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首《忆秦娥》的比较阅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0:30: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两首《忆秦娥》的比较阅读
                                                                                                                                                作者:界面
2016-10-31 12:20:00

                                                                                                                                                                                                      

忆秦娥
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恐怕是“忆秦娥”这个词牌中,最著名的两首词了。一首是青莲的传世绝唱,一首是领袖的得意大作。我们先说李白的这首词,应该说,自从这首词问世以来,千百年间,无数文学家、评论家对这首词的溢美之词已经汗牛充栋,雨山节选几则名家评论,细细品来,自可如沐春风。
王国维《人间词话》:“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今古,如闻变徵之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看完以上三位词学大家的赏析,雨山只想进一步说明一点,王国维先生说到太白纯以气象胜,并不是说李白的这首词除了气象之外什么都没有,只是气象之宏大、瑰丽太突出而已。一首超一流的好词,其境界、韵味、格调、气象、词句,缺一不可。太白这首词,五美具备,而气象直冲霄汉,不愧为千年词祖。
于是,我们读完李白,再读润之词,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已经没办法下嘴了。就像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皇帝朱元璋,再让他喝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他只有味同嚼蜡,难以下咽一样。当然,雨山并不是对那些无论吃什么都觉得特别香的厚道人有看法,只是对这首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的词发表一下个人意见而已。
西风烈。三个字作为起句,中规中矩,正如《红楼梦》里王熙凤的那句“一夜北风紧”一样,有些技巧与味道。有一位评论者说:“西风烈”三个字,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雨山倒是觉得大可不必,您读这个“烈”字就能泪雨滂沱,那要是把唐诗宋词都读下来,恐怕得哭上个几百万回了,一笑。平平而起的三个字后,败笔马上就出现了——长空雁叫霜晨月。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境,这七个字堆叠在一起,混乱造作,平庸无奇。雨山猜想,作者在此处,想用多个场景与意象的层叠转换,使词境更加凄切婉转。然而,同样用如此手法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真不知道要把这句“长空雁叫霜晨月”甩到几百里开外了。特别单看这个“叫”字,无论如何,用在这里太白太俗,可谓大煞风景。因此,今后我们再说这句“长空雁叫霜晨月”,说这是作者的所见所想可以,说作者写得相对生动也可以,但是,要说这七个字“凄婉悲凉,荡气回肠”,恐怕我都得替作者钻地缝儿了。
接下来八个字: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雨山要说,这是全词写的最好的两句。机警而忠厚,灵动而顿挫。用细声、碎声很好的衬托出战斗前紧张的气氛与面对强敌必胜的信念。
下阙开篇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又是非常平庸的两句,雨山有时候觉得,那些所谓评论家们费尽心机硬生生的把这样的词和苏轼、辛弃疾扯上联系,还讲得头头是道,真属不易。
最后,雨山再说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应该说,作者的整首词都在有意无意的仿效李白《忆秦娥》的感觉,尤其以最后两句最为明显。以最后两句来说,这样的模仿算是成功的。可是,正是因为作者笔力的局限性,整篇的模仿就有了四不像的意味。就以最后八个字为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气象比较开阔,境界也宏大,然而,以苍山、残阳为景对照,在开阔宏大中,便自然而然的大中见小了,非常遗憾。而看太白的最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西风看似不能残照,然而,什么叫气象?什么叫境界?就是你看到这两句话,八个字,脑子里立即就能浮现出最宏大伟岸的画面。如果我把西风残照改为“夕阳残照”,看似更通,实际上,词境立即减损大半。归根结底,西风灵动,夕阳呆滞。相似的例子数不胜数,雨山在此仅举一案。
秦观所作《踏莎行》中,有千古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应该说,此两句意境精深,格调极佳。然而,本词问世以来,很多人对于“斜阳暮”三个字颇有看法,认为语义重复,可以改为“斜阳度”或“斜阳树”,雨山认为,这两种改法,大体尚可,并不破坏这首词整体的意境,应该说是把一首100分的词改成了90分,最有意思的是秦观的好友黄庭坚,他认为应该把“斜阳暮”改为“帘栊暮”,于是,这两句词就变成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帘栊暮。说实话,我要是秦观,我得气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1 20:52 , Processed in 0.00791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