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巴马所说越南“独立宣言”《南国山河》真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 07:10: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奥巴马所说越南“独立宣言”《南国山河》真相2016-06-01 08:43:00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越南首都河内发表演讲

  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2016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越南首都河内国家会议中心,发表长篇演讲,尽管没有直接点名中国,但中国再次成为主角。在演讲中,奥巴马引用了北宋与越南熙宁战争时期的越南诗句《南国山河》:“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奥巴马表示这首诗表达了所谓的“所有越南人民不屈的精神”。奥巴马还使用了“大国不能欺负小国”的说法。

  熙宁战争,是发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交战双方是北宋与交趾(大部位于今越南境内)。由于当事人双方的立场问题,历史描述几乎相反。在越南人的眼中,这是一场抵御大国侵略的民族战争,不但保卫了交趾政权,还为以后的交趾争取到了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甚至获得了独立,并同宋朝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可歌可泣”的史诗级战役。

  而在宋朝一方,这不过是宋朝多次边境战争中的一例罢了。由于宋朝的军事重心在北部边境,对南方边境记述很少。访问越南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什么偏偏要提这场战争?此中有何深意?

  熙宁战争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八年,这时宋朝正处在改革热潮中,国内也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开始)也称熙宁改革。大战前奏

  与交趾的恩怨情仇

  在宋代,今越南的北方为交趾政权,南方为占城政权。宋神宗时期的熙宁战争,就是发生在北宋与交趾之间的大战役。

  自秦汉到唐五代,交趾一直作为中国的地方郡县存在。秦平岭南,在如今的越南中北部地区设立象郡,开始了中国王朝对越南地区的正式管辖。西汉武帝时再平南越,在这里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直至唐朝,越南地区都没有脱离中国王朝的管辖。随着唐朝灭亡,大一统王朝的消失,整个中国秩序大乱。交趾便趁着大乱割据一方,逐渐获得独立。

西汉交趾郡

  在宋朝皇帝眼中,交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原王朝的蕃属,对交趾的册封,从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依次递进,在宋朝皇帝眼中,交趾竟从郡县变成半国不国的存在,不臣之野心不小,想来实在是让人生气的事情。太平兴国五年(980),交趾的黎桓胁主擅政,宋朝为维护蕃国就有过一次以收复交趾为目的的战争,但战争未如宋朝所愿一举平定交趾,而以宋朝大败结束。

  但是接下来的雍熙北伐将北宋的战略重心移向传统的北方边境,北宋逐渐对交趾转用宽忍政策。

  事情在宋仁宗时期发生了变化。大国不找小国麻烦,小国交趾倒不安分了。在经历了独立初期丁朝、前黎朝两个短命王朝之后,李朝的建立使交趾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强大的统一政权。仗着宋朝的宽忍,交趾不断蚕食北宋南方边境,甚至制造骚乱。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加紧对占城的控制。庆历四年(1044)、庆历六年(1046)、熙宁二年(1069)、熙宁七年(1074)、熙宁八年(1075)多次对占城用兵。这打破了宋朝联合占城抑制交趾的地区战略格局,双方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交趾一再挑衅,别的宋朝皇帝可以忍,富有强国理想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不能忍,宋神宗对南方的开边一直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一再更换知桂州人选,积极推动“恢复”交趾为郡县。不论是任命潘夙知桂州,还是以萧注取代潘夙、以沈起取代萧注知桂州,都是积极筹备“恢复”交趾战略计划的举措。

  总之,长期以来收复交趾的愿望与交趾对北宋边境和占城的侵扰,是宋神宗要承担的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使命,开战只是时间问题。大战爆发

  至今难定胜负

  虽然宋神宗积极部署统一交趾,但是实际上的战事却由交趾挑起。熙宁战争主要分为交趾内侵和宋朝反攻两个阶段。

  交趾攻宋阶段。被宋神宗提拔的萧注,已经从最初的主战转为主和,而沈起坚持交趾小丑没有不取的道理,于是王安石罢免了萧注,启用了沈起知广西桂州。沈起上任后面对交趾的挑衅非常强硬,也积极筹备边境武备,后来接替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也是强硬派,对武力犯边的交趾,刘彝干脆宣布绝交。

