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6-9-7 21:54 编辑
人民网武汉9月7日电 (郭婷婷 周雯)9月2日中午11点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70岁的独居老人董子平和往常一样,来到社区的幸福食堂就餐。干煸刁子鱼、粉蒸肉、大鸡腿、红烧鹌鹑蛋,饭碗里装着五六种美味可口的饭菜,老人吃得赞不绝口。一边就餐,董子平一边和相熟的老人聊天。在武汉的高温天中,食堂空调凉爽,还有电视可以看,不少老人吃完饭后也迟迟舍不得离开。在这里,一日三餐最少只需要10元钱。 这个由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开办的公益食堂,自2013年3月至今已开了5家,在硚口区营北社区、发展社区、彭刘杨社区和黄陂区人和天地社区,30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每天都像董子平一样,到社区的幸福食堂吃饭、聊天、参加各种活动。幸福食堂不但为老人解决就餐难问题,还为老人提供交流的平台,创新出社区敬老养老“武汉样本”。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如何提高独居老人幸福感也成为各级政府思考的问题。武汉“幸福食堂”的“幸福事业”能否大规模复制推广?专家把脉,还需政府企业联合发力。 幸福食堂为独居老人解决吃饭难题 2012年冬天,幸福食堂创始人曾少峰在路边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婆婆步履维艰。“这么冷的天,您干嘛跑出来啊?”曾少峰赶忙上前搀扶婆婆,婆婆说:“不想做饭,我去买几个馒头。”听到这里,曾少峰一阵心酸,赶紧给婆婆买来了热腾腾的饺子和粥。 聊天后得知,婆婆一个人居住,因为年纪大了,没精力买菜做饭,于是经常买馒头果腹。 这件事对曾少峰触动很大,像这样的老人,武汉各个社区还有不少。据武汉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3.76万,且10个老人中就有1个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老龄化占比19.74%,约占全部人口数的1/5。 武汉市老龄办的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在全市老人中,独居老人就占到了30%。或因子女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或受住房条件所限而独自居住。 对于这些独自居住的高龄老人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除了吃药,就是吃饭了。做饭麻烦,又吃不了多少,幸福食堂的创办试图解决这一老人们生活的烦恼。 创建幸福食堂的是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负责人、被称为“湖北最美志愿者”的曾少峰。这位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千万的老板,将自己10多年打拼建成的企业交给妻子打理,专心做起为老人服务的公益事业。2013年3月,首家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业。 一日三餐10元解决 行动不便可送饭上门 “好吃、不贵、有人情味”是曾少峰定下的宗旨。粉蒸肉、煎鱼、鸭腿、煎鸡蛋、火腿炒玉米粒……中午11点左右,记者在武汉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里看到,社区的老人们已在食堂排起了长队,20余个荤素搭配的菜品自由选择,菜品质量远超过一般单位的食堂,服务员们忙得无暇分身。 70岁的丁爹爹家住附近的二桥社区,每天专门骑车到食堂来买饭。丁爹爹说,老伴因病瘫痪在床,全靠他照顾,自从食堂开张后,两人就很少在家开伙了,中午骑几分钟自行车,一会儿就到食堂,吃得丰富也方便了很多。 幸福食堂的专业义工和志愿者每天会准备好适合老年人食用的味美价廉的三餐,具体分两种定价:一种是一日三餐提供标准化配餐,总共10元;另一种是刷卡消费,每餐20多个品种,菜品任意挑选,按重量收费,65岁以上老人充值300元送200元,相当于打了6折。 由于物美价廉,受到社区老人热捧,目前,道能幸福食堂在武汉已成立了5家。电力新村社区的幸福食堂采用的是刷卡消费,已有800多位老人办了就餐卡。丁爹爹中午打了和婆婆两个人吃的菜,而绿豆汤、稀饭和米饭不要钱。“我们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一个月大概花500元左右可以吃得蛮好。” 谈到食堂的好处,70岁的董爹爹激动地直竖大拇指。来自安徽的董爹爹在电力新村社区做环卫工,他无儿无女,也没有老伴,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了。 “我每天都在食堂吃饭,几天不来,志愿者还会专门打电话来关心我是不是生病了。”董爹爹说,生病不方便出门时,志愿者就把饭送到家里来,过一个小时后再到家里收拾。“现在,食堂就像家一样,有人关心、照顾我们这些孤寡老人。” “幸福食堂”成敬老平台 2万人争当志愿者 幸福食堂为社区老人带来了便利,心怀感激的老人也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电力社区80岁的杨婆婆每天一大早就到食堂来帮厨。六七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手里还剥着大蒜。这些帮厨的婆婆每天都来做义工,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达82岁。 “这里太好了,我们来帮忙是应该的。”年过8旬的杨婆婆一个人生活,走路已经弓着腰的她,讲起话来思路还是很清晰。