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宋学义,转业后放弃做官,隐姓埋名甘做农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宋学义,转业后放弃做官,隐姓埋名甘做农民                                                                      2025-10-29 14:15                                        

发布于:天津市
   
         1951年,河北省保定市西部的狼牙山棋盘坨主峰上,站着两位年迈的老人。他们默默注视着眼前已经变成乱石堆的三烈士塔,眼神充满悲痛。一位老人从怀里拿出供品,点燃纸钱,看着它们在火光中飘散消失。突然,这位老人忍不住痛哭起来,他对着自己已故的战友低声说道:“马班长!胡德林,胡福才!我来看你们了,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你们知道吗……”老人泪如泉涌,痛苦至极。眼看太阳就要落山,另一位老人不断劝慰他,最终他才慢慢止住了哭声。两人互相搀扶着站起,朝着烈士们三鞠躬,含泪离开了。
这位老人,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唯一幸存者——宋学义。宋学义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年少时就开始做童工,家庭虽然努力奋斗,但依旧生活拮据。1939年,21岁的宋学义在济源乞讨时遇到了抗日游击队。他看到日军对祖国的破坏,以及自己家破人亡的惨痛经历,决定投身抗日事业。他加入部队,参加了数十次战斗。
顽强抗敌,宁死不屈  
1941年9月,日伪军发动了对狼牙山的扫荡,约3000余人进攻。山上有我方人员和百姓共计2万余人,但能参战的只有200多名战士。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得知消息后,迅速决定让外围部队进行佯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主力前去支援。趁此机会,山上的我方人员和百姓迅速撤离,7连负责掩护。
面对500名敌军的进攻,7连的战士们凭借狼牙山的地形与敌人周旋,但由于人数不足,伤亡惨重。连长刘福山受重伤,二班和机枪班的几乎所有战士都牺牲了。为了让更多战士能够撤离,六班的五名战士,班长马宝玉带领大家主动承担起掩护任务。他们将敌人引上悬崖顶峰,只为给其他人争取更多撤离时间。战斗到最后一刻,手中的子弹打光后,他们用石头与敌人拼搏,直到石头也用尽。五名战士在最后的绝望中,宁愿跳下悬崖,也不愿投降。
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三人英勇跳崖,壮烈牺牲。葛振林与宋学义两人则因被树枝卡住,才得以生还。两人之后被救回并送往野战医院治疗,虽然伤势严重,仍被授予了“勇敢顽强”奖章。伤愈后,宋学义被送往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但由于伤病严重,他于1943年提前离开。此后,宋学义被派往河北省满城县担任副连长,但在一次战斗中再次受伤,最终离开部队,转业回到河北易县,成为村农会主席。
1947年,宋学义和妻子李桂荣一起回到老家沁阳县北孔村生活。但他从未提及自己在狼牙山的战斗,对妻子也三番五次叮嘱不要提起此事。他总是说:“日本刚投降,解放战争正打得紧,我们应该专心搞好生产,支援前线。”

家中简陋,但心系他人  
就这样,宋学义在1951年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没有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英雄。1951年,组织决定召开全国老军人和烈属代表大会,既是为了让后人从中汲取感悟,也希望能让这些英雄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由于战时很多资料不全,许多战士的信息不完整,有的甚至使用假名,给寻找这些革命英雄带来了困难。组织开展了寻找英雄的行动,宋学义也在其中。得知他是沁阳县人,县政府迅速派人核实情况。
工作人员来到了北孔村,打着残疾军人登记的名义询问村民,很快就找到了宋学义的家。此时的家已经破旧不堪,墙壁斑驳,房屋倾斜。宋学义的亲人曾在日军占领沁阳期间惨遭杀害,家也被烧毁。为了保留日军侵略的证据,宋学义拒绝了乡亲们的帮忙,自己用一些旧瓦片和庙里的残材修复了这间破屋。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他本打算修整,但一直忙于工作,家中也没有得到修理。
宋学义的妻子李桂荣迎接了工作人员,而村民带着他们进入了这座简陋的房子。工作人员看到破旧的木床、简陋的桌椅以及被雨水侵蚀的墙面,心中不禁一阵愕然。李桂荣解释道,土改时确实分配了更好的家具和房屋,但宋学义始终不愿意接受,他总说:“我是农会干部,又是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让更有用的人家得到这些好东西。”
李桂荣曾建议他修修房子,但宋学义总是专注于工作,未曾顾及过自己的家。工作人员见到宋学义后,发现他穿着一双露着脚趾的鞋,身体略显佝偻,虽然年纪不大,但由于伤病影响,走路并不便捷。工作人员向他询问伤残情况时,宋学义始终回避关于战斗的事,显得不愿多谈。

最终,李桂荣将宋学义的事情告诉了工作人员,并拿出了他那枚珍贵的勋章,工作人员这才确认了他的身份。宋学义感慨地说:“一个人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功劳,拿它当作资本,那就算活着,思想早已死了。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才是最值得赞扬的人。”
不求帮助,只想改善家乡  

工作人员问宋学义是否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时,宋学义却回答:“我生活上没有困难,不需要给国家添麻烦。”他唯一提出的要求是希望能派县里的水利技术员来解决村里的水利问题,改善土地盐碱的困境。
在河北省委的帮助下,宋学义一家人被安排到了保定,并提供了工作机会。组织希望他能留在保定,但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几天后,宋学义决定回到北孔村,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家乡依旧贫困,决定带领乡亲们改变村里的面貌。
北孔村一直贫困的原因在于频繁的洪水侵袭以及盐碱地问题。在县里的水利技术员的帮助下,宋学义带领村民们挖掘河道,解决了排水问题。他不顾自己腰伤的困扰,亲自参与一线工作,时常忍受着剧痛。村民们才得知,他的腰伤十分严重,常年佩戴着钢板支撑。

到1959年,经过宋学义的努力,村里修建了三条排涝河,水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村民的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同年,宋学义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的庆祝活动,还得以与毛主席见面。此后,他继续为改善家乡的生活条件而努力。到了1970年,他向县里申请了一封介绍信,带着村民们希望能换取一台拖拉机。此时的宋学义已经消瘦,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依旧心系家乡,牵挂村民的生活。
这也成为了宋学义最后的心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3 03:04 , Processed in 0.0074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