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4-9-5 13:06 编辑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
[摘要] 地名的内涵、特点以及它的演变过程,证明了地名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辉煌,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历史的 “活化石”。中国的地名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化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沈阳市大东区老地名的发展变化,可以印证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 [关键词] 地名;历史;活化石 地名是信息的载体,具有承载、积淀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 地名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地名语词文化;二是地名实体文化。 沈阳市大东区是沈阳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沈阳市区的东部。东、南、北与东陵区为邻,西和西南与沈河区相连,西北与于洪区接壤。总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全区辖万泉、长安、东塔等13个街道办事处、90个社区。大东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她南怀万泉水域,北衔郊区田园,西邻百年中街,东展棋盘山风境旅游区,环境优美,商贸繁华,旅游资源丰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空间。 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古老城区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清顺治年间,城内人口逐年增多,并且不断向城外发展。公元1680年在古城外修筑不规则的椭圆形土城墙,俗称“边城”,使原盛京(沈阳)成回字形,出现“八门八关”。大东区也因此出现了大东路、东顺城街、大北关街、小北关街等与沈阳建城时有关的街路地名。 对大东区街路名称按其属性分类可以分为,一是以名胜古迹和寺庙命名的街路,如东塔街、八王寺街、东陵西路、天后宫路、魁星楼路等;二是以历史地名、县名命名的街路,如老瓜堡东路、老瓜堡西路、三家子路、长安路、北海街、滂江街等;三是以花树命名的街路,如望花南街、望花北街、莲花街等;四是以吉祥嘉言命名的街路,如吉祥一路、吉祥二路、吉祥三路、吉祥四路、吉祥五路、如意一路、如意二路、如意三路、如意四路、如意五路等;五是以建国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向往和追求命名的街路,如工农路、合作街以及文官街道办事处内的光荣街、先进街、民主街、幸福路等。 从以上街路地名的分类和有关考证,对大东区内的地名内涵、特点以及它的演变,充分说明街路名称不单单是一个地名问题,而是大东区历史发展的佐证,而地名名称的多样性,使地名含义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人们在交往中便于查找和记忆,老地名确实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 一、地名反映了名胜古迹的痕迹 清初在盛京(沈阳)以皇宫太庙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5千米处筑起四塔寺,改明朝四个城门为八门,后又增修八个边门,形成“八门八关”。又设天坛、地坛、先农坛、风雨坛等六坛,修建莲花净土实胜寺等寺庙以及昭陵、福陵等陵墓,这些都是东北地区别具一格的名胜古迹。大东区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有建立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大法寺”,清代初年兴建的“东塔”等名胜古迹,拥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九·一八”纪念馆,杨宇霆等众多名人公馆。厚重的历史也蕴育出被誉为“东北第一甘泉”的八王寺汽水,被作为“宫廷御酒”而声名远播的老龙口白酒。由于大东区地处古城的东北部,所以名胜古迹很多。沈阳历史上著名的“盛京八景”,就有两处在大东区。“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千里。”这是《沈阳县志》中记载的著名八景之一“星阁晴霞”的真实写照。原魁星楼位于大东区菜市街魁星胡同14号,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但在1966年被拆除。“魁星楼”规模虽不算大,却颇有名气,“星阁晴霞”不但是盛京八景之一,且东北地区仅此一个魁星楼,是明、清两代学子赶考前必须拜谒的场所;“万泉垂钓”位于现在沈阳大东区小河沿,即我们熟知的万泉公园。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位姓沈的绅士在这里疏河铺道、种花植树,并修建水亭、茶榭、酒肆、集市等,使这里初具公园规模。翌年,此处转让给天水氏,又增建了津桥、鸥波馆、游船等。 东塔街就是以沈阳市四塔之一的东塔得名的,大北街、小北街、大东路、小东路都是以古城门得名的。