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古族酒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3:24: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1-08-08 09:36:30                                                                        
                                
                                                               蒙古族酒文化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纵览中国酒的历史,都是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覆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于社会生活的涓涓细流。侠客之饮尚豪,英雄之饮尚勇,政家之饮尚智,文人之饮尚雅,大众之饮尚兴。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极为微妙地反映出林林总总的人生形态和方方面面的人生情愫。

酒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红酥手,黄滕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酒也给了众多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赐予生活浓厚的文化气息。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酒和饮酒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酒离开文化,都只不过是一瓶变了味道的水。饮酒者消费的不是酒本身,更深层次的是在消费文化。所以,饮酒是要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的,同样饮酒,有的人被称为酒仙、酒圣、酒雄……,有的人却被称为酒鬼、酒徒、酒奴……。有的人发展了这一文化,有的人玷污了这一文化。草原人待客的酒,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的心。

一、蒙古族酒文化史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酒。饮酒、骑马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族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族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

原来在蒙古民族没有进入黄河流域之前,主要喝的是马奶酒,蒙古语称“额速吉”,亦称“马奶子”。蒙古族在十二三世纪,已经开始盛行酿制马奶酒。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鲁布鲁克等均在他们的旅行记中记录了他们的亲身见闻。马奶酒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马奶酒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马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马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马奶酒的方法,即将鲜马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马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马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马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马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马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马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马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马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马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并没有足够的马奶供人们制作马奶酒。所以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蒙古各部以后,曾经制定过一些喝酒的规章,如只有在重大节日之际才能喝酒,其中对喝酒人也作了限制,男人在四十岁以前不能随便喝酒,没有成家的年轻人不能喝酒,年轻人在长辈面前不能喝酒等。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提倡文明饮酒,极力反对酗酒。他们认为,少量饮酒可以增加欢乐气氛,有利于健康。酗酒则有百害而无一益。过去,由于牧区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平时聚会较少,所以每次饮酒的时间都很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逐渐丰富,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饮酒的习俗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劳动追求皆为酒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源于生活又飘有酒香的精彩酒文化层出不穷。

二、蒙古族酒俗

蒙古族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双手接到敬酒时,要用左手端着酒杯,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表示敬天、敬地、敬人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祷。饮酒时,蒙古族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族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与此同时,蒙古族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身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试想,在宽阔的草原,在宁静的夜晚,在蒙古包内或空气清新的草地上,姑娘们歌声相伴,银碗哈达交相辉映,是何等的情调。

蒙古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古族服装,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蒙古族人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古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古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古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古族人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古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蒙古族人敬酒有讲究。蒙古族人的敬酒方式跟汉族和其他民族有很大不同。他们敬客人喝酒,不讲什么客套话。而且,地域不同敬酒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是先敬酒,待客人喝完之后,主人伴以劝酒歌再来敬客人,而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则是先唱歌后敬酒,然后是边唱边敬。

在西蒙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一般而言西蒙古的敬酒都是三杯。第一杯、第二杯抿一下就可以了,第三杯才是要喝的。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在敬酒前,自己要喝一口。据说这个仪式源自成吉思汗,因为成吉思汗的父亲是被仇人用酒毒死的。所以为了表示主人的真诚,要先自己喝一点。

三、蒙古族酒歌

如果说“金杯”、“银杯”里的奶酒醇香、醉人,哈达象征纯洁友善的感情,那么,祝酒歌表达的是美好的心愿,祝酒词则是对亲朋好友工作与生活的祝福。

在蒙古草原就流行着一种劝酒民歌,有四句的,有两句的,有单人唱的,有男女双方对唱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举起了蒙古族的酒,放开你的歌喉。杯中盛满深深的爱,美酒醉心头。干一杯蒙古族的酒,天南地北是朋友。”“美酒倒进金银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浓,远来的朋友饮一杯”“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知心的话儿,万句不多。”“烧酒本是五谷水,喝到甚时候也喝不醉。”“阳春三月桃花花开,端起酒盅盅迎客来。”“一盘盘豆芽芽一盅盅酒,情义都在酒里头。”这种充满激情的歌多如牛毛。歌词内容有叙友情道珍重的,有庆“胜利”论“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贺喜祝颂的。蒙古族人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的心。

蒙古族人全然是用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即兴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对尊贵客人的诚挚、淳朴的盛情。当远方的客人来临,他们首先会在敖包或毡房中敬酒接风。这时,会有三五位蒙族姑娘和歌手恭恭敬敬地站在你面前,唱起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民歌。一曲唱罢,她们就把手上放着酒杯的托盘,高高地举过头顶,半屈膝地献给客人满杯的美酒,然后又不停地唱着歌儿,直到客人把酒喝干。歌声甜润、嘹亮,歌词充满了尊敬、祝福、吉祥的意思。让客人情不自禁地躬身接过酒杯,即使客人平时很少沾酒,这时也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蒙古族人这种以歌敬酒的方式,在宾朋酬酢中几乎是无处不有。他们迎接贵客时要唱歌劝饮“下马酒”,送客人上路时要唱歌劝饮“上马酒”。尽管许多歌词你听不懂,但你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意。至于蒙古族人举行婚庆或节日喜庆时,那更是个个豪饮,人人善歌。在歌中碰杯,在酒中赛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的敬酒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品歌,这类歌数量很大,它们在蒙古族人中经久传唱,妇孺皆知。还有一类是歌手即兴歌唱的。蒙古族人认为歌声和骏马是他们的两只翅膀,因此他们都有歌唱的天赋。而且蒙古族人把引吭高歌和开怀畅饮当成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他们要用这种唱歌、敬酒的方式来款待客人,以表示他们对客人最诚挚的友谊。

蒙古族人千百年来生活在草青水秀、群山环抱的大草原上,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在那空旷、壮美的深山林野中;在寂寞、孤独的放牧生活里,他们常常引吭高歌,赞美草原、赞美家乡,排解寂寞,宣泄情感;在马背上,在毡房中,你唱我和,创作了一首首充满民族风情的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一类情深意长的蒙古族民歌早已传遍草原。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让我们肝胆相照共度春秋,在这富饶的草原上共度春秋。银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载歌载舞庆佳节,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让我们心心相印友谊长久,在这崭新的生活中友谊长久。”这首歌道出了马背民族对酒的喜爱。

蒙古族人生活中不能没有酒,也不能没有歌。更值得一说的是蒙古族牧民几乎家家都会酿酒,当然,健壮、豪爽的蒙古族男同胞大多擅长品酒。如果你去草原旅游,到蒙古族同胞的毡房做客,若能带上几瓶好酒去,主人一定会更加高兴地为你唱几首赞颂友谊的歌儿。

蒙古族酒文化源远流长,芳香四溢,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必将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7-9 17:10:50 |只看该作者
我爱喝酒。爱看关于酒的帖子。这一篇就很好。酒下肚,歌儿上来。该是多麽惬意的事情啊!
喝吧!酒喝干,再斟满。喝他个地覆天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7-10 19:12:41 |只看该作者
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30 13:23 , Processed in 0.0089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