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访一个喂牛的国军中将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10:4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6-07-13 15:51:54

                                                      八,抗战结束张葆琛坐国民党军统牢房


以下文字,均由张葆琛先生提供。笔者用意:展现众人,可以在文字之中看到一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可以看到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可以看到一个腐朽的社会集团垂死的挣扎和最终的败落。

抗日结束,我家属也刚得安定,借住苏州大太平巷,桑梓骨肉团聚情深,我也由渝返东,待命新任,逆料由于国民党还都南京,党羽之间,其可共危难而不可共安治,相角逐,争权势,内部矛盾,因我直谏涉嫌,而遭致蒋介石手令“禁押候查”,在军统监狱渡过寒暑,(我儿岳正,正际于我刚毅不阿在囚岁月,出生于苏州,藉此命名志记,“岳”代“狱”,原义“五岳泰山”,解放后简化“岳”,“精忠报国”,正义抗日)一本我无私无畏,生死早置之度外,坚韧无谀,秉性耿直,无私则刚,无邪则正,宁幽魂谢世不屈,旋以“查无实据,释放复职”,而我已饱尝人间心酸味,人身自由安在!?既已歼寇凯旋,早该仿古人“献策不成辞掉去,独提长剑浩歌回”。奈处于万恶权势的旋涡,悔我执迷不醒,留恋于原级派粤汉铁路警备司令兼长交通警备二旅,升国防部东南办事处主任,后兼94军,军衔铨叙少将,任职中将,誉“儒将”,为谁辛苦为谁忙,银河水满鱼龙变,螳臂当车,那由得主观意愿!


照片说明:蒋介石的身份证证明一个时代的开始和结束

九,不堪回首粤汉铁路警备应变、反共被歼

以下文字,完全采用102岁张葆琛先生提供的文字。字里行间,是人生的跌宕起伏。

聪明者反为聪明误,虚荣蒙混理知,鼠目寸光,苟安于奢望,事与愿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扪思从我卷入中美合作所旋涡,偏面追求抗日武装的充实,而陷于美蒋反共阴谋,根本不懂得两个阶级的水火不容,当面临解放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华东,而蒋家王朝,四面楚歌,潜藏着崩溃时刻,兵无斗志,南京将领集体“哭陵”(向中山陵哀鸣),我随广州中山陵默祷求智,何补于事?儒夫而耳!分崩离析作鸟兽散,湖南程潜、陈明仁,云南龙云、卢汉等相继起义,而我在此条件下,悔不正视现实,仍死钻牛角尖,迷信于美式装备的“优越性”,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在于人民解放,陶醉于虚荣权位,执迷固执,误以为“忠贞”于“正统”,等待观望。且我军也已处于被动挨打,陷入人民大海洋,盲目幻想中铤而走险,抗拒起义,附从于蒋军“应变计划”,我司令部由广州撤韶关移乐昌,倒行逆施。1949年夏,幻想以大西南为后仓,湘贵山区作屏障,辎重运输、修械、电讯总台及随军家属,在“应变备战”,均西撤贵阳;东路以赣州涉闽海,便于东渡大澄岛;西路由衡(阳)邵(阳)窜踞雪峰山;中路则主力盘旋于广、衡线英德、乐昌、郴州、丘陵地带作依托。1950年严冬,风雪交加,山林水雪泥泞,除东路近一个师兵力窜渡大澄岛,由政治部主任沈之岳会师兼大澄岛行政督察专员(沈现原台北国事咨询近年经贵大台胞与我才得联系),馀则先后被歼。我在所到之处,已不受农民欢迎,所部风声鹤唳,同床异梦,离心离德,众叛亲离,散沙一盘,溃不成军,归终沉没于各个击破缴枪俘虏以告终,我腰背负伤,行动困难,危于生死,第一次新华社报导我“被俘”,第二次更正“战地死亡”,藉战讯混乱,似是而非,我在此消失目标的战讯中,赖藉江西油漆商车的掩护改装脱离阵地,扶持我由来阳经雪峰山逃来贵阳治伤。