  熙宁八年(1075),交趾的李常杰和宗亶分兵两路,水陆并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李常杰一路连破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最后李、宗二人合围邕州。邕州在坚守42日后被攻陷。“是役也,所杀获邕、钦、廉三州人无虑十万。”

  这种暴行震惊了整个宋朝朝野。《太平治迹统类》描述道:邕州城破,“安石忧阻形于言色”。被动的宋朝仓促应对,交趾入侵当月,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经略招讨司,赵、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原因很简单,他们必须为数州横遭屠害一事负责,朝廷更要在十万大军出征之际,立威警众。

  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调动秦晋精锐力量十万人,调用广西、荆湖、广东、河北等路兵员和物资。广西招募壮丁两三千人守卫邕、宾等州城,又从诸州军队中选配年轻不怕死的勇士赶赴桂州。到熙宁九年(1076),从全国征集而来的宋朝首批援军进入广西。交趾破邕州后正打算继续攻取桂州,见到浩浩荡荡的宋朝大军过来了,只好撤退。

  接下来就是宋朝的反击了。赵卨和李宪还未到广西上任,宋军就换了主帅,由郭逵出任正使,赵为副。宋朝确定的作战计划是海陆并进,与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和真腊(又名占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三路合击。走海路的目的是配合策应陆路主力。

  同时,宋朝意识到单独作战是艰难的。宋朝官员张方平猜测,“能害交趾者惟林邑”,于是建议招募具备外交能力的人才,在国际上寻求支持,共同讨伐交趾。熙宁九年,宋朝派李教和罗昌皓出使占城和真腊,说服他们共同出兵交趾。占城表示愿意,于是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派遣蕃兵七千扼制住交趾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郭逵二月任命、三月到广西,至十月宋军才大规模进攻交趾境内。熙宁九年十月燕达攻取广源州,十二月到达富良江,两军决战。

越南方面制定的抗宋战争图

  法国人乔治·马司培罗(Georges Maspero)曾称,这场战争究竟是谁赢了到现在还很难说。中国史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描述是:两军在富良江(今红河)决战。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没法过河,于是郭逵和赵卨便命令兵将们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后来又依照燕达建议,暗中派遣军队在山间设置埋伏,逐步减兵,诱敌深入。李常杰果然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但是《越史略》等越南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李常杰知道宋军力困,于是连夜渡江袭击,大破宋军。宋兵死者十五六,只能退取广源州。也就是鼓吹李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越南皇帝李仁宗便申请求和。恰好此时宋军在南方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讲和。

  单从这次战争来看,主帅频繁调换、战术频频失误都暴露了宋朝军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宋朝出于军事集权和北方军事大国的需要,主力全在北方,强干弱枝的军事布局,使主力全在禁军,集中在京师和北方沿边,广西驻军很少。战事一起,宋军主要依靠从北方大量调兵,北方将士在南方水土不服不说,辽和西夏还适时的牵制宋军主力南调,就在熙宁战役进行的同时,境外大国势力辽与北宋在山西边境也及时地出现了军事纠纷。鹰派与鸽派之争

  强国梦最终落在发展经济

  检讨战争时,由党争而派生的鹰派与鸽派之争纷起,苏轼曾就熙宁战役留下了著名的时事评论:“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就是说王安石这个人,一直想在边疆问题上立功,一些人就效仿他,结果就跟交趾结了仇,这场战争,就是沈起他们挑起的事端。这怨气满满的评论,将矛头全部指向了改革派。

王安石

  由于宋军强大的防御力与薄弱的攻击力,导致大国边境始终处于整体和平、局部骚乱不断的状态。宋神宗对宋朝多年的内外之弊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宋朝自建朝以来,一直为收复失地而战,几乎无果而终。而王安石本人也有此见识,臣二人在共同目睹北宋朝野内外苟且偷安的颓败局面后,都有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理想。

宋神宗

  宋神宗对保守派是什么态度呢?宋神宗深知“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 亦无补于事。”也就是说,道德与功名都很重要。所以,他对以元老大臣为主干的保守派空言道德而在政治上苟且无为并不欣赏。他曾对富弼不虑国事,“唯知求去”表示过极大的不满,还当面指责司马光“专循虚名。”但在宋神宗的内心深处,真正被倚为社援之臣的,不只有王安石,还有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这批人。因此,他对保守派提出的种种要求也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变法期间,宋神宗只是闲置了一些与新党新法誓不两立的强硬分子,且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部门中,只要自己愿意,保守派官员仍可安然无恙地在统治集团中占有一席之地。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司马光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王安石变法进行阻挠。

