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和林总分歧的由来与演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5 17:38: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和林总分歧的由来与演变                                      2025-10-15 06:46                                        

发布于:山西省
   
毛主席与林总的关系,是我国现代史上一段极具戏剧性与悲剧性的篇章。
二人从并肩作战的战友,到政见上的分歧,再到最终走向彻底决裂,无不反映出个人之间的权利博弈。
林总自井冈山时期起便追随毛主席,是其军事上的得力干将之一。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林总在东北战场的表现尤为突出,深得毛主席的信任。
在辽沈战役中,尽管两人在战略部署上存在分歧,但毛主席仍多次采纳林总的意见,表现出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与倚重。
不过,也从那时起,两人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为以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一、报告起草之争1969年2月,毛主席让林总作口头报告,不要求事先成稿,若需发表就用记录稿。
林总当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最好还是写好稿子,让特殊小组成员写稿,毛主席同意后,决定由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组成小组起草。
2月林总召集三人开会,先由陈伯达动笔,3月中旬才写出部分初稿。
九大召开在即,毛主席改由康生、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张、姚一个多星期就拿出了全部初稿。
陈伯达不甘心,加班加点也拿出了初稿,但最终高层碰头会只讨论了张、姚稿子。
毛主席对张、姚的文稿做了较大内容的修改,也做出了具体批示,而对陈伯达的稿子连信封都没拆。

陈伯达在讨论张、姚稿子时激动抨击,会上争论激烈。
毛主席当时称可考虑加进陈伯达意见,最后陈伯达表示同意张、姚的稿子,毛主席却表示他可以不同意。
那一系列言行让作为“接班人”的林总耿耿于怀。
林总对毛主席没采纳陈伯达稿子很生气,毕竟陈伯达当时已经站队林总,和林总的关系不一般。
后来林总问秘书两份稿子哪个好,秘书也不知如何回答,林总于是轻蔑地说道:
“不要相信那些大秀才”,很明显对毛主席的做法有些不大赞同。
最后稿子定稿后,林总一眼都没看,等到开会时,一直拿着稿子念,情绪低落,有气无力,很明显有着针对的意味。

二、在国际战略上的分歧1969年2月19 日、3月22日和 4月19 日,毛主席三次要陈毅等四位老总研究国际问题。
当时九大报告谴责苏联篇幅几倍于抨击美国,认为要做好美苏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
林总当时主张发动世界农村包围世界城市的人民战争,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
但毛主席认为仍有再研究必要,周公也要求不要有框框,及时修改看法和结论。
九大后,四位老帅讨论认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在当时的环境下,针对我们的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战争一时也不会发生,最后建议利用美苏矛盾举行中美高级会谈,打通中美关系。
毛主席同意,认为国际上两大阶级对抗集中表现为中苏美三大力量斗争,美苏均以中国为敌又互相为敌。

中国可利用美苏矛盾打开中美关系僵局,抵制苏联威胁,毅然决定调整外交战略。
对于是否允许美国从越南脱身及消耗美国力量,林总和毛主席持有不同的看法。
林总认为面对强大的美国,越南的办法就是“熬”。
1971年7月基辛格结束中国之行后,林总亲信黄永胜还警告人们低估美国威胁是危险的。“9.13”事件后,毛主席接见越南外宾时称过去党内意见不统一,自己劝越南要集中兵力打大仗,否则谈判桌上得不到好结果。
国内外学者认为林总和毛主席在国际战略上分歧的核心和实质是“接班人”问题。
在国内政策即将调整、乱象压力减轻的情况下,林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赞成缓和中美关系、不支持美国从越南脱身政策。

三、关于军队领导权的分歧林总集团在特殊运动中凭借其地位和权力,通过拉山头、搞宗派培植亲信,在军队各要害部门安置可靠之人。
1969 年林总让亲信掌控军队权力,九大时黄、吴、叶、李、邱进入高层并把持军委办事组。
那时起,林总集团可以说已经事实控制了军委领导权。
1969年10月18 日,林总从北京疏散到苏州的第二天下午,叫秘书给黄永胜打电话。
口授六条电话内容,大意是苏联代表团将访京,要提高警惕,防止苏联突然袭击,全军各部队立即疏散等。
当晚秘书将指示传给黄永胜,黄永胜布置阎仲川向下传达,阎仲川整理修改后定名为“第一个号令”向全军传达。
当时叶群只让秘书向黄永胜传话,向毛主席等领导人请示报告的事由她办理。

直到19日,叶群才以“电话记录传阅件”向毛主席等报送,毛主席阅后即在烟灰缸里付之一炬。
此号令使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全国许多大中城市进行防空演习和紧急疏散人口。
直到 1970年4月24 日才允许疏散的部队和重型装备逐步返回营区。
事后,“第一个号令”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警觉,周公也对黄永胜事先未报告提出了批评。
还有,1970年7月起草纪念“八一”建军节社论时,陈伯达与张春桥就人民解放军缔造者和指挥者的表述发生争论。
陈伯达主张去掉“直接指挥”前面的“毛主席和”四个字,张春桥主张不改,康生认为新提法不易译成外文。
7月29日周公请示毛主席,毛主席让汪东兴代其圈去原稿中“毛主席和”四个字,但内心极为不满。

此后,毛主席对该事件一直耿耿于怀,1971年南巡时多次谈到此事,还认为缔造者、领导者不能指挥是不对的。
毛主席与林总关系的决裂,大约发生在纠结二中全会后。
会议上,林总为了自身的目的,要求设立主席一职,毛主席当众拒绝了,并表示国家主席的事以后不要再提。
说,自己不当,也劝林总不要当。
此后,毛主席开始逐渐削弱林总集团势力,态度不断动摇。
1971年夏,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8 月14日至9月12 日,毛主席南巡谈话中批评了林总等人,林总探知谈话内容后,意识到毛主席将自己放在了对立位置。
林总一伙不甘心失败,重新考虑夺取最高权力方式,阴谋策动武装夺权。

9月8日林总下达武装行动手令,但毛主席突然改变行程,于9月12日安全回到北京。
谋杀计划失败后,林总于13日登机强行起飞出逃,途中机毁人亡。
“9.13事件”后,毛主席也开始重新审视特殊时期运动,对其中一些过激的做法进行了纠正和修正。
读者们,关于“毛主席与林总的分歧”,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5:14 , Processed in 0.0074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