十,潜逃贵阳盼卷土重来,转化为立功赎罪对台工作

以下,还是老张本人提供的文字。字里行间,展现出人生的命运坎坷。

“此刻我家属,也已先由祖籍从苏州,随养子潘权凯(张仁励)在职京沪铁路局撤退之机,乘海轮偕迁广州韶关暂住。四九年春,我军后勤西撤贵阳的应变部署中,我眷属包括年迈外祖母、孩子帼英、帼雄、岳正等老小五口,由穗坐机飞筑,同时凯儿任职我军对空联络参谋,和我裢襟周有明带简单家具,火车汽车交通混乱中艰辛历苦,长途跋涉来筑,有当地军政安排无恙,到贵阳解放前夕,后勤继再东撤滇缅线,幻想借边防应变,正是国民党政军会议在昆明召开,卢汉机智起义,以致我后勤车辆全部中途被围接攻,幸我家属扶老(85)携小(1)行动不便,果断定居贵阳,迎接解放,给我有家可归,骨肉团叙。贵阳是四九年十一月解放,我家庭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抗外侵逃内乱,抛家七次之多,饱尝颠沛流离,饥惊艰险,身外之物,置之度外,清贫如洗,幸托福于阖家欣存而耳!到全面解放,才称真正安定下来,包括到贵阳出生的筑正、筑明,已籍黔定居。初到阳明路即迁甲秀楼火柴厂后园(即现省水电厅),继迁会文巷孙孝宽寓,孩子就读会文中学附小,再迁民生路口以粮油店及写招牌字谋生,当时我藏手枪、鸟枪、械弹及指挥刀全部缴省公安厅在案,悔我当时,一是陷于恐共疑共,二是企图幸存,既不起义,又不自首,幻想等待卷土重来,东山再起,曾派凯见潜渡港台汇报战况,据在九龙,巧遇我一手培养的旧属副旅长徐壮杰(与祖武同时经我保送黄埔),臂蒙黑纱,经交谈才后觉港报也讹传我死讯,不实,徐即欣然向我联络,我随即委托徐驻港全权代表向台北联络。我曾化名张宝盛登记行商,掩护去穗两次,幻想偷渡港台,由于目标未果,再返贵阳,才被原中美合作所刑警系学员张某发现,密报贵州省公安厅逮捕,妻缪秀芳也先后被拘证讯,且带初产乳儿筑明,后才由其姐抱出抚养,约近半年,秀芳释放返阳明路家,四壁空空,连睡铺都无,衣食无着,凄凉待哺,她若干次辞谢了政府生活补贴,宁愿自食其力,幸帮个体织布转集体织巾,不敷糊口,后来儿女随母当童工,南明河拣菜皮煮粥果腹。


照片说明:老张说国军将领多纳妾可我们夫妇一生坎坷、一生相守


1953年春,我在接受政策教育,好不容易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中重新认识反对封建剥削,人民解放的真理,正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指引着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余生,从1953年到1966年的十二年,向台湾、港澳及海外侨胞历史旧属故雨继续联络,为祖国统一大业立功赎罪,1965年4月承依据战犯管理条例报备中央得到宽释,继续为祖国统一而工作。当时有省对台办及省外事办直接领导。

正因如此,徐壮杰、张仁励不仅在民族抗日有功,而且不知不觉由于我内因与外因运用之微妙中,无形也已向往于社会主义祖国作出默默无闻的一点贡献,对我也成为祖国统一的客观有利条件,贵州省公安厅有案可稽。八九年壮杰邀我去港会亲面磬再为祖国和平统一献策,逆料他糖尿病突然严重瘫痪而不能赴约,并经台友屡返大陆后便去台北访晤,据徐神态昏迷,在此同时也经徐妻告知我的凯儿因肝炎不治,孙媳迁美定居。沧桑多变,事物也变!我曾两次出差华东去徐老家慰问其家属。


照片说明:102岁原抗战将士张葆琛先生家门前三米的样子


十一,文革送“防空洞”受保护

从以下老张的文字里面,可以透露出:“阻挡历史车轮后,所付出的心酸代价。”

