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7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像是如何“中国化”的?(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0:07: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到美国博物馆里看看 佛像是如何“中国化”的?(图)   

        2016年02月13日 16:56
                   作者:陈洁 许杰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计有七十余尊。依据造像材质的不同,有金铜、石刻、陶瓷及玉木之分。其中以石刻造像居多,时代特征明显,且不乏精品。这些石刻像,除一尊外,原都是芝加哥知名收藏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的旧藏,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佛教艺术最晚至东汉(公元25年-220年)就已在中国流传,四川等地发现的铜钱树和摩崖石刻上都曾找到过佛像。这些佛像的造型风格受犍陀罗佛教艺术(Gandhara,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其佛教艺术是希腊和印度风格融合的产物)的影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亚博)收藏的一座鎏金铜佛坐像可谓是这类早期佛像的代表。该像束发,高肉髻,施禅定印,通肩袈裟,有厚实的U形衣纹。这些皆是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但佛的面相已不是犍陀罗的高鼻深目,而更像北方的蒙古人。这尊佛像也是现存最早有纪年的中国佛像(公元33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从引入到被汉化,在塑造风格上与中国的审美观不断融汇、创新,造就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旧金山亚博收藏的中国佛教造像计有七十余尊。依据造像材质的不同,有金铜、石刻、陶瓷及玉木之分。其中以石刻造像居多,时代特征明显,且不乏精品。本文在此拟选数件石刻造像作一简单介绍。这些石刻像原都是芝加哥知名收藏家布伦戴奇的旧藏,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了亚博。

佛三尊立像,北魏,公元533年

北朝造像碑

4至6世纪的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启蒙和黄金时代,尤以制作精美的北朝造像闻名于世。北魏晚期佛像造型已显成规,表现为躯体趋平板状,线条概括、洗练,又富装饰性,加上长眉、细眼及抿唇微笑的脸相,洋溢着一种既庄严又清秀的审美品味。馆藏的佛三尊立像是这一时期造像碑作品的典范。

佛三尊立像(局部)——中心圈是佛的头光,内有莲花瓣。

石碑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菩萨脚边有护法狮子,现只剩残体。佛和菩萨面相清瘦,身躯修长,头部和手脚近似圆雕,佛装则以高浅浮雕展示不同层次。如佛身上的汉化褒衣博带式袈裟和衣裙脚部重叠衣褶的造型。他们身后是火焰形大背光,上面用减地阳刻和阴刻手法由中心向外画出五个装饰圈。中心圈是佛的头光,内有莲花瓣;旁圈里是过去七佛;再外圈有六身飞天环绕,上部有一人形神兽顶一香炉,飞天或持莲苞、香熏和乐器,姿态飘逸清扬;在此圈的尖头部分又画出第四圈,内含一佛像,禅定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侧胁两个飞天;最外圈是飞动的火焰图案。

佛三尊立像(局部)——最外圈飞动的火焰图案。

五个装饰圈中题材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流畅,为石碑营造了一种佛国世界的极乐氛围。平面的刻画装饰在此不仅是成功的背景陪衬,更和静谧的佛像形成独到的视觉对比。石碑的下方刻有六位供养人,戴官帽盛装翩翩立于华盖之下。他们三人一组,分立左右,面朝正中,内有一人形神兽上顶香炉。

佛三尊立像(局部)——石碑下方的六位供养人。

铭文显示他们多属于赵氏家族。整个石碑题材齐全,装饰技法多样,刻画精致,集北魏晚期造像碑构图造型之大成。

彩绘佛三尊立像,东魏,石灰岩

北魏之后的东魏政权亲附汉文化,延续的北齐王朝也实为汉廷。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呈现出进一步汉化的特征。造像脸颊较前期丰满,躯干线条也渐趋柔和。

