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北农民8元卖掉家里的水瓢,看到器身的铭文后,专家:无价之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河北农民8元卖掉家里的水瓢,看到器身的铭文后,专家:无价之宝                                                                  2025-10-29 14:21                                        

发布于:天津市
   
         我们知道,文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的材质上,更多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铁器和铜器铸造的文物并不一定就比金银做的文物便宜或者不值钱。不过,很多人如果不是文物方面的专家,看到文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材质来判断其价值,那些看起来普通、朴实无华的文物,常常会被认为是不值钱的东西。

其实,很多珍贵的文物就被普通人误当成了生活中的器具。例如,1957年,太平庄的一位农民殷思义在自己田里犁地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鹰鼎。但因为殷思义对文物不了解,他把陶鹰鼎当作了鸡食盆,差点把这件宝贵的文物毁掉。

幸运的是,当时有两名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到当地考察,他们发现了这个看似普通的“鸡食盆”与众不同。经过与殷思义的商议后,他们将陶鹰鼎带回了北京,最后这件陶鹰鼎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且未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河北满城陵山也有类似的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来自满城陵山的老农,在自家劳作时挖出一个像“水瓢”的物件。当时,这个老农家里正好缺一个水瓢,所以他便将这个物品带回家使用,结果用了整整二十年。

直到后来,文物部门开始在民间回收文物,这位老农才想起自己的“水瓢”似乎与众不同,于是便将它交给了专家鉴定。专家与老农商量后,用8块钱买下了这个“水瓢”。在那个年代,8块钱已经能买不少水瓢了。
专家随后将这件不明物品带回博物馆进行仔细鉴定。通过对“水瓢”上的铭文分析,揭示了它的真正身份。铭文上写着:“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琊;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一共22个字。
“上林”指的是汉武帝刘彻时期修建的上林苑,这是秦汉时期的宫苑之一;“共府”则是供应粮食的仓库;“初元三年”即公元前46年,属于汉元帝时期的年份;“受琅琊”意味着接受琅琊郡的贡品;“容一升,重斤二两”则描述了这个器具的容量和重量;“工师骏造”是说明这件物品的制造者。

通过这些铭文,专家确认这件物品并非水瓢,而是古代的量器。虽然它在古代可能并不算什么特别重要的物品,但由于年代久远,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不易,而它上面的铭文雕刻也非常精美。

经过鉴定后,专家将这件文物定为一级文物,视为无价之宝,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西汉上林共府铜升”。如今,这件文物被保存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供每一位游客欣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5:31 , Processed in 0.0080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