“文革”反公检法,借保护之名,送进我“防空洞”(当时有公安厅主管干部的原话),百般恫吓,要我交待什么公检法干部和我“里通外国的勾结行为及反革命串联”,好在我是父母留给天生的硬骨头,还能经得起风雪,我只有付之嗤笑,据理驳斥,这些闯将,无可奈何,至后不得不接受我要求靠劳动吃饭,发到郊外王家园园艺场及金华农场搞育苗及鱼塘等劳动,三易春秋,且株连我家属。1970年10月31日由于云岩针织厂以想当然的“地主”成份,结合反革命家属,下放距桐梓复兴公社30里外的贫瘠山沟落户垦荒,筑正、筑明、淑贞儿女失学,年仅七至十五岁,也被迫停学随母含泪下放,备受歧视,在政治表现力尽争取之能事,入团入党即使填表申请,也历无其缘,唯借微薄的低工资,阿岳等忍饥饿,资助老母弱弟在山沟治病,直到七一年幸阴霾渐消,大女儿找公安厅外事处反映全家备受歧视,惨遭骨肉伎离,后来承查询云岩针织厂下放原因,当时由于我对台工作暂属外事处掌握,我妻事实是贫农出生,驳斥了宁“左”错误做饭,七二年元月三十一日才体现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纠编复工复职,而可怜的子女成新文盲半文盲,影响着青年前途已无可弥合!

而今尚足庆幸的是儿女大小六口,在赖借母爱的哺育都已成长,社会主义大家庭里靠体力劳动度存而无缺憾,后代孙辈昌达,深以渴望,奋发自强,还看后生!我老俩暮年余生,幸能逢年过节及星期天,都来骨肉聚膝,二分菜地,粗茶淡饭,庭前花卉,谈古探今,老中青相互勉励,诚是天伦之乐,养怡之福,聊致自慰。

我曾于1976年5月中央统战部安排第一批战犯宽释人员去港探亲,贵州省报批二人,我是其一,正待安排,逆料客观形势突变,不利于对台工作而未成行,姑借千古传颂的魏武帝(曹操)《乐府诗》以自抒:“神鬼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照片说明:张葆琛家条幅:四代幸逢好盛世 百年共乐太平春

十二,安置花溪奶牛,继续对台工作


而我年逾古稀,老幼八口,既无自给,更无自立,最小仅四岁,处境萧条,在我维有自食其力,尽管民政局安置办一再告称:“你已七十多岁老龄,谁单位还要你去办退休手续?”啼笑皆非,但是我自信饱经风霜的老知识分子,耳明目濡,体力强,精神爽,不服老,以我廉价劳动愿奉献于新时代,尤何不可?!经屡次恳切求诉,辗转两月,才以半修养性安置到花溪奶牛场农牧工二级起薪,旋承知识分子对口政策,上级微调院校教育工作,奈由于当时政策只能原级借用而未到位,幸组织人道主义保护老年半天劳动,但我则往日如死,今日如生,在我当能有份工作栖身之地,情绪激昂,热情协调,愿有生之年,人生价值在于争取无私奉献!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恐乏其身,这是给我心志的锤炼;人生价值,已摆脱商品特有属性,其生命在于精神之可贵,贵在对人们对社会对国家民族之贡献!鲁迅说:“自己活着就是为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自古仁者寿,延年益寿,补蹉跎!”不计工资微薄,何必考虑个人得失,即使万金绕身,然而精神空虚,却是个吃亏而耳!抗日先烈的生命绝非和商品一样进行等价交换,无比体现着中华民族之伟大!勉励着未死者热衷于社会主义献一粟之力。自勉于作家巴金的人生誓言:“我活下去只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这样的生命是有光彩的。”而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仍然认为奉献属于第一位。