佛三尊立像,北齐,石灰岩

演化到北齐时,脸形变圆,丰唇满颊,肢体开始有立体感。馆藏一尊造像通过对腹部衣装穿戴和肉体质感的细节描绘,反映了北齐造像对自然风格的追求。

佛造像碑,西魏,公元549年,石灰岩

馆藏的西魏石碑集两种造像碑式样于一体,即双面数层佛龛式和千佛碑式。石碑正面是三段式构图。上段用减地阳刻加阴刻的技法刻画出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论法图。人物刻画秀骨清风,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之韵。

佛造像碑(正面局部)——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论法图,人物刻画颇有魏晋名士风流之韵。

中段是主龛,龛中有高浅浮雕的一坐佛二菩萨二弟子组合,上有飞天回旋。人物较圆润的脸形和装饰繁复的悬裳佛座,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下段阴刻八位供养人以及题记和发愿文。石碑的背面在中心雕有一龛,内有一佛二菩萨立像,上有十二尊小坐佛,下有题记。

佛造像碑(背面)

石碑的侧面也刻有小坐佛和题记。造碑供奉祈愿是佛教徒修行之举。众多题记和小佛像印证了此碑乃为山西太平地区一群信奉者集资刻造,并记录了造像时间。造像碑铭文由此也成为了研究佛教艺术的珍贵史料。

交脚弥勒菩萨像,北魏,公元6世纪,石灰岩

弥勒像和6至8世纪的佛像

北朝是弥勒信仰盛行的时期。弥勒像在中国有菩萨形和如来形(即释迦牟尼形)两种,是弥勒在现世修行菩萨道和后来将继承释迦牟尼成为未来佛的形象写照。菩萨形弥勒主要是表现弥勒在其居住的兜率天宫修行说法的情景。这时的弥勒穿菩萨装,戴宝冠璎珞,有两脚交叉而坐之像;也有右手指脸颊,左脚下垂成半跏趺坐的思维弥勒像, 表示在等待下生的坐姿。如来形弥勒是指其下生凡界在龙华树下继承如来之后的状态,即未来佛,其形象遂与释迦牟尼像相似。

半跏趺思维弥勒菩萨像,北齐,公元551年,大理石

馆藏的交脚弥勒戴高冠,以高挑的细眉,眯缝的笑眼和神秘的抿唇微笑为面相。身躯清瘦颀长,帔帛盖双肩在腹下相交于一圆形璧饰。菩萨左手下垂,握住左侧帔帛,右手作无畏印。衣裙轻薄贴体,衣纹刻画交叠重复,线条对称流畅。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有一尊带纪年的石灰岩弥勒造像(公元509年),神态、气韵均相似,亦可作为这尊像的时代借鉴。

弥勒佛像,唐代,公元675年,石灰岩

馆藏思维弥勒像虽运用成规的造像碑格式和构图,但设计制作别具一格。用镂空技法雕出一庭园背景,为白色的大理石作品更增添了一种清新和轻盈的视觉效果。弥勒左脚踩莲座,半跏趺坐于两棵大树之间。树干有龙盘绕,两树枝叶相缠构成圆拱形背屏,又有四飞天簇拥一方塔于中央。这些细节是弥勒经典形象的描绘,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方塔即释迦牟尼的舍利塔。莲座和方塔象征弥勒是释迦佛的继承人。弥勒脸形方圆,戴头冠和璎珞,躯干和四肢分明,肩臂圆润,薄裙贴体。两旁有胁侍菩萨,腹部前凸,一腿侧立,膝盖略弯,作稍息站势,开启了后代菩萨形体造型的新风尚。人物造型是汉化和受印度笈多佛雕(Gupta)风格影响的产物。此尊造像是北齐时期题材和雕刻巧妙结合的典范。

立佛像,北齐,大理石

20世纪50年代在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发掘出两千余尊石造像,其中多有北齐和隋朝的纪年造像。曲阳(古属定州)一带盛产大理石,在6世纪时已是佛像制作中心之一,至今仍有“雕刻之乡”的称谓。馆藏思维弥勒像和立佛像,从材质和风格来看,应归属于同时代的当地作品。立佛像身躯虽然仍较扁平,但总体轮廓线圆润,腹部微向前凸起,增添了视觉上的体积感。佛着通肩袈裟,衣薄贴体,U形衣纹用双钩阴线,平行下垂的间距递减,富有节奏感,为同类作品所罕见。佛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有漩涡发型,高肉髻,脸形方圆,面容亲切,是北齐佛像的精品。

