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识得“清照羞”,怎舍泉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 15:49: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刘云 于 2016-10-2 15:52 编辑


识得“清照羞”,怎舍泉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 15:50: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云 于 2016-10-2 15:51 编辑

识得“清照羞”,怎舍泉城
大风书房                                                                                                                                                
2016-09-30 14:04:30                                                      
                                                                                                  
                     

                    
摘要:古今有才的,有风范的女人中,济南李清照是座高峰, 什么叫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

        一座城市,往往因为一个人名,一个人的踪迹,与她产生万般丝连,我们会因为这个人的符号,从而对这座城市念念不忘,别有情愫,城市作为一个地理空间,自然确能赋予其与众不同的筋骨,而让城市丰满成血肉,滋长为一个具有品调的文化空间,则归因于这个城市的人文。
钟灵毓秀,一座城市才完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其说旅行,我更喜欢说“行走”,行走是一种身心激荡和修行,不知什么时候,旅行不再是忠于心境,而成了匆匆快餐,沿途的山水风土,人文血肉,也敌不过一番饕餮吃喝。
旅行,不是吃过,喝过,路过,住过,然后忘却。
而是沉淀下的东西,每每回想,总是能会意遐想,神游已往。
不错,那个城市住进了你的心里,被你带走了。
沉淀于脑海的往往就是那一个符号,那一段诗文和韵律,那一个画面,那一个人物。
就拿济南来说,多少人是因为老舍先生一篇《济南的冬天》认识了这个城市,而年轻人则更喜欢谈论夏雨荷与大明湖的故事。
人物的符号,提炼了这个城市的性情和调性,东西方相同,这就如同,贝多芬之于波恩,柏拉图之于圣托里尼,毕加索之于马拉加。
而对于济南,最吸引人的还是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济南,16岁之前的时光,全在济南度过。济南本身处于泰山余脉北面,三面环山,更难得的是,那时候的济南真可谓是遍地泉水,庭院里,柳荫下,据说掘开砖石就有淙淙清泉。
多水的地方,必然敏思善愁,清灵俊逸,少女时代,李清照纵情山水,没少游玩,溪亭之游,莲湖之游,在济南这段快了的时光成为她后来创作的丰富素材。
16年的泉城山水滋养,再加上《周易》《左传》家学的熏陶,其性情品行既有泉水的柔顺,还有青山的豪迈,在后来的生活和诗词中,李清照尽显济南山水所赋予的调性,其文思如山水,其人如山水。
没有李清照的才思,没有济南山水的灵韵,我们恐怕再也看不到什么叫做“婉丽天姿”的文字了,再也无法听闻什么叫“不食人间烟火”的才情。
在南渡前期的在词文中,李清照尽情享受着,挥洒着那段明丽时光和恬淡生活。精妙心境,少女情怀,流落笔尖,此时的泉城生活,李清照还没有那么多的酒,还没有那么多的愁。
在《浣溪沙》中,回忆到: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些字里行间掩映着泉城相恋的明媚柔光岁月,彷佛把你我带到了那个时代,目睹一位亭亭少女在泉水湖色,柳荫荷叶下 明眸善睐,流光溢彩,笑靥如花的美好画面。又似将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移到了大明湖畔。
这样的泉城,这样的美人,你如何不想与她相遇。
而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多么明丽娇人的一位美少女,懒慵慵娇美的情态与微微的润热,举止仪态,美如画,沁人心,想必,屡次会意后,你也欲罢不能吧,泉城此地有此人,静待你来寻。
现代人,把这美妙的少女仪态,称为“清照羞”。
一切的豆蔻年华之美好,尽在清照寥寥数笔。
正是李清照在济南的16年,浸染山水神秀天姿。其文,其画,其才,才能浇灌后来的词坛大宗地位,也才能铺就让人惊奇的人生轨迹。
在两宋交接时代,李清照文采已经让当世泰斗或巨儒叹服不已,让这些士大夫刷新了对女人的理解,士大夫们的目瞪口呆,跃然纸上。
宋代王灼评论:“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宋代魏仲恭评论: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

宋代时候,大家就已经认为李清照超脱于同时代人了。
而到了明代,李清照的地位进一步抬升。
明代陈宏绪评价:“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
明代杨慎评价:“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明代文人一下子把李清照放在了冠绝古今的地位了。
清代《白雨斋词话》论到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提到:“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而中国文典集大成者《四库提要》给予定论: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许为大宗。
最终,李清照成为文才“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宗。
而仅仅是文辞天姿也就罢了,李清照绝不是局限于闺阁香文柔情,济南山水哺育的浩然正气和炽热世心,也让同时代的士大夫喟叹不如。
公元1126年-1127年,靖康之变,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抢掠汴京,后来又掳走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以及辅臣、乐工、工匠等及大量财物北去,汴京为之一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后,家国情怀融合血泪磅礴之气,她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对南宋不争气的痛斥,谁能想一位温婉弱女子,竟然有这样的豪迈决绝的气象。对于南宋的求和,她告诫使臣“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在《咏史》中,她这样不满南宋的现状: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大儒朱熹则高赞李清照的对家国的浩然雄浑之气,他评价《咏史》这首诗:“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靖康之变两年后,李清照的丈夫病逝,国破不振,家事不幸,思乡怀旧,孤苦飘零,乱世沧桑,最是人命草芥和人性无常,但是这一弱女子骨子确硬实,李清照一生不低头。与国事,家事,都自成风范,即便49岁时被张汝舟骗婚,不到一年,就把张汝舟告发离异。
词,愁,酒,博,成为50岁后李清照抒情叹表意的伴侣,也迎来了创造上的高峰,在她存世的45首词中,涉及酒和醉的词作有24首之多。尤其是寄酒思乡怀旧,对于济南故乡,日夜怀念,《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除非是醉了才会忘记思乡之苦。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对故乡济南的思念,对身世无常的叹息,血泪尽显。
晚年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后人评价,这首词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这时候的李清照开始回忆故乡往事,这种细微伤怀的心境,配上三两盏淡酒,聆听雁鸣,感受冷风,身处梧桐细雨下,想起了在山东老家时候的山水,柳荷,想起了那过去的光阴和那年重阳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那个时候,那个酒,那个愁,真叫人回味。更让人回味的是,那时丈夫赵明诚还在,那时住在乡下一起读书的日子,是一段多么快乐的光阴。
在《金石录后序》里分明写着:“(在山东老家乡里)屏居乡里十年(32),仰取俯拾,衣食有余……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39),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白话文是说:“我们在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勤俭持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古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每次等到蜡烛为烧完才去睡觉。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猜中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举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饮不到一口。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
这样一位女子,任何笔墨都无力描绘她的风姿,这样一位女子,才是济南留给世人的人文标识。这样的女子,你会路过,但你不会忘却。这样的女子,在她面前,男人女人都失色。
正如真正的游玩家所讲:“因为李清照,才来济南,泉有很多,可李清照在天下就一个”。
但愿,因为李清照,你们才真正认识济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8 01:57 , Processed in 0.00886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