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恒的旗帜·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年来美术创作述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3:43: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永恒的旗帜·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年来美术创作述评            

钱晓鸣

         2016年10月21日15:38

                                         

        版画《刘志丹和赤卫队员》 1957古元

        

        国画《强渡大渡河》 1951傅抱石

        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以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成为万里长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美术家书写的历史。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居然有长征将士在戎马倥偬、饥寒交迫中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美术作品你信吗?1938年,《大美画报》刊登了一批25幅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创作的漫画中的部分作品,15天后结集为《西行漫画》出版。20多年后才知道作者是长征将领、新中国著名外交家黄镇。

        美术创作是长征的组成部分

        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第一个独立的经典形象。长征,从“闻所未闻的故事”,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具代表性的壮丽诗篇。80年来关于长征主题的美术创作,一直摆在共和国重大美术创作的视野之内,特别是今年,更是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持,掀起了新一轮长征重大主题创作的高潮,直接组织了12张长征主题的大型创作画。80年来,关于长征的美术创作在时代的呼唤和需要下,是一个不断创作、创新、深化的主题,相对形成了三个创作阶段。

        关于长征的美术创作,在与长征同步产生中,起着长征宣传“激励革命,打击敌人”的作用,是长征壮丽诗篇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是在长征将士中由两位“画家”的创作,一位是著名外交家黄镇,他在长征途中画的几百幅漫画中的25幅被人拍成照片送到了文学家阿英手里在上海以风雨书屋的名义出版。黄镇曾就读于于上海美专、新华艺大,是美术科班出生,当过中学美术老师,1948年还主持过我军军旗、军徽的设计。人民日报老社长邵华泽赞曰:党内才子。另一位是廖承志,其母亲是廖仲恺先生夫人著名画家、长期担任中国美协主席的何香凝,廖承志留学早稻田大学,绘画得自家传,长征中他为各种大会画马列像布置会场,他平时自己也画了一些长征生活画,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是在1969年为女儿凭记忆重画了一张自己在长征时亲历和一对少数民族夫妇为参加长征忍痛把亲生孩子托付给老乡照顾的情景,细节生动,十分传神,非亲历者莫能为之。

        

        油画《红军过夹金山》 1950冯法祀

        

        油画《红军过草地》 1957董希文

        从亲历者自发到经典艺术家的探索

        由于战争年代条件的限制,真正形成长征的重大主题创作高潮是在解放以后,据著名画家全山石介绍,解放后长征主题创作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展陈订件为主。先后有:1952年、1959年,这两次都是以罗工柳为主的,第二次全山石作为助手参与;1961年又重新组织了创作,还是以罗工柳为主;1965年是以王式廓主持的。1975年,革博、军博采取个别邀请的办法,分别邀请了我画《娄山关》,庞涛、林岗《峥嵘岁月》(1979,描写朱德过草地的)。全山石强调,那时不仅在史实、艺术性上下功夫,就连展出的环境,特别是作为大型现代殿堂画创作十分注意作品挂在高处以后透视关系的变化和调整。2005年,国家组织的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有长征主题的。

        我们把“文革”前划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创作任务来自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得订件和历届全国美展的主题创作,在画种上以中国画和油画为主,其中国画:傅抱石《强渡大渡河》(1951)、《过雪山》(1953)、李可染《长征》(1959)、《六盘山》(1959)、溥松窗《大渡桥横铁索寒》(1961)、钱松岩《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1965)。

        油画有:冯法祀《红军过夹金山》(1950)、古元《刘志丹在陕北》(1951)、李宗津《强夺泸定桥》(1951)、吴作人《过雪山》(1951)。

        雕塑:刘开渠《工农红军》(1956)、程允贤《毛泽东在长征路上》(1958)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潘鹤《艰苦岁月》(1957),这件雕塑社会公众认为是反映红军长征的代表作,实际上是作者受解放军总政治部委托创作反映“四野”解放海南岛的主题创作,正是作品反映的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在艰苦中的乐观精神,与红军长征精神高度的契合,人物的军装、造型也很一致,这才有了形象大于思维的普遍审美。

        这些20世纪老一辈艺术家留下了,堪称经典的一批作品,技法纯熟,气势磅礴,画面富有经典性,作品偏重在对长征环境的渲染描绘、对当年重大事件的正面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当年大学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创作也选择了长征题材,如油画家靳尚谊《送别》(1959)、朱颖人(当年是油画专业的)邵念慈《刘志丹在陕北》(1952)。

        