弥勒佛像,唐代,约公元700年,石灰岩

从北齐开始,中国石雕佛像趋向肢体、衣饰质感的细节刻画。至8世纪的唐代,佛像造型越显自然写实,雕刻技法精湛,从而形成中国式佛像的模式。馆藏的两尊弥勒佛堪称初唐时期的佳作。未来佛弥勒在形态塑造上与释迦佛几乎无异,不同之处在于弥勒佛的坐姿和手势。弥勒佛不是盘腿结跏趺坐而是倚坐,即双脚下垂踩莲花。其手势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同交脚弥勒菩萨的手势,左手握衣角,按左膝,右手作无畏或说法印;另一种是一手心向下按膝,一手作无畏或说法印。这两尊弥勒佛方额广颐,脸颊丰满,衣裟透体,衣纹刻画生动流畅。整体造型严整自然,神态显得平易安详。

佛头像,龙门石窟,唐代,约公元700-750年,石灰岩

河南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三洞建于武周和盛唐时期。馆藏的佛头像原属其一洞窟中的大佛。佛有漩涡发型,高肉髻,脸庞圆润饱满,眼呈俯视之态,眼睑微合,眼珠点黑彩,神态自信沉着。根据头像的硕大尺寸可知原大佛应高高在上。由此,若从仰视的角度再看这尊头像,佛的容颜就变得更温和亲切,实可为原设计之本意。独特的创意和纯熟的雕刻技法,是盛唐造像得以具备高度写实性和表现性的原因。

菩萨和罗汉像

菩萨和罗汉分别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徒在修行成佛前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对菩萨罗汉的供奉反映了佛教信仰的世俗化。菩萨、罗汉像即芸芸众生的写照,形象、神态往往也就真实生动,更富人情味。

大势至菩萨头像,响堂山石窟,北齐,石灰岩

大势至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菩萨,和左胁侍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大势至的形象,多是头戴宝冠,冠中有宝瓶。馆藏的北齐大势至菩萨脸型圆润,丰唇满颊。大拱形弯眉之下是细长的双眼,用细线勾出双层上眼睑,抿嘴轻笑,又刻意雕出丰实的下巴。这些独特的造型和技法与河北省响堂山石窟的同时代造像完全相同,应是原属于该窟的造像。头像神态自信怡然,制作相当精美,是北齐石雕像中的佼佼者。

大势至菩萨立像,辽代,大理石

菩萨造像在入唐以后表现得更加丰富和世俗化。细腰斜躯S形形体已成主流,体态浑圆,衣装璎珞繁华,造型手法成为后世历代的楷模。馆藏的辽代大势至菩萨延续了唐代风格,但又不失契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大势至脸形饱满丰圆,厚颈阔胸,有北方民族雄健粗犷之风。衣着贴体,衣纹华丽,长帔帛从左肩垂下被右手拉住,在腿前构成一道弧线,为雕像增添了一份刚柔相济之美。菩萨戴宝瓶冠,两边下垂的宝缯呈穿珠式,似为契丹特有装饰。其石榴形头光与北齐大势至宝冠上的图案一致,可见佛教题材基本程式的一脉相承。

罗汉立像,金代,公元1108年,大理石

佛史上有十六、十八或五百罗汉之说,他们也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众弟子,所以,罗汉造像多为世俗和尚们言行举止的写照。馆藏的金代罗汉像在相貌和形体上是一位惟妙惟肖的胡僧。罗汉内穿僧祇支,外罩袈裟,衣装的层次结构刻画得细致分明。衣质轻薄,透出瘦削的体格,胸部突出的肋骨清晰可见。衣纹的曲直转折既写实又富装饰性,前面的一组平行弧线由上至下递增,富有节奏感,和垂直的形体构成和谐对比。罗汉的头颅呈圆锥形高耸,象征已得尽智。脸相清癯,高鼻,深目,颧骨凸出,卷曲的眉毛、胡须栩栩如生。罗汉微微侧头,似乎正在神情专注地聆听着什么。造型设计抓住这种一刹那的动感,给本来静态的立像增添了许多生气。罗汉像的背面也有写实的形体和衣纹描绘,吻合此像为三维空间之作的创意。这尊石像,雕工纯熟精湛,人物形神皆备,实为宋金时代中国罗汉像的代表作。