北顺城路、东顺城街是以古城方位得名的。八王寺街是以八王寺得名的,天后宫路是天后宫而得名的,还有地坛街、望北楼等。这些街路名称都来源于名胜古迹,说明这些地名都是来源于名胜古迹,是历史的“活化石”。 二、地名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历史地名是古老的,可能在上古结绳记事的年代做为指标和地图,地名就出现了,插木为记,放火为号,亦可以认为是地名的先导,因此说,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名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记录了社会发展变化。大东区明末清初时是一片农田,人烟稀少,二台子只有几十户人家,而二台子的名称由来就是以明代在此地设的第二座烽火台而得名的。当初的二台子已经发展成为大二台子、小二台子和东二台子。清代建筑的文忠堂府、恒知府、兵部府胡同和银元局、垦务局等都以街路、胡同等地名被记载下来了。北大营东路、北大营西路、南卡子门路是民国初期奉军营房,也都成了现在的街路地名。从这些老地名可看出历史朝代的演化和发展,因此说,地名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记忆符号,起到历史“活化石”的作用。 三、地名反映了社会民众生活 地名是人为的,在确定地名的过程中,基本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先被人们深思熟虑而后提出来;另一种则是比较自然,即当初人们并非有意取个地名,而是有着“约定俗成”的特点。大东区有很多街路名称首先是由居民自发叫起来的。比如,由于过去几十户人家吃一个用辘轳取水的井,井很大,就俗称“大井沿”,以后就变成“大井沿胡同”;过去居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在天齐庙前的柴草市最大,人们就管这里叫“柴草市胡同”。解放后,城市煤炭供应充足,居民再也不用柴草作燃料,到1953年柴草市自然被淘汰了,但“柴草市胡同”名称仍然存在。菜行位于大东门南侧,附近还有一个“六仙堂”。老沈阳流传“早菜行、晚胡同、不早不晚仙人洞”,描写菜行胡同一带,早晨买菜的人流熙熙攘攘,晚上在胡同里乘凉的人拥拥挤挤,不早不晚是白天,去“六仙堂”上供、烧香、求神、抽签的人流络铎不绝,说明老地名是社会民众生活的记忆符号,也是历史的“活化石”。 四、地名反映了地形地貌 地名是由音、形、义三大要素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地理性,不少地名反映了地形地貌的特点。比如大东区知名度较高的“沙土坑”、“黄土街”和“小河沿”等都成了历史地名,特别是“小河沿路”这个地名驰名中外,历史悠久,“万泉垂钓”旧址就在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即万泉公园,1979年改称为沈阳市动物园,该园是沈阳市唯一的一座动物园,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7.6平方米。有管理人员百余名。饲养着各种动物130余种。为了适应动物生活习性和便于游人观赏,修建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动物馆,以及自然放养式的猴山、狮虎山等。每逢节假日热闹非凡,游园人流量大增,深受游人的赞赏,公园花草树木茂盛已形成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是沈阳历史上“盛京八景”之一,一提起小河沿,在沈阳是家喻户晓,也起到“活化石”的效果。 综上所述,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每个地名都反映着历史的痕迹,是一种记忆符号。因此说,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个“活化石”常常能起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服务的作用。如“八王寺街”,其名称由来就是以“八王寺”而得名,但“八王寺”早已毁于日俄战争,目前已恢复重建。现在的“八王寺街”这个地名就成了历史的“活化石”。沈阳市八王寺汽水厂就坐落在这条街上,据说清乾隆皇帝东巡时,曾饮用过八王寺的井水,于是,汽水厂就在八王寺的老井(老井早已堵死)南侧打了两眼新井,打出来的水确实清冽甘甜,被称为“东北第一甘泉”。所以,八王寺汽水厂由小到大,发展很快,目前已是国内八大饮料生产厂家之一,其汽水曾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是我国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专用饮料。 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联合国第6届地名标准化会议9号决议提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保护老地名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城市发展和改造的进程中,许多具有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的老地名消逝,令人十分惋惜。 因此,地名工作者应该弘扬地名文化,竭尽全力保护老地名,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沈阳市大东区地名办 徐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