照片说明:102岁抗战将领张葆琛老人说:它们都认识我


上岗花溪奶牛场,我从企业整体上全面体察,应兴应革,针对以牧为主,日以继夜,首先主动抓起整理畜牧资料,奶牛系谱、统计图表、生产成本、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整套表报以及奖惩制度等,自告奋勇,忘我劳动,和衷共济,从新建立,力求完整,进入正规,莫逆之交,不计名利,培养青少年,对年轻干部,毫无保留,乐于助人,分工合作,耐心细致,力尽我主观能动性,不识先做,识到做到,抓时间,抓成果,以至个别人误以为我在“无事找事做”、“自我表现”,以致笑我“知识分子工资没有我高”等等,但我不以为怪,一丝不苟,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对生存情况,天天公布,掌握全牛群奶产量核实登记,列表公布,高产核心牛群特殊标牌,并公布奶牛产量升降竞比,饲料配量比例,都做到每天、一周、半月、全月及年终成本及高产评奖,从此群众心中有数,现场论证,互帮互学,我随时深入生产第一线,情况熟、数据可靠、报表及时、文字严正、布局有则,小至蝇头小楷,大至斗笔大字,通俗简明,一目了然,由此吸引有关场厂厅局来场观摩交流,相互充实,不负我苦心人。曾为参加北京全国畜牧展览,为我场宣传反映贵州黑白花奶牛的选配杂交,制作图表及资料,及系列乳制品营养元素,结合人民生活结构演变、市场讯息等的科研资料介绍,都逐渐抓起来,在此制订场规场法、各科室岗位守则。1988年应贵阳市文史资料为贵州省农牧史,征集关于《花溪奶牛场史》,经我到场十六年平时的资料累积,把近场四十多年的场情,从油榨街(现贵钢原址)迁花溪,场地面积、资金来源、组织系统、人事素质、牛群发展、工种设备、机械化发展、主副业产品开拓、科研项目等等,编列年鉴表,并分类专题叙记、印订成册。场史初稿屡经征求和邀请历届主观领导、老职工的集思广益,核实论证,客观上都反映着场历届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全场干工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史记,通过我为大家开始做了一件粗其史册的大事。

照片说明:参加过抗战的102岁原中国政府军少将张葆琛先生今天的卧室

我历年来多次出差,为机械设备、科技交流,曾奔走于上海、苏杭、浦东、武汉等方面求援于社会关系,每天一本衷心热诚于事业,非完成任务不可,唯以共同事业为己任,忘我奉献!且肯定花溪奶牛场以副养牧的策略,着手开放新产品,纵横开拓,内联外引,有条有则,共策共力。我精神寄托于事业,寄托于青少年,我一再声明“我的知识、我的脑细胞不可能移植,归终到火葬场付之一炬,不如在天之年为大家多做点事,留个纪念吧!”言必信,行必果,严于律己,有求必应,管“闲”事(我年已80岁经聘花溪奶牛场顾问,当澳门回归之日,我已百岁开外),日以继夜而无怨,填充无人管、无人办而从整体着眼客观必需办的事,我默默代办完事。就此对外业务联系、合同往来,常因审填于一字之别而防恐埋葬后遗症,或因节约一分导致一厘钱的单价上,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计算,反复核议若干回合,决不慷国家之慨而含糊了事,唯以奶牛场设想,不偏不易,力求公允。我在群众中,严正道、主公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非态度明,直谏不讳,不阿不谀,干部之间,协调团结,我深切体会,一是助人为乐,是身心愉快的唯一易寿方;二是在事业成就,能产生无比的欣慰感;三是由此心安理得情绪爽,吃饭香,睡眠安,体健神怡步履健。言态畅朗胸襟宽。

以上资料,系张葆琛先生提供。各位尊敬的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个百岁老人的心路历程。因为是张葆琛本人提供,所以,笔者未加改动。笔者以为,报告文学既是文学又是史学,唯有102岁抗战将领张葆琛自己的文字,才能最形象地描绘张葆琛自己。


十三,追寻逝去的战争岁月中健在的人物


照片说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的毛泽东主席田中角荣首相的大平正芳外相

我始终相信:“战争亲历者都走了,战争巨著才能合上最后一页。”

我父亲是八路军战士,我的叔叔被侵华日军杀害了。我从小就关心抗战的历史。

我在1970年就看过田中角荣写的自传《我的履历书》。我在1996年在东京听过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演讲。我见过曾经指挥抗日战争的毛泽东、林彪、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人。我本人采访过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孙毅将军。我现在正在采访的是与他们同时代的人物张葆琛将军。