(作者陈洁为中国艺术史独立学者,许杰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原题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石刻佛教造像选粹》,原发表于《美成在久》2014年9月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2-16 07:02:02 |只看该作者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2-16 07:03:06 |只看该作者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2-16 07:05:56 |只看该作者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2-16 11:18:34 |只看该作者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6-2-17 06:00: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2-17 06:00 编辑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一寒山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6-2-21 16:23: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2-21 16:25 编辑

清代释迦牟尼铜铸像                                                                                              

2016年02月18日16:53      

                                                                                                                         
                 
                                                                                                                                                                                    
                        清代释迦摩尼铜铸像

               
  安徽合肥 吴保华


  古代铜佛造像,不仅是历史与艺术的凝聚,也是古代工匠高超制作技艺的体现,早已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尤其是铜铸造像以艺术形式表现生活的、文化的、宗教的、神仙的、名人的等等各种题材不胜枚举,向来深受收藏者珍爱。


  这尊清代释迦牟尼铜铸像(见图),高26厘米,宽10.5厘米,造像头饰螺发,面相方圆,双耳硕大垂肩,敞胸式袈裟,眉如初月,垂眸睇视,双手自然置于 胸前,鼻翼丰憨,脸颊宽阔饱满,嘴角微翘,略带笑意,一副慈祥随和之态。袈裟边缘及下摆阴刻纹饰精美细腻,两腿间的衣褶自然流畅铺于双腿之上,衣褶层次感 极强。佛施说法印,全跏趺坐。造像形神准确,面容秀雅温婉,给人喜悦、庄严、静穆之感。其规范的造型、合理的结构完全符合造像仪轨的规定。整器铜质精良, 触感厚重,品相精美,保存完好。


  举目可 观,这尊佛造像构思严谨缜密,铸工精湛细腻,线条婉转流畅,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佛的虔诚和尊崇之情溢于言表;再从艺术风格上看,继承了古代佛教艺术中淳朴 厚重的风格,彰显着艺术的美形美韵,透射出传统文化的神韵之美。造像包浆浓厚润亮,映出黯然奇光,熟旧光泽包容着历史沧桑的岁月沉淀,是一件清代铜铸佛像 作品。


