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忆知青岁月:在新疆住“地窝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11:55: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回忆知青岁月:在新疆住“地窝子”                         

2025-10-01 19:47                                        

发布于:天津市
   
         电视剧《人世间》中有这样一幕:周家的女儿周蓉被下放到贵州山区,她与一位自己仰慕的诗人结婚,但两人的“家”却只是一个天然山洞。这段剧情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许多知青的生活场景。1966年,来自天津的胡玉祥先生同样被下放,来到新疆北屯,成为一名兵团知青。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胡玉祥所在连队被派往戈壁滩开挖水渠。荒凉的环境没有房子,他们只能挖“地窝子”作为住所。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深约2.5米、宽3.5米、长7米的大坑,再用粗树干架檩条,细树枝做椽子,上面铺苇把子和麦草,最后盖上一层碎土,再糊上厚厚的草泥。顶部必须留一个天窗通风透气。内部还要砌一面半人高的“火墙”,既能烧火做饭,又能取暖、烤衣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地窝子”既可以作为单身知青的集体宿舍,也能作为夫妻的新房。刚到工地时,胡玉祥与大家住在一起,后来爱人也来到工地,两人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窝子”。连队会分给他们一副床板,这就算是新婚夫妇的“新居”。简陋却温馨。  

和电视剧中周蓉把山洞改成教室一样,胡玉祥也曾把“地窝子”当作课堂,为随父母在工地的孩子们讲授小学一至六年级课程。同时,他还组织大家排练《长征组歌》,让歌声在地下回荡,成为艰苦生活中最亮丽的色彩。  虽然条件艰苦,但“地窝子”承载了许多温暖的记忆。每天劳作后,夫妻俩回到“地窝子”生火做饭,烘干被雨雪打湿的衣物和毡靴。休息日,他们会到远处拾柴、钓鱼,在大漠戈壁中寻得片刻的舒展与惬意。  

如今,那些“地窝子”早已不复存在,但在胡玉祥先生心里,它们不仅是青春的见证,也是大美新疆留给他最深刻、最真切的记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5 03:17 , Processed in 0.0077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