实际上,日本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正是把中日两个民族的所有人都卷入了整整15年的战争!而本文所提过的日本政要,在战争中都曾经以各种身份到过中国。在本文最前面,提到军衔时,曾经提到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在1938年时的军衔,并且,与张葆琛将军做了比较。我们这次,又以和田中角荣一起为中日友好做过贡献的大平正芳先生为例。

大平正芳1910年生人,他比1906年出生的张葆琛小4岁。

大平正芳1936年毕业于东京商科大学。曾任兴亚院驻中国张家口事务官。战后,历任大藏省主计局事务官、大藏大臣秘书官、大藏省主计局科长等职。1957年任自民党总务。自1960年起在历届内阁中任官房长官、外务、通产、大藏大臣等职。

1972年随田中访华,积极促进中日恢复邦交。

对大平正芳的介绍,关键在于“曾任兴亚院驻中国张家口事务官”这几个字上。

“日本兴亚院”又是一个什么“商社”呢?

据史料记载,为长期统治沦陷区,1938年9月,日本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名,成立了“兴亚院”,隶属日本内阁,在中国占领地设立分支机构,在青岛设立“出张所”(即办事处),代替日本海军部的统治。10月起,日本兴亚院没收了沦陷区华人大企业,合并了小企业,以开发资源供给在华日军。兴亚院还设立了许多调查机构,“调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收集情报及启发宣传”。到1942年11月被大东亚省合并时,它所汇总的调查报告书类多达1900余件。可见,兴亚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报机构。

大平正芳正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曾任兴亚院驻中国张家口事务官”的。

根据军事科学院编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606页记录:

“侵华日军投降后,日军战俘约1255000人,日侨78.4万人。加上东北待遣返日侨约1100000人,总计3100000多人。”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

日本侵华除去百万侵华日军外,还有家属,有工程技术人员,有医务工作者等等。

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掠夺。所以,文职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掠夺的煤、木材、铁矿、粮食……,怎么运回日本国呢?

采访102岁的国民党抗战将军张葆琛,使我联想起追寻逝去的战争岁月,和那个时代发生过的人物,以及今天,尚且健在的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无数的人在无尽的苦难中悲惨地死去;活下来的人干什么呢?

有的人冲破重重阻力,为中日友好呕心沥血;有的人放牛,有的人放羊。

为了“各自民族的最终利益”干杯的人都在70多岁逝去了。

为了消灭侵略者的老军人们,后来放牛、放羊的却健康地活到百岁开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中,阴霾总会过去,阳光,最终普照大地!

我从1991年开始,在日本国采访原侵华日军老兵。我1998年开始,采访中国国内、日本国和缅甸国境内的战争亲历者。我认为,在人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伴随着炮火和战争走到今天的。战争,后来浓缩成一本一本的巨著,放在人类文明历史的书架上。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虽然早在60多年前就停止了,但是,“战争后遗症”还长期存在;所以,战争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结束;战争亲历者逝去了,战争巨著才合上最后一页。

放在书柜里相关战争的书籍,是供人们研究、学习、汲取宝贵的经验用的。

目前,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们也轮到“走进抗日战争历史巨著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光,这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所以,帮助他们留下警世恒言,同时,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进行人道主义的关爱,这些才应该是我们战争博物馆人分内的工作。

相比较而言,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战争巨著有:

1840年的鸦片战争。

1894甲午海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

未来的战争巨著,什么时候再次在中国人的面前打开,还不得而知。

亲历过抗日战争的人物我见过一些,比方:林彪将军。林彪将军比张葆琛将军小一岁,他们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共同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在1937年,林彪将军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同样在1937年,张葆琛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08师的师长,参加淞沪抗战。

我佩服张葆琛将军,当然更加佩服林彪将军。直到现在,我还可以惟妙惟肖地背诵林彪将军在1969年10月1日,为庆祝国庆20周年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那时,我15岁,在天安门前金水桥前第一排的学生队伍里。

照片说明:战争年代的林彪和毛泽东


我今年54岁,我当然多次见过曾经在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的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前线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同侵华日军作战,这是写入历史史册的丰功伟绩。我的父亲、叔叔,都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里工作,我的叔叔作为八路军的区长牺牲在对日作战前线。我至今非常佩服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喝茶还付钱!对于这个问题,我既不认为是天方夜谭;同时,我又没有办法自圆其说,所以,还是天方夜谭!