  如今,佛造像由实用性转变成欣赏、收藏为主后,无论是品味还是研究它,都能给人赏心悦目、恬静舒适的艺术享受。它们的存在,无不记录着中国历史上曾演义过的历史印记,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6-3-25 22:18:42 |只看该作者
深度解析元代宫廷风格造像
2016年03月25日11:40 佛教艺术品是2015年艺术品市场不多的热点。著名佛教艺术专家、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黄春和先生近年致力元代宫廷造像研究。2015春拍,对一尊元代造像的探讨得到圈内赞同,秋拍又撰文研究,基本构建元代宫廷造像的风格体系,提升了学术界、收藏界对元代宫廷造像的认知,助推了元代造像市场价格。
  元代时,宫廷专设“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藏式佛像,为当时皇宫和大都、上都的皇家藏传佛寺服务,元初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和汉人弟子刘元都曾供职于这个机构。宫廷造像造型规范,装饰繁缛,用材独特,工艺讲究,整体风格体现了汉藏融合的鲜明特点。近年来,随着佛像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藏传佛像涌现出来,鲜为人知的元代宫廷造像也随之混迹其中,频频现身市场。2015年春季,中国大陆拍卖市场就出现了三尊元代宫廷风格造像和一尊受宫廷风格影响的铜黄财神像,受到市场的特别关注,它们分别是北京保利推出的铜镀金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和铜黄财神像、北京东正推出的铜释迦牟尼佛像、北京翰海推出的铜阿弥陀佛像。其中,铜镀金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创2015春佛像拍卖纪录,在国内外佛教艺术品爱好与收藏圈引起极大震动和广泛关注。这几尊佛像必将成为研究元代宫廷造像的珍贵资料和鉴别元代宫廷造像的重要依据。
元 宫廷 合金铜镀金 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 3507.5万元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2015年6月7日“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推出的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估价300万至500万元。该像通高27.5厘米,合金铜铸造,全身镀金。尊者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头部浑圆,头顶无毛发,现比丘相。面形宽大饱满,额部高广,眉眼细长,双目垂俯,鼻直口方,形象庄严慈祥。身躯厚实,造型周正大方。上身披袈裟,下身着僧裙,颈下饰双股连珠式项圈,项圈下坠有璎珞。袈裟双领下垂,左肩现出固定袈裟的勾环,为汉地典型的袈裟样式;袈裟与僧裙衣纹简括,起落自然,亦为汉地流行的表现手法。双手置于膝前,右手握尘柄,左手掌中置尘尾。身下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以均匀连珠纹装饰,莲瓣宽肥饱满,排布整齐,且环绕莲座一周。整体造型完美,工艺精美,品相一流,体量硕大,给人以高贵华美,雍容大气的艺术美感,堪为佛像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
  此像最初出自欧洲藏家之手,2008年3月18日在纽约苏富比定名为“17世纪铜鎏金罗汉”上拍,估价1.5万至2万美元,拍得1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2.76万元);2013年6月2日在北京翰海上拍,时代定为14世纪,估价150万至180万元,拍得615.25万元。由于认知局限,其宫廷身份当时未被学界和市场识出。现在元代宫廷造像已浮出水面,通过比较,它在面相、整体造型、莲座形制、材质等诸多方面与已知的元代宫廷造像特点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明确判断为一尊典型的元代宫廷造像。