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荆歌:古玩藏家的鉴宝秘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5:2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荆歌:古玩藏家的鉴宝秘诀                                                                                               2016年03月02日11:39
荆歌


  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一些东西玩,自娱娱人。因而也经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东西是战国的而不是唐代的、清代的呢?”
  他提的问题,就是断代。我们给一件东西断代,依据是什么?也就是他所问的,为什么这个是战国的?断代最靠谱的,就是挖坟。也就是出土资料。那些做田野考古的,发现了一个战国的墓,当然是要确定是战国的,而不是现在为了发展旅游而新建起来的“战国墓”。考古学家对确定无疑的战国墓葬进行发掘,在里面找到了这样的东西。它的材质、型制、纹饰、工艺,都是明确的。确定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些东西,就被带回去继续深入研究,最后,放到博物馆里陈列,让大家共享民族文明文化的璀璨辉煌。同时还会出版相应的专著。这些发掘、研究、陈列、出版,决定了这些特定物件的年代。而这些东西,在其他时代的墓葬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也有这种情况,有人会在一个宋代的墓里发现一个手电筒。那是盗墓的人落下的。宋代的墓里,只能有宋代以前的东西,可以有宋代的东西,也可以有唐代的东西、战国的东西,但是决不会有明清以后的东西。

宋代的铜炉


  考古学提供了标准器,断代就有了依据。许多造假的人,也在享受考古的成果。他们经常会信誓旦旦地说,这个东西绝对好,你去看,某某博物馆里也有,和这个一模一样。他给自己的东西断代,也是依据这个标准,也在标样学范畴之内。
  所以说许多东西,给它断代,总是有依据的。不能随便瞎说。有了出土标准器,其他东西也就都找到了组织,有了身份的确定。可能玩炉子的人都知道,现在要确定一只铜炉是不是真正的大明宣德年制造的,还很困难。因为没有明确的出土。也就是说,至今还没有在一个确凿无疑的明代宣德年间的墓葬中发现一只底款为“大明宣德年制”或者“宣德年制”的铜炉。直到晚清民国初年,铜炉还一直在生产,直到今天,还在生产,底下照样刻“大明宣德年制”。那么又如何来证明你那一只是真正的宣德年的呢?

晚明或清早期的竹刻笔筒


  刚才说了,造假的人也在依照出土标准器造假。那么,判断古物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工艺痕迹了。以今天的制造水平,任何年代的宝贝都可以复制出来。我有一次在南京博物院,听到一个小孩问大人,为什么古代人做的这个锅(她指的是一个青铜器)是国宝呀?她的父亲一本正经地回答她说:“因为现在的人做不出来。”其实他答得也对,所有的古人都已经作古,现在的人当然做不出古时候的东西。问题是技术上要做到古代器物的水平,应该也不是太困难的。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分辨这件东西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汉代的东西,或者明代的东西呢?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无法和古人比手艺。我们的强项是机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要做一件家具,要做到明清那些优秀工匠的水平,那还真不容易。要成为鲁班,那还得有上苍特别的眷顾才行。但我们用现代工具则可以。非常可以,而且兴许会比纯手工做得更好更完美。但是,既然使用现代工具,就一定会在器物上留下工具的痕迹。凭借这些痕迹,经验丰富的人,就能判断这件东西是不是作伪,是不是真正的古代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玉是一种硬度非常高的东西。在史前,新石器时代,要加工玉器,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制作一件非常简单的东西,可能都要花上几年时间。何况有的良渚玉器上,还有那么繁复精美的纹饰,那可能是某个人穷一辈子心力体力才完成的。如果我们今天要仿制这样一件东西,不依赖现代工具,完全像高古先民一样来慢慢磨,细细刻,那肯定是做不到的。一辈子仿这么一件,为什么?谋不到利了,没人愿意干。

西周的红玛瑙珠子


  每一件古代器物,上面都留有大量当时制作时留下的痕迹,包括选材、使用工具,都和现在不同。更为不同的是,时间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所谓皮壳、包浆、风化、侵蚀、光气,各种因素决定了新仿的东西一定是和真正的古物不一样的。仿得再精心,再像,也会露出破绽。
  学习这些,研究这些,有时候就像破案,斗智斗勇,也是其乐无穷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3-2 15:21:27 |只看该作者