另外,我当然近距离见过伟人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叶剑英、陈毅。现在,这些亲历抗战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已经相继走入历史的巨著。重温他们的音容笑貌要通过已往媒体的采访和记录;通过历史巨著、历史影片和历史故事。

现在,住在我楼下的老头儿、老太太还时常说起周恩来、邓颖超。言谈话语之间,他们的感叹和敬佩之情还是油然而生:“我们都在北京红都时装公司工作过。那时,我们崇敬的周恩来总理夫妇来到我们身边,竟然拜托我们帮助织补他们用旧的大衣!再接着穿!我们人民的好总理呀!”我听了这样的话,感到不可思议。主要是和现实相比较,不可思议!



照片说明:抗日战争时期的刘少奇、周恩来

我为什么提刘少奇、周恩来、林彪、毛泽东、聂荣臻、蒋介石、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等人呢?明明是采访张葆琛吗!风马牛不相及呀!其实,他们是有机地联系到一起的人物。时代的印迹要想留下单一的成份,就不可能存在。

——不相信?我知道你认为我是在诡辩。

没有关系,请您翻翻迄今为止的任何一本相关抗日战争的书,在这些书中,所有我提到的人物在这些书中都相继提到过。只不过,是排列顺序不同。还有不同的是,有些人认为:人分成等级、分成优劣、党派……。而我不是,我在日本国采访侵华日军老兵的时候,日本国民常常说的一句话给我很大的刺激:

“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人!”

原来,在日本国民、在侵华日军老兵眼睛里,国民党抗战军人、共产党抗战军人、游击队,轮着土枪、土炮蜂拥冲上来的民团都是他们的敌人!

所以,不知看过我采访记的朋友们是不是有印象:十几年来,我的作品是没有党派倾向的。我是写中国人在亲历抗日战争的各种经历、体会、印象、思维沉淀物的。我是记录中国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至今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刻骨铭心、警世恒言的。我并不认为张葆琛是国民党的抗战将领;张葆琛是喂牛的就低看张葆琛。相反,千里迢迢,我充满热情去采访他。

吃完我带去的北京烤鸭,他甚至连一碗棒子面儿粥都不给我喝,可我还是从各种方面精心描绘出他的真实形象。正如日本国民所提醒的“你们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呀!

基于此,我把张葆琛和他们同时代的人物名字写在一起。

名字是符号,党派也是符号,福祸才是存在的实际感受。

中国人内部再打数百年,中国人在外国人眼睛里还被统称为“中国人”。

张葆琛同时代的抗战人物已经几乎全部走进历史巨著了,是敌人也好,是朋友也好,“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已经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国民党反动派”这个充满仇恨词汇的棱角,正在被历史的激流逐渐磨去。而新的调侃语言,讽刺语言、反动语言正在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悄悄地重新走进我们的批判领地:

“国民党越来越像共产党,共产党越来越像国民党。”

这句话虽然反动,我看她倒像张葆琛的人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几十年来,张葆琛老头子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和牛们在一起,吃不饱、穿不暖。如果他天天花天酒地、生活腐化,他能活百岁吗?所以,张葆琛的人生轨迹和中国大众的调侃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不谋而合之意境。中国民众的调侃的本意,和中国共产党17大提出的反对腐败的方针刚刚好吻合!老百姓的目的,是告诫共产党不要走国民党腐败的老路。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如今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指手画脚的,只有原国军102岁的张葆琛将军了。张葆琛穿一身破旧的衣服,住在破旧而狭窄的房子里。与他身份相符合的,只有双手叉腰的习惯和气势汹汹的命令语气、及其吹胡子瞪眼的谈话方式。

我专门问过张葆琛将军:“国民党为什么倒台?抗日战争胜利时分,共产党只有正规军一百万,而蒋介石有正规军三百多万。到1949年,有一种说法是‘消灭八百万国民党军队’。那是什么原因呢?”