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像不仅具有宫廷造像的共同特点,而且还有一些殊胜之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此像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尊罗汉像,在题材上可补元代宫廷造像的空白;第二,此像是目前所知元代宫廷造像中最大的一尊,在体量上具有独一无二性;第三,此像虽为一尊,但当时所造绝非如此,应有一堂,共16尊或18尊,因为罗汉造像历史上皆以成堂的规模塑造,由此可见此像具有罗汉类造像风格的广泛代表性,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宫廷造像规模之大。第四,此像不仅在风格上展示了浓郁的汉地艺术特色,而且题材及造型也完全来自中原罗汉的母题,它对明代宫廷造像中出现的旃檀佛、地藏菩萨等汉地造像题材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影响。这些殊胜之处足已显示其价值非同一般。
元 干漆夹纻 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像 现供于奉洛阳白马寺
  此像名称有必要重新考定。2013年6月2日北京翰海“五觉——金铜佛像”专场定名“罗汉”,是次北京保利定名“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位列十八罗汉的第八位),2013年出版的《佛韵——佛像艺术集粹》定名“锅巴嘎尊者”(位列十八罗汉的第十五位)。而我国佛寺对其定名也不统一,如洛阳白马寺大殿供奉的一组元代干漆夹纻罗汉像(1973年从故宫慈宁宫迁来,通高1.58米),其中就有一尊与此造型完全相同,定名半托迦尊者(位列十八罗汉的第十三位)。查十八大阿罗汉最早出处——苏东坡所作《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其中列于第三位的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苏氏赞曰:“扬眉注目,拊膝横拂。问此大士,为言为默。默如雷霆,言如墙壁。非言非默,百祖是式。”依据苏氏赞语,北京保利拍卖的这尊罗汉像造型与苏氏所赞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形象特征完全吻合,可以确定名称应为十八大罗汉中列于第三位的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
元 宫廷 合金铜 释迦牟尼佛像 5.75万元 北京东正
  第二尊14世纪释迦牟尼佛像,通高10厘米,合金铜铸造,出自北京东正2015年5月19日“中国古董珍玩”专场。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面相宽大,额部高广,双目低垂,神态安详,大耳垂肩。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仅在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画宽大衣缘,衣缘以凸起的连珠线镶边,上面刻画精美的缠枝莲纹饰。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脐下结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身下为半月形束腰式莲花座,莲座上下边缘饰一周连珠纹,莲瓣上下对称分布,且周匝环绕一周。莲花瓣宽大肥实,其头部略有卷曲,形制十分独特。整体造型大方,结构匀称,躯体光洁,时代特征鲜明突出。
元 宫廷 合金铜 阿弥陀佛像 撤拍 北京翰海
  第三尊是阿弥陀佛像,通高20厘米,合金铜铸造,出自北京翰海2015年6月28日“伏藏——金铜佛像”专场。佛像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髻顶安一宝珠。面部浑圆,双目俯视前方,神态沉静,双耳下垂。佛陀躯体浑厚,四肢粗壮结实,上身着袒右袈裟,袈裟一角反搭于胸前,下身着僧裙,袈裟轻薄贴体,完全采取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处刻画出带有花纹装饰的衣缘。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双手结禅定印置于腹前。身下为束腰仰覆式莲花座,莲瓣宽肥饱满,排列整齐有序,其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生动逼真。整体风格符合元代宫廷造像特点。但有所不同的是,此像莲座后部未施莲花瓣,可能与造像年代有关,为元代晚期铸造。

