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正令她不朽的,是那份坚忍与忠诚,铮铮不屈的风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2:33: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5-12-3 12:35 编辑

林徽因岂止是情种


——为爱国而颠沛流离才是她人生主要内容


现在的文艺青年和影视作品热衷于把林徽因演绎成柔弱的美女、多情的才女,描述为“生得好、长得好、学
得好、嫁得好、干得好的‘五好女性’”,并津津乐道她的感情经历,好像她不曾经历国难家愁。事实上,颠沛流离是林徽因短暂人生的主要内容。她生于1904年,卒于1955年。短短51年间,祖国大地上外敌入侵、百姓流离、政局动乱,而她,始终与国人家人同甘苦、共患难。这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一位建筑师,一位坚忍忠诚的知识分子

王肖潇 田亮 / 文


匆匆赶回北平的林徽因给正在外地的女儿梁再冰写了一封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要顶有决心才好。”

“顶勇敢”的抗战岁月


1937 年夏天,山西五台山区崎岖的路上,出现了一对年轻的夫妻,33岁的林徽因和 36岁的梁思成。当时他们正下决心要找到一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然而,经过上千年的朝代更迭与战火,学者们了解的唐建筑实物只有砖塔结构,没有木结构。日本建筑学界甚至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这深深刺激了这对年轻夫妇。

他们从敦煌壁画中得到启示:唐代佛光寺或存在于五台山地区,于是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走了两天崎岖山路后,正值夕阳西下,他们惊喜地发现,前方一处殿宇沐浴着晚霞的余辉,气度恢弘,屹立于荒凉空寂的苍山中。佛光寺!一行人的兴奋难以言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前回忆说:“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与臭虫堆中摸索测量。”

测绘结束后,林徽因、梁思成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然而就在此时,数百里外的北平,卢沟桥上响起了枪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次山西之行成为林徽因夫妇考察事业的最后一个高峰。

匆匆赶回北平的林徽因给正在外地的女儿梁再冰写了一封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要顶有决心才好。”

1937 年 7 月 29日,北平沦陷,林徽因和梁思成为防不测,连日清点、整理营造学社的研究资料。逃难前,为防止这些珍贵的资料落入日本人之手,他们将其存进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

当时,匆忙逃难的林徽因不会想到,1937年就这样成为一个分水岭。这一年之前的林徽因,是传说中的林徽因:出身名门、事业顺利、婚姻美满、儿女双全。这之后的林徽因,人生是不断的失去:疾病夺走了她的健康,战争让她流离失所、事业中断、失去至亲。

林徽因、梁思成决定南下昆明,但这段路程格外艰难。此时,梁再冰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在困难的旅行中配合默契、应付自如。“譬如打行李,两人合作,动作敏捷熟练,很快就能把一大包被褥枕头打成一个结实的铺盖卷,用油布包好防潮;在外吃饭准备好一小铁盒的酒精棉,将碗筷消毒后再吃。这显然是他们过去到野外考察古建筑时‘练’出来的本事。”

1940年,因为战局所迫,林徽因一家被迫离开昆明,迁徙到四川宜宾的李庄,这里气候阴冷潮湿,对患过肺病的人很不利。在李庄,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居住的房间以木板和竹篾抹泥为墙,老鼠和蛇常常出没其间,木床上的臭虫成群结队。但面对战时大后方的艰苦,梁思成、林徽因从未有丝毫彷徨。梁从诫曾回忆,“母亲这时爱读杜甫、陆游后期的诗词,这并非偶然”,她从中汲取着中国传统读书人的爱国情操。


“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


在李庄的 4年多时间,虽然生活困顿,重病缠身,但林徽因始终相信抗战必会胜利,相信中国建筑研究事业会继续。这种信念极大地帮助了她。在病床上,她开始读书。“妈妈开始很认真地阅读《史记》与《汉书》等古籍并做笔记,这是后来爹爹主持《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不可或缺的。”梁再冰回忆说,“在李庄如豆的灯光下,爹爹和妈妈整理出了他们多年古建筑研究的资料,后来成为中英文版本的《图像中国建筑史》,那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

正是对中国建筑的赤子之心,支撑着他们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说:“战后我
们曾经在中国的西南重逢,他们都已经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

  
01.抗战期间,清华教授们与梁思成家人的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前面的小孩为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与儿子梁从诫。
02.林徽因水彩画《故乡》。