张葆琛说:“国民党腐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彻底地失去了民心!”

他补充说:“国民党时时处处保护腐败,谁批评国民党就是‘反对领袖、反对党国’,不是逮捕就是暗杀。党禁、报禁、民禁!国民党时代的军统、中统和警察机关都是监督反对腐败的民众力量的。而共产党搞土地革命,他们依靠千千万万的农民,推翻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反动统治。”

张葆琛在桌上摆上十几个果子,然后,用手臂横着一推,果子都翻滚、蹦跳着落到地上。他的意思是说:“多米诺骨牌效益”和“连锁反应”吧。

我问102岁张葆琛将军怎么看类似林彪的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老张说:“1937年,林彪指挥山西平型关一役,打的是志气!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决心!打得是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提战争,老张就像是扎了吗啡一样来了精神。

老张习惯性地摆开他当将军的习惯开始分析:“林彪师长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天时、地利、人和呀!缺一不可!你以为八路军那么神奇吗?”

“如果没有当时全民族抗战全局指导下的华北、西北抗战形势,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老张双手叉腰拉开架势,开始摆话儿。

“如果没有第二战区组织平型关战役,没有总共11个军10万人对进攻平型关地区的各路日军的分路英勇抗击,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老张手点我的鼻梁开始告诫。

“如果没有阎锡山长官在第二战区司令部的统筹计划和统一部署,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如果没有9月23日到9月26日东跑池的孟宪吉旅的浴血奋战,如果没有9月26日程继贤团全团官兵的壮烈牺牲,没有这些战斗对平型关正面战场的侧翼配合,就不可能有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老张在桌上铺上白纸,就准备画地图说明了。

我急忙说:“您别百忙了。您还是歇息一会儿吧?”

张葆琛不答应,没完。他目光炯炯地逼视我:“你以为林彪将军是孤军奋战呢吧?错了!没有我们国军主力的支援和统筹兼顾,单单一个115师是很难取得一个战役的胜利的。今天,我给你补上林彪师长在平型关得胜的一课!他是师长,我也是师长呀!”



照片说明:比张葆琛将军小一岁的林彪将军命丧温都尔汗

我问张葆琛老先生,对八路军其他战役是否有印象。张葆琛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对我说: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首次与日军大规模交锋。”

“八路军第二个成名仗是夜袭阳明堡。1937年10月19日深夜,八路军129师769团袭击了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飞机场,击毁机场上的24架飞机,消灭日军机场卫队100多人,在全国引起轰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 八路军第三个成名仗是黄土岭大败日军独立混成旅团,击毙日军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

我采访102岁的张葆琛老人完全是因为他参加过抗日战争,我本人是写相关抗日战争报告文学的,我采访的对象完全是亲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批人。我采访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其一,是本人在抗日战争的经历。其二,是被采访对象在抗战胜利之后的沧桑岁月。

我认为,是张葆琛给我上了他人生当中教授学生的最后一课。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张葆琛就投身了抗日战争,直到15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他就是大学教师了。林彪当师长的时候,他张葆琛也是师长,只不过,林彪在山西,张葆琛参加的是淞沪战役而已。

张葆琛给我上的最后一课就是林彪指挥的平型关一役。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军11个军10万人的支援,打援,甚至一个团军人阻击时的牺牲,林彪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是不能单独取得消灭侵华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的辎重部队的。抗战时:中国军队的“退却、相持、大反攻”中的“退却”是相当沉重的;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非笔墨可以形容。

在我们可爱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在蜿蜒曲折、漫漫数千公里的长江、黄海一样的历史画卷中;像张葆琛这样,作为亲历抗日战争最后的将军军衔的人物,已经是“白驹过隙”和“稍纵即逝”的采访对象了。一方面,我非常有幸采访到他。一方面,我观察到,他实际上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物。没有什么人会想起他来,没有什么人会说起他来,没有什么人会记着还有他这样的浴血奋战经历。

但是,他自己的心在顽强地跳,他的臂在顽强地舞动手中的色彩。

在生活的激流中,他顽强地拼搏,甚至,连飘过来的一根稻草也不放过。

他在社会的舞台边缘不断地徘徊;他一直幻想、希望再登上去!

