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 其 昌 书 画 特 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5 17:35: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2-5 20:59 编辑

“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   

2016年02月05日 15:06
作者:瀚阳艺术


▲书吕仙诗卷(局部)

▲书辋川诗(局部)


公元1600年暮春,董其昌到宜兴(荆溪)拜访同年进士吴正志(1562-?),并为他书写王维(701-761)《辋川诗》。吴氏为宜兴收藏家,两人交往相当密切频繁。
董其昌收藏过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来也转入吴正志手中,1650年(庚寅年,黄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图为至正十年,即1350年,亦为庚寅年)其子吴洪裕临终前试图烧掉此画,所幸抢救出来。也因为这次“劫难“,现存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卷,一卷被命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另外一卷名为“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此两卷曾在2011年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中共同展出,此为后话。
此册用笔含蓄而凝敛,线条圆厚润泽,却又不失清劲与力度,丰富多变的墨色,反映出运笔的动作与书写节奏,稍微敧侧的结字,让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葑泾访古图


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董其昌与同年顾家明一同归自檇李(嘉兴),遇雨宿于葑泾,检赏古人名迹之余,兴起绘成此图。

▲葑泾访古图(局部),左三为陈继儒的跋


从挚友陈继儒(1558—1639)的跋语得知,董其昌此作融会并再现了他对王维、董源风格的理解。将源自董源(北苑)的披麻皴作疏密安排、浓淡点画的层层堆叠,令画中山石呈现出莹润的质感。前后景环水坡石间,则安置静谧的茅屋与小亭,俨然有王维(右丞)《辋川图》之意趣。

▲夏木垂阴图(局部)


此作是董其昌难得的巨幅作品。画面下半主要由枝伸叶展的耸立双树撑起,与陡然升起又朝画外扭动的中景巨岩,及远景层叠山头,彼此连贯呼应,俨然有擎天之势。另透过山岭坡陀边界、树列、云带、林木枝干的布列,将全图物象交叉成斜向的块状嵌合,形成视觉上紧凑丰盛的合奏。根据题跋,董其昌曾于北京观览吴廷所藏的董源《夏木垂阴》图,从中参悟黄公望山水实脱胎自此。此作力追董源、黄公望两大家,欲与之颉抗的意味鲜明。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藏。十六世纪的70年代后半叶,他开始参与书画鉴赏活动,90年代起着手收藏历代书画名迹。终其一生,董其昌寓目、赏鉴、收藏的书画、法帖多达数百幅,这些作品都是他研习书画、增加学养、丰富胸中丘壑、建构书画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在书迹、画作上的题跋,或辨识真赝,或品评作品优劣, 或叙述源流特色、记载流传经过等,不但为这些作品增色,是研究董其昌书学画论观点重要的参考资料,更提供了他艺术交往和书画收藏的丰富讯息。

▲ 米芾蜀素帖卷(局部)


米芾(1052-1108),字元章,湖北襄阳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书家。此卷为米芾应林希(活动于1068-1100)之请,于珍贵的蜀素上书诗八首。虽写于乌丝织成的界栏中,但行笔飞扬恣肆、神采生动,丝毫不为格式所拘。董其昌盛赞此卷为“如狮之捉象,以全力赴之”。
董其昌在翰林院任职时,先得《蜀素帖》的摹本,万历甲辰年(1604)用所藏的数件名迹和徽州古董商吴廷换得此卷,乙卯(1615)左右此作则转入好友陈巘之手。七十九岁董氏在京再见此卷时,心中则充满无限的感慨。

▲米芾蜀素帖卷(局部)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藏。十六世纪的七十年代后半叶,他开始参与书画鉴赏活动,九十年代起着手收藏历代书画名迹。终其一生,董其昌寓目、赏鉴、收藏的书画、法帖多达数百幅,这些作品都是他研习书画、增加学养、丰富胸中丘壑、建构书画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在书迹、画作上的题跋,或辨识真赝,或品评作品优劣,或叙述源流特色、记载流传经过等,不但为这些作品增色,是研究董其昌书学画论观点重要的参考资料,更提供了他艺术交往和书画收藏的丰富讯息。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卷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江苏常熟人。善书能诗,又擅画山水,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此卷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山川风物,景象或幽远深邃,或清朗开阔。全卷用笔或平缓沉静,或洒脱纵逸,是黄公望晚年的精心杰作。
在黄公望的画作中,董其昌对此卷的评价最高。万历丙申(1596)在友人华中翰的资助下,董氏如愿已偿地购得此卷后,便是一直为他所珍藏,并多次摹写。直到晚年,因家道中落,董其昌不得已才将此卷质押给他同年好友吴正志。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卷黄公望自题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卷董其昌跋


细细阅读两人在“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不难发现黄公望云游山水的道家精神并已料到此卷在历史中将被“巧取豪夺”的命运;与之相较,董其昌的题跋则透出其禅宗思想和“南北宗”论的看法,在董其昌将以王维(摩诘)开山、“一超直入如来池”成为“南宗”,将李思训为鼻祖的山水绘画方式称为“北宗”,提高“南宗” 在绘画史上的地位,认为董源、米芾、倪瓒等的作品,平淡幽真、天机发露,可谓“逸品”。然而,其“南北宗”论更是在告诉今日的画者:“迹者神妙于法之中。 法者流通于迹之外”(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传统绝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美的历程。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董其昌不但是明代后期的艺坛领袖,也是启迪后世无数书画家的一代宗师,他的书画作品与理论都深具启发与创造性。在广泛追索古代名家画作的过程中,提出唐代以来绘画“南北分宗”的历史观,并超越传统的临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对笔墨抽象美感与图像动势的关注,除成就个人独特画风外,也体现对画道的终极追求,“集大成”的主张及风格则引领其后文人画风的转变。书法方面提倡汲古创新的临摹观,偏好典雅秀逸的传统书风。身为晚明书坛的盟主,董其昌也深受清初帝王的喜爱,为有清一代馆阁书家的源头。他同时也精于书画鉴赏,收藏经眼过众多古代书画精品,衍生出独树一帜的书论与画论,与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不断印证,提出的许多艺术观点,至今仍对书画创作与美术史研究影响深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2-5 18:53:51 |只看该作者
欣赏名家名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0 20:26 , Processed in 0.0067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