元 大德九年铸 合金铜镀金 文殊菩萨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居庸关云台 元代石刻十方佛之一
  类似以上风格造像目前国内外已发现50余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大德九年(1305年)铜镀金文殊菩萨像、元至元二年(1336年)铜释迦牟尼佛像,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和券门元至正二年至至正五年(1342-1345年)浮雕的十方佛与四大天王像,带有明确的纪年铭文,对于研究这些造像的时代与风格具有标尺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类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造像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整体造型规范,结构匀称;面相宽大、额部高广;莲花座周正大方,莲瓣宽肥饱满,且大多环绕莲座一周;佛像衣纹表现手法与形式、装饰样式基本一致;佛像特别是菩萨装造像习惯镶嵌各色宝石;用合金铜铸造,工艺精致;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兼有少量汉地流行题材。根据这些特征,特别是将这些特征与同时期西藏和中原佛像的特征进行比较,其成熟的风格、规范的造型、精美的工艺、特殊的材质和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无不指向一个共同的造像产地,那就是元代宫廷造像机构。而征于《元史》、《凉国敏慧公神道碑》和《元代画塑记》,亦有元代宫廷造像的明确记载,其机构称“诸色人匠总管府”,隶属于“工部”,下设“梵相提举司”等11个司局,又为这些造像的产地和官造身份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依据。因此,可以肯定这些造像皆为元代宫廷造像,出自元廷专设的造像机构“诸色人匠总管府”。
元 合金铜黄财神像 40.25万元 北京保利
  一尊同样出自2015年6月7日北京“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的“十六世纪黄财神铜像”也值得注意。此像虽非纯正的元代宫廷造像风格,但明显受到了宫廷风格的影响,与宫廷造像密切相关。此像通高22厘米,亦为合金铜铸造。头戴五花冠,头顶有钢盔式大发髻,发髻顶部安半杵,余发垂于两肩。面形方圆,蹙眉,双目圆鼓,眉间安白毫,鼻子扁阔,面形特征与西藏黄财神一致。耳侧有U字形翻卷的缯带,耳下垂大耳珰。身躯矮胖,四肢短粗,完全符合西藏财神像的量度要求。上身袒露,胸前挂项圈和U字形长链,下身着裙,小腿部露出写实性的衣褶,手腕和臂部有钏镯装饰。原来项圈和钏镯上嵌有宝石,但现已丢失尽净,只留下圆形的空槽。半跏趺坐姿,左腿横盘,右腿下垂,脚踩大宝瓶。左手置左腿上抱一只鼠鼬,右手举于身体右侧,手心托一噶当式小塔。身下配以半月形束腰式莲花座,上下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饱满肥实,上下对称分布。莲花座下原有装藏,底部可见包住封底板的狭形槽口。此像全身多处露出铜的本色,呈黄褐色,由此可以判定为合金铜铸造,而不同于同时期西藏地区普遍以红铜造像的特点。整体造型完美,风格独特,体现了汉藏艺术融合的鲜明特点。
  此像风格上受元宫廷造像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它表现的是藏传佛教崇拜的题材,汉传佛教中没有这样的题材和造型,与元代宫廷造像表现的题材一致。其二,它的装饰样式,特别是装饰上嵌宝石的做法与元代宫廷菩萨装造像一致,具有宫廷造像鲜明特点。其三,钢盔式的大发髻是宫廷菩萨装造像上常见的一种类型,明显源于宫廷造像的影响。其四,腿部写实性的衣纹为中原地区流行的表现手法,也是元代宫廷造像常见的艺术表现,体现了汉藏融合的鲜明特点。其五,为合金铜铸造,这是确定受元代宫廷造像影响最为重要的特点,因为这样的铜质决定其产地一定在中原而非西藏,同一时期的西藏地区造像普遍采用的是红铜的材质。这五个方面显示了此像与元代宫廷造像的密切关系,亦为其自身优胜特点的重要体现。
杭州飞来峰黄财神像 元至元十九年至至元二十九年(1282-1292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在题材和造型上体现了汉藏融合的特点。其题材为藏传佛教流行的财神之一,造型也基本保留了藏传佛教黄财神像的图像特征,但同时又吸收了中原地区多闻天王的汉化形式,即托塔天王的形象特点,其具体体现就是它的右手托有一塔。托塔天王是印度多闻天王与唐朝大将李靖融合的一种形象。据记载,李靖(571-649年)本名药师,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唐贞观初年,李靖趁唐使前去谈判议和而突厥人麻痹大意之际,率军长途奔袭,翻越大阴山,直捣颉利可汗大营,将其一举歼灭。之后,西北吐谷浑阻断丝绸之路,与唐朝作对,李靖又以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身份,率军西进,穿越高山大漠,大败吐谷浑,解了丝路之困。后来,李靖将其一生征战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撰写出著名的兵法秘籍《李卫公问对》。这部兵法在军事领域影响很大,后被收入我国传统兵书大典《武经七书》之中。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开国功勋,唐太宗对其十分赏识,授以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重要官职,封他为卫国公。李靖死后,朝廷将其灵位请进姜太公武成王庙供奉。其后,随着李靖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李靖不断被神化,宋元时开始即有史料记载他的神迹。元末杨景贤所撰《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之“神佛降生”一节中李天王自云:“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四方。四海皆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说明元末多闻天王与李靖已融为一体。明代《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小说都将李靖的民间传说搬进书中,宣传其神威,使托塔天王的故事家喻户晓。托塔天王作为单独的题材和造型宋元时开始流行,现知我国较早出现的托塔天王像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14号毗卢洞外,为南宋时期的石刻作品。
  元代宫廷造像风格形成以后,对中原和西藏地区佛像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学仿宫廷造像蔚然成风,现在仍有不少实物遗存下来。据笔者初步调查,此类仿元代宫廷造像现已发现数十尊,风格与宫廷造像非常接近,只是造型和工艺不如宫廷造像端庄和精致,题材大多为寂静形的佛、菩萨类型。此类造像从一个侧面又恰好可以证明元代宫廷造像流行的事实,因为只有宫廷标准造像样式的流行,才能有模仿宫廷风格的造像出现。此像为典型的元代仿宫廷风格造像,风格鲜明突出,它在风格与题材上同时体现了汉藏融合的特点,同时又是已知仿宫廷造像中唯一一尊护法类题材,其稀有与珍贵显然非同一般。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30 18:34 , Processed in 0.01134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