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谁来定义所谓的好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由谁来定义所谓的好诗?                                                        2025-10-28 15:47                                        

发布于:河北省
   
                                    

有人读到某一首诗,认为诗写得不错,算是一首好诗,就要珍藏起来。似乎他可以定义好诗,当然别人无从干涉。即便他认为的好诗是一首打油诗,根本没什么出色的地方,也体现他定义的自由,别人也无从干涉。当然还有公认的好诗,但这种公认并非真的每个人都认可,也有人认为不好。那么到底由谁来定义所谓的好诗?

在古代,写诗的人一定有知识,有文化。权贵把持了知识和文化,形成了垄断的优势,甚至从小就要认真学习,长大后就可以做官。隋唐以前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士族门阀把控了官场资源,可以实现权力和财富的世袭。他们会写诗作词,互相酬唱,其实就是互相吹捧,提高知名度。民间的书生想要进入权贵阶层,就要到权贵家里做门客,为权贵出谋划策,立功之后才可以接受封赏。他们当然也会写诗作词,会著书立说,会写一些文章流传,但这样的才干并非能获得功名利禄,只有为权贵做出贡献,才可以获得功名利禄。当时的诗文不值钱,只能算是权贵吟风弄月的工具和歌功颂德的手段。民间也有诗文,但大多粗俗,语言朴野,虽然有一些清新,但不能登大雅之堂。权贵把持了高雅文学的话语权,就可以发展诗律和诗艺,完全定义好诗。他们认为的好诗只是他们这个阶层共同认识的结果,却并不一定被老百姓接受,因为很多老百姓都是农民,没知识,没文化,读不懂权贵写的好诗。倘若农民听到了田野间的呼喊,即便没什么内容,他们也认为是好诗;听到了鸟的鸣叫,认为是好诗,听到了山间泉水的潺潺声,认为是好诗;看到了春天百花盛开的田野,认为是好诗。他们没有知识和文化,读不懂权贵写的所谓好诗,只能用诗人的眼光或者说用纯粹艺术化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而他们又不懂艺术,只能算是胡思乱想,却怡然自得,知足常乐。

农民们没有接触到权贵认为的好诗,而权贵认为的好诗也只是在他们的阶层流传,而不会在民间流传。权贵垄断了文学的话语权,会往精致化方向发展,最终把很多诗歌弄得高贵典雅,即便脱离了地气,也仍然要作下去,甚至形成一定的作诗规范。天才型诗人写的诗歌往往具有行云流水的特征,一气呵成,让读者感觉非常痛快。而苦吟派诗人写的诗并没有那么痛快,字斟句酌,无懈可击,却没有弄成行云流水般的状态。虽然苦吟诗派写诗更注重理性,当然也不能排除感性,却往往弄得雕琢过度,失去了活泼的气质。权贵写诗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让诗歌走向了高雅化,却忽略了诗歌贴近民间,贴近地气的气质。权贵定义的好诗只是他们认为的好诗,农民却读不懂,商人可以随声附和。好诗流传下去,就会形成一定的范本,后代诗人作诗就要模仿这样的范本,最终形成稳定的作诗模式。按照这样的模式写诗,就等于获得了权贵阶层的承认,而民间老百姓却读不懂。在一定程度上说,权贵定义的好诗就是好诗,而民间老百姓定义的好诗不一定是好诗,很可能比较粗俗,甚至都是大白话,没有文雅的词语运用,也没有高超的修辞技巧,更不会出现苦吟诗派那种字斟句酌的功夫。

诗歌本身是活泼的文体,任何人都可以写,但有名的诗人并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整天种地,不读书,不识字,而读书识字的书生要到权贵门下出谋划策,却不会专心作诗。有了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学生们要专心考试,熟读“四书五经”,甚至倒背如流,却并不专心作诗,因为考试只考写文章,并不考作诗的技巧。民间的诗人写诗,可以写成长卷,送给王公大臣。倘若王公大臣赏识诗人的诗歌,就会举荐诗人,让诗人去做官。这种举荐制度也只存在于唐代,后代的诗人要想做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定义好诗的权力似乎并不是民间诗人的,而是权贵诗人的。权贵中出了诗人,就可以把持诗坛,甚至具备垄断做诗的权利。本来人人都有作诗的权利,看到春花秋月,就可以吟诵一首诗;看到夏虫冬雪,就可以吟诵一首诗;看到春天万物生长,就可以吟诵一首诗;看到秋天百花凋零,落叶满地,也可以吟诵一首诗。但这样的诗并不一定能发表,只能算是陶冶性情的东西。诗歌来源于民间,民间的老百姓在劳动或劳动之余吟诵一首诗歌,只能算是自娱自乐,却并不能发表,而他们只要吟诵出来,传唱出去,就算是发表了,却不能赚钱,只是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甚至可以缓解疲劳。

权贵作诗以后,要发表出去,即便弄成了诗集,也不一定能赚钱,甚至要自费出版。权贵本身不缺钱,平时吟风弄月,怡情遣性,本身就是玩乐,并不指望诗歌赚钱,甚至不知道自己做的诗歌能够流传下去。诗歌是权贵玩的东西,而做科学研究却是底层人干的事。欧洲历史就出现这样的现象,权贵可以玩诗歌,可以学哲学,学绘画,学音乐、钓鱼、游泳,都不能赚钱,但可以陶冶性情,增加人生丰富的体验,而不会像科学家一样整天长在实验室里,整天费尽心力琢磨世界的结构,琢磨某些物质的变化。权贵定义的好诗就是好诗,起码算是高雅的诗歌,也有比较高超的艺术技巧,可以供后代诗人模仿。而民间老百姓定义的好诗,只能算是老百姓这个欣赏水平的人定义的,能够获得很多老百姓的欣赏,却并不一定能获得权贵的欣赏。在权贵眼里,老百姓定义的好诗大多粗俗不堪,不像权贵诗人定义的好诗那样高雅,充满情趣。俗话说:“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好诗如饮甘醇,读坏的诗歌就败坏了胃口,起码降低了艺术鉴赏水平。很多诗人都在写审美的东西,选取的意象都是审美性的,不会选取丑陋的东西。即便诗歌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也仍然会有很多诗人出现,会有很多同类的诗歌出现。其实诗歌可以分为高雅和通俗两个类别,高雅的诗歌有好诗,通俗的诗歌也有好诗,就看诗人怎样定义,诗评家以及文学评论家怎样定义。

最终定义好诗的仍然是权贵,到了现在,定义好诗的是权力和资本,因为好诗可以推广,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而能够推广的所谓好诗都是经过权力系统审核的,也是经过资本运作的,反而不一定是好诗,而那些被遗弃的带讽刺锋芒的诗歌,反而成了体现性灵之作,能够体现作者的性情,也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的风貌,却成了好诗。一般来说,流传下来的诗歌都经过权力系统审核,而能够流传久远代代不衰的诗歌,才是权力系统审核之下的所谓好诗,却也不是绝对的好诗。而那些被排斥在好诗系统以外的诗歌,有很多是好诗,只不过没被权力系统选中,没被资本运作而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5 22:08 , Processed in 0.0075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