对于幸福食堂,杨婆婆满是感激,“一个人吃不了很多,买菜做饭太麻烦,以前经常就混着,现在每天来帮忙,和老人一起聊天很开心,打发了时间,一日三餐也很规律。”当日中午12点左右,杨婆婆打了几个菜,端着碗回家吃饭去了。 电力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漆春秀介绍说:“社区有1360位老人,老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超过20%,其中多数是独居老人。幸福食堂不仅仅是座食堂,还是让老人幸福的综合平台,让老人们受到身心关怀的开心乐园。” 每逢春节、元宵节、重阳节,幸福食堂都将社区老人请到一起,与志愿者们一块儿吹拉弹唱,做“老猫钓鱼”等趣味游戏,笑声阵阵,成为老人们的欢乐时光。 看到幸福食堂带来的好处,武汉人和天地小区开发商主动表示愿意支持曾少峰开办幸福食堂,为他免费提供食堂用房、厨房设备和一系列帮助。 幸福食堂除了让老人少花钱吃得好,还对老人进行人文关怀,成为企业、志愿者等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敬老平台。 在每家幸福食堂显眼处都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一元亲情套餐”。每周六、周日,凡是陪老人去吃早餐的子女、孙子孙女,加一元就可以吃早餐。以此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与老人团聚。每到周末,不少老人被孙子孙女牵着到幸福食堂就餐。 幸福食堂还在日常活动中倡导敬老孝德文化,2万名大学生、企业老板员工、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医护人员、下岗职工等应招成为敬老志愿者。 仅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大学生,就有超过1万人在“幸福食堂”注册当志愿者。他们每周按预约轮流到“幸福食堂”做清洁,为独居的病残老人送餐上门、陪老人聊天、陪老人看电影等。志愿服务总时长已达到3万多小时。 幸福的“赔本买卖”如何长久 相比普通餐馆品质更高,三餐价格低至10元钱,让人担心幸福食堂如何才能长久维系。 据了解,幸福食堂运行3年,刚开始每个月大约要贴进上万元,到现在一共累计亏损了200多万元。 “做公益事业要有情怀,但不能悲情,十元三餐的亏钱模式不能长久,要升级创新。”当幸福食堂要引入电力新村社区时,武昌区一负责人对曾少峰说。对此,曾少峰也颇为认可。 他坚持不断探索,打造升级版,从最开始1.0版本,单纯贴钱做“公益事”;到营北社区的幸福食堂1.5版本,已经有公益品牌的运作雏形;再到武昌电力新村社区,这个幸福食堂就是2.0版本了,以市场营销收入贴补老人低价就餐亏损,做成了公益产业。 凭借价廉味美的公益品牌号召,现在周边一些写字楼的职工也慕名前来就餐。他们按照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购买饭菜,维持了一定的利润。另外,幸福食堂也开始积极向外推广定制快餐,广受欢迎,仅电力新村社区日均有100多份订单,渐渐弥补亏空。据测算,每天只要有200名社会人员前来就餐,就可以弥补亏损。 在道能的号召下,多家爱心企业也加入助老事业,武昌区两家食堂的装修费用便是由企业赞助的。 这项公益事业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道能幸福食堂依托街道、社区提供场地、设备和水电优惠,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庞大的义工团队参与服务,降低了食堂的运行成本,整合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缓解了食堂运行经济压力。 目前5家食堂中,3家已经扭亏或持平,令曾少峰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年内,还有2家新食堂即将开业,幸福食堂模式正在被更多社区复制。 武汉市民政局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道能幸福食堂为老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每个区至少培育2-3家规模较大的为老服务龙头企业。 政府企业联合发力 “幸福事业”可复制推广 “为老人提供就餐,是惠及面比较广的养老服务,我国现有2.2亿老年人,需要医疗、护理服务的是当中的少数,而餐饮服务,可以惠及绝大部分老年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为武汉“幸福食堂”点赞,我们国家老龄化加速,高龄、少子、独子、空巢老人增多,意味着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多元参与的幸福食堂创新模式具有特别的社会意义。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认为,幸福食堂证明这一模式可以得到推广。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养老模式。 中南财大社会学教授赵曼认为,幸福食堂的模式,政策上的创新很重要。只有运用“公益的目的,商业的手段”,幸福食堂这样的养老项目才能走得长远,才是可复制的。 “只要形成公共意识、公共话题、公共参与机制,幸福食堂就可以复制、延续和发展。”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黄红云建议,养老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五方面缺一不可。政府拿出政策支持,提供免费的场地,相应的补贴;企业做好团队的建设;社会组织做好准备;老年人和家庭也需要一个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