黄埔军校同学会的舞台连乡村舞台都算不上,他们却在上面慷慨激昂!

老张自始至终认为自己参加抗日战争是光荣的,这是他精神的支柱。

中国民众自始至终认为国民党抗战将士是光荣的,这是中国的文化。

很多国家的老兵从精神到物质都有“抚慰”,可是,他们还怨声载道!

张葆琛之流与贪官污吏相比较,应该是一无所有,可他们还充满希望。

我去过一些国家;中国的老兵是最善良的老兵,中国人民是最善良的人民。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武装到牙齿的侵华日军为什么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缴械投降?

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文化,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不可战胜的!

在贵阳花溪奶牛场采访102岁抗战老兵张葆琛的时候,我还看见这样一个插曲。贵阳花溪镇的领导到百岁老人张葆琛家送生活慰问金600元(一年)。我了解其中的原委,这不仅仅是因为尊老,而且,是因为老张参加过抗日战争。领导说:“当年,侵华日军打到贵州独山来,很是惨烈呢!国民党军队同他们作战,牺牲的人,数都数不清。我们贵州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些历史呢!我们花溪镇有5位百岁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只有他一个。像这样的老头儿在中国也是屈指可数了吧?”


照片说明:贵阳市花溪镇的领导看望百岁抗战老兵张葆琛

我非常有幸,采访了百岁老兵张葆琛先生。

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民的困难经历和坎坷的岁月。

他的人生巨著最为光彩的几页,就是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他不屈的经历和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实际上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他追求真理、摒弃黑暗、向着光明前进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他为了台湾的回归殚精竭虑,实际上是应该得到赞赏的。

我非常感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资助我去采访张葆琛。

我非常感激贵州省黄埔同学会五位老师的鼎力帮助。

我非常希望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张葆琛能长久的健康愉快。

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记者歌颂参加过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人们。


初稿于:2008年9月20日    方 军

十四,贵州黄埔同学会华廷凯主任来信补充


2008年8月,我把写张葆琛的原稿分别用电子信箱,传给贵州省黄埔同学会的各位领导,传给张葆琛的孙女,由张葆琛孙女转送张葆琛本人。等了十几天,张葆琛本人,贵州省黄埔同学会的各位领导分别来了信件。

张葆琛本人对我的原稿意见不大,基本同意,这让我颇感意外。

贵州省黄埔同学会的华廷凯主任把我的原稿邮寄了回来,分别在原稿上仔细批注、修改。并且,亲自来信补充了主要的部分。我特别作为第十四部分,发表在本文中。

罗永生副调研员也来信指教,特别叮咛,他是“副”调研员。

华主任和罗副调研员分别让我转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欢迎抗战馆再次派人赴贵州省采访。为留下抗战历史的印迹,留下抗战研究的成果,留下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警世恒言,留下我们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闪光的人物,他们愿意配合采访工作。

下面,把贵州黄埔同学会华廷凯主任来信补充发表如下:

贵州省黄埔同学会会员中原国民党部队将领军官名单

中将级:万式炯
少将级:陈德明   田仲模   张葆琛     刘琦生    韩德考
       陈廷缜   何湘一   王光炜     罗平野    程奎朗
       牟龙光   吴行中    陈肃      孙家毅    林仲明
       李诚一   谭阴桢   罗再启     胡开祥    余国斌
       董劲儒   刘忍波   欧阳洪晋         朱丽泉
       蒲昌言   魏恕之   张镇坤     阮为瑜    王辅卿
       万柏林

小计:共31名            2005年2月统计


贵州省黄埔同学会会员中尚且健在的原国民党部队少将级军官名单

张葆琛(贵阳)  陈廷缜(贵阳)  罗平野(贵阳)  朱丽泉(独山)

小计:共4名           2008年10月统计                           

贵州黄埔同学会办公室主任          华廷凯  2008年10月

                   方军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23:52 , Processed in 0.01015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