揭秘华人首富王健林的百亿收藏帝国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3-2 15:23 编辑

揭秘华人首富王健林的百亿收藏帝国                                                                                               2016年03月02日11:22 苍言  2016年2月24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华人首富易!主!了!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1700亿元的财富首次超过李嘉诚,问鼎全球华人首富。
为什么人人都想嫁王思聪?因为人家那爹才叫“壕”。
  其实知道王健林是首富的人多,知道他是大收藏家的人并不多。“万达在近现代中国画收藏上的地位,跟万达在商业地产中的地位是一样的。”王健林说。万达在银行租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保险(放心保)库,画都放在里面,有人估计,这些画作就价值上百亿元。

  如今,万达的收藏史已经超过20年,其藏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品类之全在国内企业中几乎无人能及。谁能想到,王健林涉足商业的初衷竟是为了收藏,因为“有钱才能玩收藏 ”。


  从个人兴趣到企业收藏,王健林把自己的爱好和他的商业地产一样打造成庞大的帝国,如今万达收藏早已成为万达集团更璀璨的企业名片。庞大的专家收藏团队;亿元拍得毕加索佳作;银行里保险柜里估价上百亿名画;增值了一千倍的藏品;酝酿中的万达国际美术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健林的庞大收藏帝国。

  王健林的收藏宗旨:“有原创性、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家的精品”。
(2013年11月,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王健林1.72亿人民币拿下毕加索名画《两个小孩》)
(2013年11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会,王健林约合人民币1700多万拍下毕加索《戴帽女子》)
(2015年5月,纽约苏富比拍卖会,大连万达集团以204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7亿)买下了莫奈佳作《睡莲池与玫瑰》)

  眼光独到:做收藏非常考验眼光,跟做生意一样

  1970年代还在部队时,王健林在业余时间开始研究字画,慢慢着了迷。

  从1980年代开始,他开始玩收藏,最开始什么都收,后来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开始专注收藏近现代作品。


  早在上世纪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他就敢于下重金,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现金都拿出来,砸在一幅画上。1992年,傅抱石的家人找到王健 林,想以800万的价格出售傅先生的代表作《龙盘虎踞》。 “在当时800万都可以搞房地产了,但是我看了,知道这画以后是绝对不可能再有了。”王健林当即决定下手,800万对他而言也有压力,于是分四期两年付 款,每次200万。王健林说敢于这么做,不是因为看得准,而是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像这种真迹,过了就没有了。”

(傅抱石作品《龙盘虎踞》)
  1990年代后期,王健林花了550万,从日本的一个博物馆买回了李可染最得意的代表作。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这幅画作为礼品赠送给了日 本访问团。当时是周总理亲自交代,让李可染创作了这幅画。因为见证了这段历史,它也曾是日本这家博物馆的中堂画,还是日本唐人馆册子的封面。
李可染作品《漓江胜境图》
  1993年,王健林以14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李苦禅的《五只鹰》。这幅画曾是荣宝斋的中堂画,在荣宝斋挂了几十年。

  最初荣宝斋出价100万,王健林直接加价到140万。“这就是眼光,当市场上出10万,你敢于出50万,他就经不起诱惑了,就卖给你了。”


  王健林说。几年之后,荣宝斋新任总经理来找王健林,使出了各种招式,包括加价回购或者拿别的画作置换,想拿回这幅珍贵的中堂画,但是王健林坚持不卖。

(李苦禅作品《五只鹰》)
  很多人找王健林卖东西,也有不少人来找他买东西。某香港富商曾找过他,买吴冠中最重要的一幅代表作,开价两个多亿。这幅画买来不到9年,已经能 赚2亿,王健林的收藏团队有人心动,但他忍住了。“今天2亿给他,明天2亿就再也拿不回来了。”王健林说,“这不是钱的问题,一个无价之宝它没有了。”后 来他派人去推脱,说这是文物、不能卖出去。
(吴冠中《香山春雪》)
  是酷爱艺术,还是迷恋资产?能够把顶级艺术品留在中国,不管是在政府托管中,还是在私人艺术馆中,都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化腐朽为永恒。
  钟情于“你”:对认可的画家,花起钱来不惜血本
  在王健林的收藏里,吴冠中的作品是最多的,也是他最钟情的。上世纪90年代,当吴冠中还是一个有巨大争议的画家时,王健林就敢不惜巨资,费尽力气买下了流落在国外的几乎所有的吴冠中作品。