        国画《大渡桥横铁索寒》 1961 蒲松窗

        长征美术创作的深化:学术研究和艺术提炼

        如果说“文革”前长征主题美术创作,主要是呈现事件,“文革”后则是在对长征学术研究和艺术提炼基础上的深化创作。

        长征美术创作的第二阶段,是从“文革”中断后在“文革”后期恢复算起,这一阶段,除国家订件和历届全国美展主题创作以外,纪念长征胜利的主题创作以往只是作为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的推荐创作主题之一,从1986年起,举办纪念长征胜利50、60周年主题美展极大地推动了长征主题的美术创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美术家个人对长征主题的研究和偏好也接触了硕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尧伊。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沈尧伊在偶然中喜欢上了长征题材,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写生、创作,他曾经六度重走长征路。他是迄今为止个人创作长征最多、最完整的画家。他创作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已成为长征题材的经典之作。这一阶段的雕塑颇具特色,在当年红军长征沿线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由著名雕塑家创作了一大批很有艺术水准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不少作品是雕塑名家叶毓山领衔创作的,真正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体与环境的协调。

        这一阶段长征题材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由于国内政治生活趋向正常化,人们能够客观地看待长征,对长征中红军将士作为个体人的关注出现了,国画中如李青稞《西风烈》(1996),通过两位花季青年红军女战士在寒风凛冽中挑灯夜行,强化了环境与人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杨金星《伴侣》(1997)通过毛泽东、贺子珍,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这三对长征中领袖夫妇平凡、亲切的形象,体现了长征时红军领袖普通一兵的本色和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人生。老画家、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之一李震坚《快马加鞭未下鞍》(1978),以革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塑造了毛泽东扬鞭策马的高大形象。1983年军艺当届毕业班以长征为主题搞毕业创作,学员刘向平等在教师刘大为带领下赴遵义、草原等长征沿线写生,并在刘大为指导下从选题到草图构思最后创作了《1935年遵义》(1983),展现的是会议代表在走廊上休息的场景,这就和许多直接表现会议场景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彭彬《遵义会议》(1977)描绘的是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和参会领导在会议楼的走廊上会见红军将士,突出毛泽东深受三军将士爱戴的情景也颇有新意。油画中沈尧伊《长征之路》(1981)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梦幻般组合,在一个平面中表现了多个红军长征情景,这种图式对红军长征表现形式是较为新颖的。沈尧伊在版画上艺术语言精到,他的油画更多的还是使用了版画的艺术语言。全山石《娄山关》(1978),选择了阳光普照的娄山关来体现红军的胜利和毛泽东词的诗意。全山石对记者说,当年接受了军博的创作任务后,就由军博的一位同志陪同上山,山上只有一位独眼的老人,他们就在老人处搭伙,一连下了17天雨,一直等到第18天才迎来阳关普照的天气,全山石终于捕捉到了自己满意的画面。这种深刻的体验让全山石终身难忘。《娄山关》一反他以往擅长欧洲经典的酱油色,而是在金色阳光中体现出饱满而自信的情绪。为什么会有个人风格这么大的变化?全山石自豪地说:我们胜利了嘛。崔开玺《长征中的贺龙与任弼时》(1984)也很耐人寻味,画面是贺龙看着任弼时在钓鱼,长征时由于敌军封锁食品极度匮乏,就连贺龙、任弼时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例外,作者选择了沼泽草地上两位红军将领气定神闲的钓鱼场景,体现了他们大无畏的气概和理想的光辉。

        长征主题美术创作正迎来新的突破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创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文革”以后思想解放,社会恢复正常而形成的。长征开始并没有明确计划,所以不可能有“长征”这个名称,现在研究了解到最早是1934年11月即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一个月后,王明在莫斯科介绍红六军等西征时提出的。红一方面最早是1935年2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正副主任的王稼祥、李富春在发布布告中提出的。但最有影响的无疑是毛泽东首先在瓦窑堡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第一部长征将士亲历回忆录也是毛泽东亲自发起征集,并在1937年结集完成的《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这是最为客观真是的文本,过去几乎见不到了,2006年才重新出版。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大量的红军将士个人回忆录,正是由于社会恢复正常,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对于长征的研究和考证的深入,才使得我们今天对长征会有更深刻、更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而第三阶段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的。同时,第三阶段的创作,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由国家组织专家对创作者进行辅导,这与过去完全靠画家自己体验、摸索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由于近年来,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深入地研究,甚至对细节都有了新的深入研究。军史和长征研究专家的介入,使得画家对长征的既有历史高度又有较为准确的人物形象刻画、历史文物、环境再现。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的主题美术创作正迎来新的突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00:45 , Processed in 0.00860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