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都摆满了金、红两色的国徽图案,
妈妈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病人。

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一家人终于回到了北平。这一走就是 9年。走时他们都还年轻、健康、漂亮,回
来时却成了苍老、衰弱的病人。在北平复校的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建筑系,聘梁思成为系主任。不久,梁思成应
邀赴美讲学和考察。创办建筑系的工作实际上落在了系里聘请的第一位教师吴良镛以及林徽因身上。她躺在病
床上,全力支持吴良镛的工作,事无巨细,出谋划策,确保开学后第一班学生能正常上课。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他回忆道:“林先生从 1947 年 1月开始授课,讲住宅设
计、装饰等。当时的建筑系设在水利馆二楼,台阶很高,生病的林先生根本上不去,我们就到她家里听她讲课。”

1947年夏天,梁思成回国,决定把建筑系改为营建系。“林先生自然积极地支持、参与这一切。”朱自
煊说:“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同一个事业。我们平常都称他们为‘梁林’。梁先生的图比林先生画得好,
而林先生的文笔比梁先生更流畅,文学味道更浓醇。”

但同时,林徽因的健康状况在恶化。1947年冬天,她接受了摘除受感染的肾脏手术。


“国徽的红色中 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新时期,病情再重也压不住她的工作热情。“国徽的主要设计者是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秦佑国说。国徽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的讨论、修改。当时“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都摆满了金、红两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病人。我常觉得,那国徽中的红色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梁再冰说。在得知设计的国徽通过决议,同意报送的国徽图案时,林徽因已经无法站起来了,当时林徽因体重只有50多斤。”

即使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林徽因还是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毕业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关肇邺回忆说:“林先生不能持笔,需要我帮助她绘图和跑腿。当时,林先生完全靠记忆列出了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林先生的学识极广,谈论问题总是旁征博引而且富有激情。”关肇邺还记得,有一次他把纪念碑上浮雕的线条画得太柔弱了,林徽因看了,幽默地说:“这是乾隆 taste(品位),怎能表现我们的英雄?”

                
03.林徽因手绘古建筑考察地图。
04.国徽图样。  


“不识时务”的主张


当时,北京城的改造正轰轰烈烈地进行。林徽因根据国外许多历史名城被毁的教训,预见到如果对北京城
“就地改造”,把大量现代高层建筑硬塞进这古城的框框,结果一定两败俱伤。这些意见却遭到了批驳。“一座
座古老建筑物被铲除,一处处富有民族特色的王府和充满北京风味的四合院被拆平,有 500 年历史的古城墙,
包括那被多少诗人画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楼和城门,全被判了极刑。”如今,北京的古城墙变成了只有汽车驶过的二环路。

朱自煊说:“原来的天安门广场是一个 T 字形广场,在东西两个门口有两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T字竖的这段叫千步廊,南端有个门,现在是毛主席纪念堂。开国大典的时候,军旗过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都要垂下来。后来就命令将两座门拆掉。梁先生、林先生极力劝阻说:小姐还得有丫鬟陪衬,天安门如果是小姐,旁边就是两个丫鬟,拆掉的话礼仪就没有了。结果两个人挨批了。后来,两座门和千步廊都拆了。好在天安门和故宫的主要地位没变,大格局没动,总体还算成功。”

因为古城改造的分歧,在 1953年 8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大声谴
责道 :“你们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万古人间四月天”


1955 年 4 月 1 日,林徽因走完了 51年的人生路。梁再冰曾回忆母亲临终前与父亲的生离死别 :“1955
年 3 月 31 日晚上,妈妈病危。爹爹拉着妈妈的手放声痛哭。我一生从没有见过爹爹流泪,此时见到他一边哭
一边喃喃不断地说 :‘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时光流逝,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人喜欢把林徽因捧为唯美、浪漫的“民国女神”。但事实上,真正令她不朽的,是那份坚忍与忠诚,是那铮铮不屈的风骨,这才是知识女性的典范。正如朱自煊所言:“讲林先生是才女,是美女,都是外表,最难得的是她的高贵品质,一生都处在逆境中,但从不发牢骚,一直在积极为建筑事业做贡献。”
  

                                                                                         《 环球人物 》(2014 年第 18 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1 16:39 , Processed in 0.00811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