  有这样一个的故事:一次王健林带着员工们在广州白云机场贵宾厅内候机,墙上挂着一幅画,王健林认真地端详了半晌,断定这是吴冠中的真迹。他把服务员叫过来,问:“如果贵宾厅起火了,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服务员回答:“第一件事就是抱着这幅画往外跑。”王健林听后非常满意。

2003年,王健林已经拥有吴冠中70多幅藏品,于是决定给吴冠中办个展。
  2004年6月,万达集团参加中法文化年活动,拿出多年收藏的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吴冠中画展,吴冠中个人 画作全球巡回展从法国巴黎开始正式启动。 这次展览开幕时,震动了中法两国艺术界。当地媒体大规模地进行了报道,对中国文化的宣传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月,王健林又将吴冠中画展搬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有人甚至认为,是王健林捧红了吴冠中。


  办画展很烧钱,一次花费就达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但王健林不在乎,对他认可的画家,花起钱来不惜血本。除了吴冠中,一些二线画家也得到了万达的垂青。2006年3月,万达集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杨延文画展,当时万达宣布,参展的70幅杨延文水墨画全部被万达集团收购,耗费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 当年10月,万达计划收购杨延文作品达到120幅。




  2006年8月,万达集团邀集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在大连举办“石齐大型艺术专题研讨及观摩会”。2007年3月,万达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石齐做画展。在万达推动下,石齐的作品仅2006年上半年就拍出120多幅,其作品《罗汉宫》拍出335.5万元高价。


(石齐的作品《罗汉宫》)
(王健林办公室的主墙上,悬挂了一幅尺幅达到90平尺的石齐大画《山水》,这幅画价值已高达2000万人民币)
  王健林买画,既懂艺术,更懂行情。盛名之下,不少人开始编故事,本来不认识王健林,为了卖画,就敢说王健林要收他的画,要给他们办画展了。
  收藏团队:听取专家团的建议和意见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王健林的收藏帝国后面也有一个“艺术收藏智囊团”。
  万达的艺术收藏团队有十来个人,这其中不包括欧洲专家和其他一些重要分项目的专家,负责人是在收藏圈素以传奇与“大嘴”著称的郭庆祥。

  专家顾问团由中欧的专家构成。每当王健林和其团队在研究拿下一幅收藏品时,这个团队和专家顾问团就会开会讨论,整个决策期大概在一个月。最后的决定由王健林亲自审定,但“王健林先生一般会听取专家团的建议和意见”。

  一般情况下,王健林拿下一幅作品的程序是这样的,其团队根据现有的市场行情、画家及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欧洲专家会商,列出收藏名单,然后逐层筛选,列出终选名单,递交王健林审定,整个过程都有专家顾问团参与。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收藏,王健林现在所拥有的书画收藏已达上千幅,而且每年都还在增长。因此,近年来王健林已经很少亲自去买画,而是交给手下的艺 术收藏团队去打理。王健林说: “我以前还有精力,哪里有好画,立马跑去看。现在没时间,肯定要有人帮我打理。但具体收那幅画,还得我自己拍板。”
(收藏界奇人郭庆祥,携巨资杀入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以前瞻性的目光屡屡创出中国现当代书画的市场成交纪录。)
  前面提到的高价拍品《两个小孩》、《戴帽女子》等,就是万达集团的艺术收藏团队提前通过与西方美术史专家,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经过精密的研究和调查,确认其艺术价值后才下手的。
  难能可贵的是,万达这些年来只买画,从未卖过一张。王健林说:“我从来没想过要赚卖画那点儿小钱儿。”
  玩地产,预计2016年将问鼎全球商业地产第一把交椅。玩足球,进退都是中国“第一人”;玩收藏,他看中谁,谁的画价就将飞涨。一年才看一次电 影,却坐拥中国院线最大的山头。就连做公益,都梦想成立中国最大的慈善基金。为什么华人他首富?为什么同样是玩,我们在看热闹,人家在赚钱?答案,不言自 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3 11:39 , Processed in 0.0090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