越不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子女都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为父母普及防诈骗知识,共同守护他们安享晚年的美好时光。
您身边是否也曾发生过类似的诈骗案例?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让更多人提高警惕。如果您有其他的防诈经验,也请不吝赐教,让我们携手共筑一道坚实的防线,共同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
温馨提示: 本文所有数据、案例、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作者本意并非针对、影射任何现实中的国家、政体、组织、种族或个人。文中引用的数据、理论考证亦基于网络资料。作者不代表赞同文中提及的法律法规、规则、观点、行为,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官方通告为准。作者对因本文内容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10-2 09:16:59 |只看该作者
尊敬老人,
不仅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
更重要的,
是对老人精神上的关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3 16:34 , Processed in 0.00909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