  宋神宗为何对保守派有感情?至少有两方面因素:作为旧党集团核心的保守派官员多参与了拥立英宗、神宗的活动,即有所谓“定策之功”;保守派大臣先后拥立英宗、神宗,体现了保守派大臣对赵宋统治的忠诚,当然也体现了对英宗、神宗的忠诚,但反过来看,英宗、神宗则也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

  宋神宗即位后想要变法图治,他虽看到了保守派大臣目光短线、苟且偷安的政治特点,但又不能不考虑到这批保守派宫员在宋廷内部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各种关系,而加以借重。最重要的是,宋神宗清楚地看到,这批人虽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他们是绝不会对皇权的绝对权威造成任何直接危害的。

  熙宁战争是宋朝第二次正式同交趾作战,依然没有取胜,宋的国际威望下降。这促使宋朝君臣重新思考对交趾的根本之策。如张方平所说,熙宁战争可为痛心,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考虑将来的长久之策。而他所说的长久之策就是按照宋太祖的意思,对待交趾这样的地方,以外蕃对待之,考虑长远的防御为主。这时候还得按祖宗家法办,别再想什么统一交趾的事儿了。从以后的事实来看,这确实成为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的基本政策。

  取而代之的,宋朝对交趾政策逐步转向以经济贸易为中心。政和五年(1115)宋朝令燕瑛等措置与交趾开禁通商事宜。到了南宋时,对交趾政策依然沿着熙宁战后的政策继续发展,最终于淳熙元年给交趾册封了国号,双方的贸易也有了更大发展。

熙宁元宝

  国际局势方面,熙宁战争也改变了宋朝、交趾、占城三国关系格局,交趾的国际地位提高了,宋朝的大国形象受到了影响。熙宁战争以前,宋朝将收复交趾作为战略目标,积极优待占城,以占城牵制交趾。宋朝作为特例给占城回赐兵器鞍马,其他国家听说了,不敢得罪占城。而熙宁战争以后,占城与交趾的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交趾进一步加强了对占城的控制。宋仁宗朝以前占城共入贡宋朝34次,入贡交趾仅2次。宋仁宗朝至熙宁战争结束,占城向交趾朝贡显著增长。此时期向宋朝和交趾朝贡各为13次。等到熙宁战争结束直至北宋灭亡,占城转而主要朝贡交趾,朝贡宋朝8次,朝贡交趾31次。占城国王甚至主动请求交趾册封,交趾册封其为“占城王”。

  与此相应,占城对宋朝不仅朝贡日益减少,还敢于公开与宋朝发生冲突了。淳熙二年,宋朝拒绝占城在海南买马,双方发生了宋初以来的第一次冲突,淳熙三年宋朝又拒绝占城到海南通商。此后占城基本上断绝了对宋朝的朝贡。这也说明熙宁战争以后交趾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的强国地位更加巩固。

  熙宁战争根本不是奥巴马所说的大国欺负小国,而是小国在欺侮大国,没有看到当年某小国对地区国际格局的破坏和主动挑起战争,白宫大秘该读读宋史。

  (资料来源:《宋史》《越史略》《大越史记全书》《太平治迹统类》《范太史集》、黄纯艳《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罗家祥《宋神宗与熙丰时期的朋党之争》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6-2 07:12:29 |只看该作者
ID_3108314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网友
奥巴马在越南大喊“大国不能欺负小国”,这也太滑稽了吧,那1964年~1973年的美越战争是在干什么?又叫做什么?那个时候越南是大国吗?显然不是,那时候好像还没有现在大吗?因为那时候越南还未统一里,比今天的越南还小里,那为什么欺负越南。那美伊战争,美阿战争,美比战争都叫干什么?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世界上还有这麽厚颜无耻的人和国家。这确实让世人领教了奥巴马这位当今世界领先的贼喊捉贼能手。让人们佩服的五体投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9 00:08 , Processed in 0.0082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