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兵马俑中发现一把剑,究竟用什么制成说法不一,如今难以复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兵马俑中发现一把剑,究竟用什么制成说法不一,如今难以复制                                                                                2025-11-01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秦始皇陵(也叫骊山陵)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尤其是如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陪葬的墓地,数以万计的陶俑组成的军阵,气势恢宏,足以让世人震撼。设想一下,若未来骊山陵的真正秘密被揭开,可能会引起更大的轰动。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过有关兵马俑的几个谜团,并简要列出了三大尚未解开的疑问。在这里,我也想对读者提出的一些争议做些解释和澄清。

兵马俑的发现中,有一项特别引人关注的高科技武器——秦弩,它是秦国弓箭阵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声名显赫。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兵马俑中的秦弩射程竟然能达到几公里,这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许多人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开玩笑地说:二营长,把意大利炮给拉上来!这也体现了读者们的细心,因为大家往往会把现代的火器射程与古代冷兵器做对比。例如,近代的大型炮火有效射程也只有900米左右。因此,很多读者难以接受秦弩能射程几公里的说法,毕竟它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怎么可能比现代的巨炮还远?从古代文献来看,箭射百步被认为是古代弓箭的射程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一般弓箭的射程大约为半公里。而根据三国时期吕布的辕门射戟记录,这一距离可达150到200步,约等于1公里以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射程指的是有效射程,即箭矢能发挥最大威力的距离,而实际发射距离可能更远。至于秦弩射程较远,除了弓弩本身的精巧设计外,它比其他国家的弓弩更具优势。尽管如此,秦弩仍然属于冷兵器时代,其射程自然无法与现代火箭弹的几十公里相比。归根结底,秦弩射程能达到一二公里,而真正发挥威力的距离,可能也就百步之遥。对此解释的不足,是我的失误,特此补充。

此外,另一项争议是兵马俑中有一把看似被压弯了2000年,仍能自行复原的铁剑。许多读者指出,这应该是青铜剑,而不是铁剑,理由很简单:秦朝时期正值战国时代,青铜器盛行,铁器的使用尚未普及。所以,不少人认为这应该是青铜剑而非铁剑。这一观点确实有道理,因为战国时期青铜器广泛应用,但我要澄清的是,兵马俑中发现的确实是一把铁剑。在战国时期,青铜器虽然占主流,但铁器已经出现并逐渐普及,甚至在汉代,铁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汉军征战匈奴时,铁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铜是由紫铜和锡或铅合金制成,硬度较高,但几乎没有韧性,因此青铜剑如果受压,很容易断裂。而铁剑则不同,它具有硬度和韧性,能在压力下弯曲,并且具备自我恢复的能力。至于这把铁剑能在2000年后自行复原,现今尚无完美的科学解释。只能说,古人早已有超越现代人想象的智慧,甚至是今天的技术也难以复制这一奇迹。

兵马俑仍有许多谜团,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数万陶俑的铠甲非常简陋,尤其是所有的秦军俑都没有佩戴头盔。这个现象显得不太合逻辑,因为秦军是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他们的装备本应更加精良。许多人会提出疑问,历代反抗势力中,确实有一些并不具备精良武器甚至没有铠甲的情况。那么,为什么秦军的兵马俑却如此简陋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有时反抗势力没有精良武器,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得到民心,士兵甚至不愿打仗。而基层的反抗者可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过鲜血和牺牲才最终换来了胜利。但无论如何,士兵的装备和军队的战斗力是成正比的,兵马俑的简陋装备不符合历史记载,一度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感到困惑。直到1975年,湖北又发现了一座古墓,才解开了这个谜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1100多片竹简,这些竹简是墓主生前的记录,墓主是一位2000年前秦国的军法官,名叫喜。

他曾多次随秦军征战,对秦军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这些竹简中,有一篇记录了一个刑事案件。案件描述了两名士兵因争夺敌人的头颅而发生激烈斗争,这从侧面揭示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士兵不佩戴头盔。原来,秦国当时实行法家治国,军法严厉,奖励丰厚。士兵如果能够斩敌一人,就能获得爵位或土地等丰厚奖励。如此丰厚的奖励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欲望,但沉重的铠甲却成了他们的负担。尤其是头盔,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仅不方便,甚至会妨碍视线,影响生死存亡。因此,兵马俑的士兵不佩戴头盔,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真实写照。另外,秦军士兵的勇猛并非源于天然的胆略,而是与他们在战前的酒饮习惯有关。战场上的秦军士兵,常常在喝醉之后才敢上阵,或许这也是酒壮英雄胆的古老写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11:49 , Processed in 0.0076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